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 托卡列夫SVT-40半自动步枪。
时间回到1927年,苏联采用了捷格加廖夫设计的DP轻机枪。然而,它存在许多问题,如硕大的弹盘不便于携带、装在枪上时横向空间太大;套在活塞杆外的复进簧需要直面火药燃气的“拷打”,性能和寿命堪忧……
Δ 捷格加廖夫DP轻机枪。
Δ 捷克斯洛伐克的ZB-30,由大名鼎鼎的“捷克式机枪”ZB-26改进而来,增设了气体调节器、优化了自动机与击发机、更易于生产。
DP被采用后,捷格加廖夫也没闲着。1930年代,他不断地“升级”DP,尝试了许多种供弹具(弹匣、弹板、弹链等),把复进机构搬到机框后面,优化了枪管拆装方式,还配上了轻质三脚架。
Δ 改用马克沁帆布弹链的实验型DP轻机枪。
Δ 向ZB-30看齐的DPM-36轻机枪:改用弹匣供弹,使用快拆枪管(并设有提把方便抓握),复进簧置于后托内,装在别兹鲁科夫设计的轻质三脚架上。
Δ 带有刺刀座的DP伞兵机枪,空重只有7kg。
然而,这些改进停留在了试验阶段。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突如其来的战争为研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受德国MG34通用机枪的影响,苏联当局认为DP的火力太弱了(弹容量小+难以快速更换枪管),研发一挺更加先进的轻机枪迫在眉睫。
Δ 戈罗夫设计的轻机枪。
Δ 戈罗夫与DP的尺寸对比。
Δ 伞兵型的戈罗夫轻机枪。
Δ 戈罗夫轻机枪的枪机与机框。
Δ SVT-40的枪机与机框。
碰巧的是,苏联在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期间缴获了芬兰的拉蒂L/S-26轻机枪,而芬兰的弹药(7.62×53R)与苏联的规格相近,戈罗夫干脆把L/S-26的20发弹匣拿了过来,用在自己的轻机枪上。
Δ 芬兰拉蒂L/S-26轻机枪的20发弹匣。
Δ 戈罗夫轻机枪用的是L/S-26的弹匣。
Δ 戈罗夫轻机枪更换枪管的方式与ZB-26/ZB-30颇为相似。
Δ 两脚架既可以安装在枪口,也可以安装在提把后。
Δ 戈罗夫轻机枪的气体调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