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弯的,比如毛瑟Kar98k:
还有一些非主流的,比如温彻斯特-李M1895:
不论何种拉机柄,再奇怪也怪不过瑞典🇸🇪贝尔曼栓动步枪——它的机柄形状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那么它的设计者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做出这般奇形怪状的拉机柄?
瑞典炮兵军官贝尔曼设计的栓动步枪,机柄形状极其怪异。
1888年,瑞典炮兵中尉奥斯卡·威廉·贝尔曼(Oskar William Bergman)设计了一种号称能够单手推拉枪栓的栓动步枪,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也就是说,在拉栓(抛壳)、推栓(上膛)、扣扳机的时候,右手手掌可以始终放在机柄上,不需要离开机柄去扣扳机。
毛瑟步枪射击:每次推拉枪栓退壳、上膛后,手掌都需要离开机柄去扣扳机。
机柄上半段向下弯曲,紧紧贴住枪托右侧的弧面。
机柄下半段位于枪托(握持部位)的下方,两头向内卷曲。
机柄下半段带有防滑纹。
如此一来,右手的大拇指握在枪托左侧,食指专门负责扣扳机,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发力按住机柄,旋转手腕就能完成开锁动作,反之亦然。
美国的雷明顿-李步枪,由詹姆斯·帕里斯·李设计、雷明顿公司生产,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与可拆卸式弹匣,是英国李-恩菲尔德的祖宗。
这里拿李-恩菲尔德的枪机动画来演示它的结构原理。同样为旋转后拉式枪机,往回推枪机上膛的时候,击针尾被阻铁挂住,继续推枪机则会压缩击针簧,实现待击。因此,和老套筒、莫辛纳甘等开锁待击的步枪相反,老李是推枪机的时候要使劲(压缩弹簧)。
拉壳钩右侧的凸起充当枪机限位,防止枪机被拉出机匣。
1889年8月,荷兰战争部收到了一支由比利时枪匠路易·克里斯托夫加工的、枪号13号的贝尔曼步枪,并在10月进行了测试。该枪全长1275mm,枪管长784mm,内设4条膛线(左旋),空重4.4kg,装上刺刀后长度达到1573mm。
荷兰苏斯特贝赫军事博物馆收藏的贝尔曼步枪,枪号13。
该枪配套的四棱刺刀,全长407mm,刃长304mm,刃宽21.5mm。
刺刀卡笋位于刀柄下方,杆状的刺刀座从刀柄鸟嘴部位穿过。
表尺右侧刻有1200-2700米的分划,用于齐射。
贝尔曼步枪发射8×58R凸缘弹,弹仓为单排结构,使用桥夹装填。
8×58R贝尔曼步枪弹。
据文献记载,它的桥夹是半开放结构,需要放到抛壳窗顶部,然后用手指将弹药压进弹仓。这么看来,贝尔曼桥夹的结构类似于瑞士施密特-鲁宾步枪的桥夹。然而,荷兰军方并不喜欢桥夹,他们觉得拇指粗的人很难一次将全部子弹压进弹仓,而且要非常小心地确保子弹已经全部压到位。测试贝尔曼步枪期间,一名测试员还在压弹的时候把手弄伤了。
瑞士施密特-鲁宾K31卡宾枪的桥夹,褐色部分为硬纸板,银色部分为金属材质。压弹时,用拇指从桥夹上方的开口往下按。
对此,贝尔曼表示可以参照维塔利弹仓的桥夹,在顶部做个拉绳,方便把桥夹拽出来。
荷兰在1888年采用了意大利人维塔利设计的单排弹仓,将单打一的博蒙M1871步枪改为M1871/88弹仓式步枪。维塔利的桥夹顶部有一根拉绳(头顶怎么尖尖的),方便在压弹后将桥夹拽出来。
1889年10月14日,改进过后的贝尔曼步枪再次来到荷兰测试,桥夹已经修改为维塔利样式,子弹发射药也换成了无烟火药——这是荷兰最早测试的无烟火药步枪之一。尽管如此,荷兰人还是嫌桥夹装弹慢,机匣上的棱角容易把手划伤。
由于是凸缘弹+单排弹仓,贝尔曼步枪的抛壳挺和莫辛-纳甘的类似。它位于机匣左侧,除了担任起抛壳挺的功能外,还能防止子弹从弹仓中窜出来,同时,在上一发子弹上膛过程中,将下一发子弹限制在弹仓内,避免这两发子弹的底缘产生冲突。
莫辛-纳甘的抛壳挺(红色箭头)。
贝尔曼步枪的抛壳挺(红色箭头)。
瑞典斯德哥尔摩军事博物馆和格兰纳博物馆收藏的贝尔曼步枪与刺刀。
除了这款失败的步枪外,贝尔曼还设计了一款水冷重机枪,使用枪管短后坐原理、卡铁摆动式闭锁,有着一股浓浓的规避马克沁专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