苏州堵刀子的那位勇敢女性,叫胡友平
文摘
2024-06-28 08:25
四川
默按:苏州公安局昨日下午公布了在袭击日本母子事件中挺身而出的那位勇敢女性的名字,她叫胡友平。(链接:http://gonganju.suzhou.gov.cn/gaj/gggs/202406/b10b5b52abf944bbbe5da0f48f49ab2b.shtml)公示称:“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精神,根据《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苏州市见义勇为称号评定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经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申报,市见义勇为称号评定工作小组评审,提请市政府追授市民胡友平‘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胡友平,女,1969年7月生,现居苏州市姑苏区。6月24日16时许,胡友平在苏州高新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发现有人持刀行凶,立即奋不顾身上前阻止,被犯罪嫌疑人连捅数刀,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胡友平在他人面临严重生命威胁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避免更多人遭受伤害,展现出英勇无畏、匡扶正义的崇高品质,有力弘扬了社会正气。”至此,我们可以知道,苏州袭击日本母子事件中挺身而出的勇敢女性,已经不幸伤重去世。这是有关部门第一次正面披露其信息,后续应该还有些简单信息,但我们估计,只会限于见义勇为的范围,不会更多了。也即是说,不会涉及到对仇外情绪的评价,也不会涉及到对反仇外情绪的倡导。
旧闻评论的宋志标,昨日写了关于苏州袭击日本校车事件的评论,注目舆情又溢出舆情之外,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蒙志标慷慨授权,默存特转载于下。
苏州这座被赞誉为中国最古典的城市,一直被想象成温婉、平和之地,是长三角流淌着牛奶和蜜的温柔之都。可最近一起袭击日本校车事件证明,在外界投射的婉约面纱下,苏州无可避免地成为国内仇日情绪蒸腾奔突的前沿与交火线。发生在6月24日的这起持刀攻击犯罪,造成一对日本母子受了非致命伤害,而阻拦凶手登上校车的中国籍女跟车员可能遭受重创,目前伤势不明。27日始,坊间传言该名勇敢的中国女职员罹难,但这一消息未被官方证实或证伪。(默按:27日下午官方已发公示,女士已伤重去世,叫胡友平。见文初编者按。)攻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舆论在两个方向有激进演化的趋势。一方面,仇日情绪浓度较高的视频平台,将行凶男子视作“英雄”,不出意外地衍生出规模庞大的仇恨言论。就像往常一样,抖音平台未对这些仇恨言论采取有效的干预行动。考虑到仇日言论在国内社交平台的长期、广泛存在,苏州凶嫌被推崇为“英雄”并不意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仇日分子在袭击事件之后的反应,是对凶嫌的明目张胆的奖励。而袭击行为本身,反过来被这些人用作印证种种阴谋论的最新证据。另一方面的舆论演化,主要发生在自由主义者及拥有朴素是非观的国民那里。尤其是前者,一改长期以来面对仇日排外情绪时的低调、沉默,开始调高音量,严厉谴责袭击者及其呼应的网络仇恨情绪——态度之严肃,情感之沉郁,实属少见。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谴责凶手与袭击事件的人,不仅是把话说给舆论场中的一般听众,其实更可理解对苏州当局的喊话。喊话的主旨是什么呢?是希望苏州借助此一个案,表达对仇日情绪、仇恨言论的抵制立场,展示官方的鲜明态度。在这一主题下,袭击事件的谴责者从经济投资的角度,阐释政府公开抵制仇日情绪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江苏有6800家日企,其中苏州超过2100家,而苏州高新区就达到703家。前述呼吁者有理由认为,即使从功利角度,苏州也该对仇日情绪说不。苏州的发展离不开日企的贡献,正因为拥有超多日企,苏州才创办了国内最大的日本子弟学校。可恰恰在一事实基础上,仇日人士大做文章,将日本人学校想象为所谓的“间谍大本营”“日本租界”。谴责者执着地认为,苏州当借此时机,至少澄清这部分阴谋论。从舆论进展看,在出现密集文章,帮助苏州计算仇日情绪的经济损益时,憎恶仇恨风潮的人还抢先一步,给出了官方彰显正确立场的具体建议,亦即:公开那位勇敢的中国女职员的身份,大张旗鼓表扬见义勇为,用匡扶正义来遏制仇恨。换句话说,习惯在社交媒体上绕着仇恨言论走的那些人,认为苏州当局应该代表官方站出来,充分利用这次血腥袭击案,毫不犹豫地反对仇日情绪,毫不妥协地站在日企与仇日分子中间,不再用“偶发事件”作为逃避表态的借口。坦率地说,外界对苏州当局的热烈期待,面临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是不可能性。一个关键原因是,在屈辱史观下,民间仇日有它现实存在的“历史性”。指望苏州做最美逆行者,对受这一史观熏陶的大众做知日派的发言,需要非同一般的勇气。除了处理民间意识形态时的困境,另一个现实问题是,下沉的视频平台及其受众群体,在教科书之外发展出强烈倾向的社区及群体意识,以政府名义与之“谈判”,或说服之,从技术上讲不可行。面对声势广泛的仇恨情绪,包括但不限于苏州,早已手足无措。抵制仇恨言论及激进情绪,地方政府在意志上犹豫、理论上为难、技术上落后,这不只是苏州的处境,却是一再摆在苏州主政者、乃至江苏主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冷处理,只作个案定性,避开敏感点,继续低调,只怕仍将是处置的主思路。苏州不是第一次卷进涉日舆论风暴。在两年前的和服事件中,苏州已经给出了预测本案处置走向的某些线索。不管当事人是爱好日本文化的中国姑娘,还是纯粹的日本人,苏州要处理的两件事都具备同一个焦点,那就是仇视日本的舆论情绪。短短两年间,很难让人相信苏州当局进化出一种本领,能在保护日企信心与顺应民族情绪之间找到两全法。相较而言,日企似乎更好安抚,而且它们带来的压迫感与急迫性远远低于仇恨言论——这很容易为拖延处置带来错觉,以为时间总在苏州当局这边。根据自媒体转述日媒的报道,在本次流血攻击之前,苏州的日本人校车停靠站点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但因未造成伤害而不为人知。24日的袭击让凶手进一步地扩大了犯罪成果,只要仇恨的社会背景与舆论环境不根除,能否杜绝类似事件,是要打问号的。在争论苏州袭击事件中,人们合理指责凶手,会发现收到诸如“日本人让你反思的吧”等嘲讽。这个反应再明显不过地证明,在仇日仇恨言论一步步劣化言论环境的背景下,借涉日议题来自我审视、内部审视是有多么困难。人们希望苏州破局,就带着这层意思在,不管如何难办,社会对与仇恨言论缠斗早就厌烦透顶,对改造仇日情绪早就不抱期待,而苏州最新的对日袭击激起了一些“痴念”,寄望政府有一个公开表态,哪怕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也能表示与仇恨言论断链的决心。进一步说,对于被社交平台助推、被默许、被鼓励的仇恨言论,操纵者乐于见到这样的情形:那就是将每一起与狭隘民族情绪、仇恨与仇日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恐怖行为都归咎为日本侵略史。实际上,这不是普遍事实,只有仇恨中国的人才会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如此,除了那些在刀手攻击后继续张扬仇恨言论的人,人们对苏州抱着非常矛盾的态度:一边希望苏州认识到血案的标志意义,公开抵制仇恨言论与仇日情绪;一边又绝望地清点不支持这种期待的现实逻辑,在反复推演中眼看着义和团式的舆论弥漫。总之,苏州6·24袭击行为不该被故意淡化,它所提示的社会背景和舆论现实,到了要认真面对的时候。不管有没有决心将此案办成狙击仇恨言论的代表性案例,那些日夜发酵的仇恨情绪都像迷雾一样,给包括仇恨者在内的所有人带来日益醒目的巨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