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德国有MP18、MP28、MP38冲锋枪……欸?!MP难道是一个系列的武器吗?“MPxx”的冲锋枪到底有多少种呢?
其实,MP是德语Maschinenpistole的缩写,对应中文里的冲锋枪一词,而不是专门指哪个武器系列。历史上,德国、瑞士和奥地利都曾用MP来命名冲锋枪。至于MP18、MP28、MP38这些名称里的数字,则往往与枪械的定型年份有关。从1918年到1945年,德国和瑞士的设计师们创造了数十种冲锋枪。其中,既有简单粗暴的MP18,又有复杂精贵的MP41/44;既有“劳斯莱斯”般的MP34,又有“破铜烂铁”般的MP3008……
鬼才设计师雨果·施迈瑟(Hugo Schmeisser)仅有小学学历,却设计出了举世闻名的MP18冲锋枪与StG44突击步枪,对武器与战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迈瑟的父亲路易斯·施迈瑟在伯格曼兵工厂从事轻武器的研发与生产工作,他的童年几乎是在父亲的车间里度过的。小学毕业后,施迈瑟被伯格曼兵工厂录用为学徒,专门辅助父亲的工作。在伯格曼兵工厂,年轻的施迈瑟先后设计过自动装填手枪与轻机枪,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冲锋枪正是这二者的融合。为了创造出德军想要的“发射手枪弹的轻型机枪”,施迈瑟设计了一支自由枪机原理的武器,机匣与枪机都呈简单的圆筒形,只有全自动开火模式,理论射速约550发/分钟。1918年,施迈瑟设计的M.P.18,I冲锋枪在竞标中脱颖而出,被德军采用。使用蜗牛弹鼓供弹的M.P.18,I冲锋枪,因为散热套筒带有许多圆孔,该枪及其衍生型、仿品在我国被称为“花机关”。
此外,还有兄弟型号M.P.18,II、M.P.18,III与M.P.18,IV,它们仅在供弹具、瞄具等细节上有所差异。
SIG博物馆收藏的M.P.18,III冲锋枪,使用条形弹匣供弹。M.P.18,I机匣左侧刻有伯格曼兵工厂的铭文,缺口式照门带有100米和200米两个挡位,通过翻折来切换。
弹匣井顶部刻有型号名称“M.P.18,I.”。
M.P.18,I冲锋枪没有专门的保险拨杆或保险按钮,而是通过机匣上加工的凹槽挂住拉机柄,从而让枪机停留在行程后端。M.P.18,I冲锋枪的保险机制非常简洁,并被MP28、MP40、斯登等枪械沿用。
1918年下旬,德军第119步兵师才收到了首批M.P.18,I,并在亚眠战役中使用。与人们在影视游戏中积累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是,M.P.18,I并非专门装备突击队员的进攻武器,它还参与了不少的防守任务。
加拿大远征军在法国亚眠缴获的M.P.18,I冲锋枪。
一战结束后,伯格曼兵工厂将M.P.18,I的生产许可转让给了瑞士工业公司(SIG),后者生产的型号名为M1920,使用50发弹匣,拉机柄基本改为了球形,不过那已经是后话了。SIG生产的M1920冲锋枪,曾大量出口到了欧洲、拉美、亚洲等地的多个国家,让施迈瑟的冲锋枪在全世界流行了起来。
施迈瑟本人则离开了伯格曼兵工厂,来到黑内尔公司,继续改进他的M.P.18,I冲锋枪。20世纪20年代,施迈瑟在黑内尔公司展示一支改为弹匣供弹的MP18冲锋枪。施迈瑟在黑内尔改进的M.P.18,I冲锋枪,序列号1,使用黑内尔生产的20发条形弹匣供弹。
施迈瑟在黑内尔改进的M.P.18,I冲锋枪,序列号2,带有两个扳机,分别控制全自动与半自动模式。
施迈瑟在黑内尔改进的M.P.18,I冲锋枪,扳机上方增设了快慢机按钮。
与此同时,黑内尔应德国警察的要求改造了一批M.P.18,I冲锋枪,改为条形弹匣供弹,有的还装备了“警用”保险钮。
黑内尔改造的M.P.18,I冲锋枪。
有些警用改装型M.P.18,I的机匣左侧还带有保险钮。
由此可见,M.P.28,II冲锋枪只是水到渠成的产品。与M.P.18,I相比,M.P.28,II冲锋枪改用了直径更大的复进簧、缩短了复进簧导杆、翻折式照门改为弧形表尺、供弹具改为条形弹匣、散热套筒上的圆孔数量有所减少……
黑内尔M.P.28,II冲锋枪。
弹匣井顶部刻有型号名称“M.P.28,II”,以及施迈瑟专利。弹匣上还刻有黑内尔公司的名称与施迈瑟专利。
M.P.28,II(前)与M.P.18,I(后)的照门对比。
M.P.28,II(下)与M.P.18,I(上)的机匣尾盖、复进簧导杆、复进簧和枪机的对比。
可惜的是,M.P.28,II有些生不逢时,销路不及SIG的M1920冲锋枪。不过,比利时、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生产/仿造过M.P.28,II。比利时皮珀兵工厂获授权生产的MI34冲锋枪。
MI34弹匣井顶部的型号铭文。
西班牙仿造的M.P.28,II冲锋枪(这只是其中一种),弹匣井、枪托底板与扳机护圈均采用黄铜材质,该枪发射9×23mm伯格曼-贝亚德弹。
机匣顶部刻有口径:9mm LAR(即9mm Largo,也叫9mm伯格曼-贝亚德)。
英国仿造、改进的M.P.28,II——兰彻斯特冲锋枪。
兰彻斯特冲锋枪弹匣井顶部的型号铭文。
瑞士工业公司(SIG)的原型枪,设计者未知,实物至今还保存在SIG的展览馆里。SIG馆藏的MP1918冲锋枪,弹匣与卢格手枪近似但有所不同,容量仅有13发。
根据《Automatwaffen》一书的记载,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待击,发射9mm帕拉贝鲁姆弹,使用13发弹匣供弹。该枪空重1.98kg,去总长685mm,枪管长200mm,内有6条右旋膛线。莱茵金属MP19、斯太尔-苏罗通MP30与MP34
德国工程师路易斯·斯坦格(Louis Stange)在莱茵金属公司设计了一种自由枪机原理的冲锋枪——MP19,但未能赶上一战。生不逢时的莱茵金属MP19冲锋枪。
尽管它和施迈瑟的MP18在外形上有几分相似(照门、枪管和散热套筒来自MP18),但MP19的复进簧斜向下收纳在枪托中,借助连杆来连接枪机和复进簧。此外,MP19还带有半自动开火模式,快慢机钮位于枪托左侧,可以前后拨动。
《凡尔赛和约》生效后,莱茵金属收购了瑞士(永久中立国)的苏罗通公司,并在那里继续研制自动武器。MP19也在苏罗通得到了完善,并挂名“S1-100”出售。1930年,奥地利军警采用了S1-100,交由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生产汽车和武器,位于奥地利斯太尔市)生产,命名为MP30和MP34,二者仅在枪托形状、保险种类等方面有所区别。MP30冲锋枪,后托形状奇特,向上翘起。
MP34冲锋枪,扳机护圈前的保险改到了机匣盖顶部。
掀开机匣盖可见,枪机尾端通过连杆与复进簧相连。这个设计从MP19延续到了MP34。
该枪棱角颇多,表面形状比MP18复杂许多,导致加工不便、成本飙升。此外,弹匣井上还设有固定弹夹的导向槽,可以将弹匣垂直插入弹匣井,然后使用桥夹往弹匣内压入子弹。这个设计或许是应了奥地利官方的要求(利用起大量库存的手枪桥夹)。使用弹匣井固定弹匣,利用桥夹向弹匣压子弹。
外贸型的S1-100冲锋枪被出口到了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的多个国家与地区。二战期间,德军也装备过该枪,命名为MP34(ö),“ö”则是奥地利(Österreich)的缩写。
查科战争期间的玻利维亚士兵,右下角摆放了几支S1-100冲锋枪。
日本士兵与S1-100冲锋枪。
伯尔尼联邦兵工厂(Waffenfabrik Bern)于1871年成立,位于瑞士首都伯尔尼。起初,该厂只负责用SIG的零件组装维特利步枪,后来开始独自生产与加工卢格手枪。1918-1919年,瑞士军官兼轻武器设计专家阿道夫·富雷尔(Adolf Furrer)在伯尔尼兵工厂设计了几种肘节式闭锁的冲锋枪,既有步兵武器,也有航空武器(没错,冲锋枪装到飞机上充当自卫武器)。
阿道夫·富雷尔,1921-1940年间担任伯尔尼联邦兵工厂厂长。
1919年,瑞士陆军采用了富雷尔设计的MP19冲锋枪。它本质上是一支横置的卢格手枪,使用枪管短后坐原理,通过肘节机构实现闭锁,发射7.65mm帕拉贝鲁姆弹,闭膛待击,理论射速1380发/分钟,具有半自动和全自动开火模式。射击时,肘节机构向左侧跳动,50发的弧形弹匣由右侧插入,空弹壳从左侧抛出。
肘节闭锁的MP19冲锋枪,富雷尔真是中了卢格的邪。
瑞士MP19(上)与德国MP18(下)的对比,二者都是本国列装的第一种冲锋枪。
MP19全长790mm,枪管长270mm,内有4条右旋膛线。该枪可以加装前握把,握把底部的支架可以伸缩、调节高低。空枪(不带握把和弹匣)重4.78kg,好家伙,比AK-47还沉!瑞士军队使用MP19冲锋枪训练,弹匣携行具也非常的夸张。
你以为富雷尔会放弃肘节?那就大错特错了。20世纪20年代,他改进出了一套新的肘节机构,并贯彻落实到了他所设计的每一款自动武器上,突击步枪、重机枪、轻机枪、冲锋枪、反坦克机炮,一个不落!
富雷尔改进的肘节机构。
富雷尔在1925年设计的Lmg25轻机枪采用了新的肘节机构。
1941年,富雷尔将Lmg25轻机枪缩小,创造了一支新的冲锋枪——Lmg-Pistole 41(轻机枪-手枪41型)。它全长730mm,空重4kg,发射9mm帕拉贝鲁姆弹,开膛待击,具有半自动和全自动开火模式。弹匣依然从右侧插入,空弹壳再从左侧抛出。
Lmg-Pistole 41(原型枪)。
由于富雷尔在军中的威望与人脉,Lmg-Pistole 41稍作改进后就被瑞士陆军采用为MP41,尽管它在加工成本和使用手感上都被SIG的原型枪吊打。然而,MP41存在太多问题,以至于在1944年被召回厂内翻新改造,包括将肘节机构的护盖焊死在机匣上(MP41的可以前后运动,容易弄伤士兵)、加强抽壳钩、增设前握把与刺刀座等,更名为MP41/44。MP41/44也没好到哪儿去。
装上刺刀的MP41/44。
装备MP41/44的瑞士士兵。
福尔默MP25与MP26
1925年起,德国的军械机构IWG(Inspektion für Waffen und Gerät,武器装备机构)开始举行新一轮的冲锋枪测试,意在选出新的冲锋枪,有朝一日重新武装德国军队。参加测试的样枪有莱茵金属公司的MP19、施迈瑟在黑内尔公司改进的MP18,以及海因里希·福尔默(Heinrich Vollmer)设计的V.M.P.1925。
V.M.P.1925冲锋枪深受MP18的影响,不论是圆筒状的机匣与枪机,还是带圆孔镂空的散热套筒。有趣的是,福尔默受卢格l.P.08手枪的蜗牛弹鼓启发,为该枪设计了一个25发容量的弹鼓。此外,福尔默冲锋枪还带有一个与枪身接近垂直的前握把,与木质枪托一块加工而成。俄罗斯炮兵及工兵部队、通信部队的军事历史博物馆收藏的V.M.P.1926冲锋枪。
1926年,福尔默取消了散热套筒,并将照门改为弧形表尺。该枪曾送到苏联测试,促进了苏联对冲锋枪的研发。
伯格曼MP32、MP34/I与MP35/I
伯格曼兵工厂的厂主特奥多尔·伯格曼去世后,其子埃米尔·伯格曼(Emil Bergmann)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冲锋枪。该枪使用自由枪机原理,少有地从右侧插入弹匣、左侧抛出弹壳。它的拉机柄与上膛方式都类似于栓动步枪,拉机柄在射击时不会随枪机往复运动。伯格曼冲锋枪的拉机柄。
该枪有一长一短两种版本,长的叫做Bergmann-Maschinen-Karabiner(伯格曼机关卡宾枪,缩写为B.M.K.),短的叫做Bergmann-Maschinen-Pistole(伯格曼机关手枪,缩写为B.M.P.)。弹匣也分24发和32发两种。丹麦作为伯格曼冲锋枪的主要客户,采用了发射9×23mm伯格曼-贝亚德手枪弹B.M.K.32与B.M.P.32,并买下授权交由本国的舒尔茨&拉森公司生产。紧接着,埃米尔·伯格曼改进了MP32冲锋枪,重命名为MP34/I,由瓦尔特公司生产。MP34/I有9mm帕拉贝鲁姆、7.63mm毛瑟、9mm毛瑟和.45ACP口径的版本,出口到了拉丁美洲和中国。瓦尔特生产的MP34/I。
1935年,MP34/I改进为MP35/I,1940年末至1945年在德国的容克&鲁赫公司量产,大多装备了德国党卫军与警察。MP35/I(长管型)。
MP35/I(短管型)。
MP35/I机匣上的铭文,ajf是容克&鲁赫公司的代号,44表明生产年份1944年。
海涅曼MP32、MP35与MP37
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卡尔·海涅曼(Karl Heinemann)在莱茵金属公司设计了一种肘节闭锁的半自动步枪。没错,又是肘节。
肘节式闭锁的海涅曼G28步枪,弹匣插在机匣左侧。
向右撑开的肘节机构和位于左侧的弹匣井。
该枪采用枪口集气式原理,枪口喷出的火药燃气向前作用在集气罩上,推动集气罩前冲,集气罩再通过连杆带动肘节机构开锁。碍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莱茵金属只得让旗下的苏罗通公司负责生产。该枪还送到美国参加过测试(口径改为.276英寸),与加兰德、佩德森、ZH-29等半自动步枪同台竞技,铩羽而归。有趣的是,海涅曼还设计了一种卡宾型,发射8×42.5mm弹药。美国国家枪支博物馆收藏的海涅曼卡宾枪。
海涅曼对肘节的执着并不逊于富雷尔。1932年,他设计了一支枪管短后坐、肘节式闭锁的冲锋枪——MP32,同样是肘节在右、弹匣在左,并设有两个扳机,分别控制全自动与半自动。
海涅曼MP32冲锋枪。
同样出自莱茵金属公司,海涅曼的冲锋枪比斯坦格的“劳斯莱斯”冲锋枪(S1-100)失败多了。他将专利出售给了比利时的FN公司,后者在1935年试产了一批。
FN生产的海涅曼冲锋枪——MP35。
1937年,FN又生产了一种带有MP28样式快慢机的海涅曼冲锋枪——MP37。然而,没有国家愿意采用这种奇葩的武器,该枪的故事便到此结束。
海涅曼MP37冲锋枪,可见扳机上方设有MP28样式的快慢机。
毛瑟MP33
1933年,毛瑟公司将一支新式冲锋枪展示给了德国军方。它与MP18高度相似,照门为MP28的样式,木制枪托下方带有手枪形握把,握把左侧设有快慢机拨杆,可以在全自动、半自动和保险之间切换。
完全拆解的毛瑟MP33冲锋枪。
此外,它的机匣尾盖与枪托连为一体,通过螺纹拧在机匣末端。散热套筒外还可以安装两脚架。
毛瑟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测试MP33冲锋枪。
加拿大战争博物馆收藏了一支发射9×23mm斯太尔弹的MP33冲锋枪,它或许是向奥地利军方展示过的样枪。埃尔玛MP36、MP38、MP38(L)、MP40、MP40/I
福尔默的V.M.P.冲锋枪并没有获得军事上或商业上的成功,他不得不将生产许可与专利卖给了埃尔玛(Erfurter Maschinenfabrik „ERMA“)公司。埃尔玛改进了福尔默冲锋枪,并改名为EMP,向国内外推销。
埃尔玛EMP冲锋枪。
1936年,埃尔玛推出了一款新的冲锋枪EMP36,它虽然在设计上延续了EMP的许多特征,如伸缩筒式的复进簧导杆、弹匣井、弹匣卡笋、扳机、机匣拆解方式等,但在整体上实现了大的飞跃。
枪托展开时的EMP36冲锋枪。
木制护木底部刻有型号名称“EMP 36”。
EMP36创造性地使用了金属材质的折叠枪托,大幅缩减了长度,很方便车组乘员、飞行员与空降兵携带。枪托折叠、展开非常方便,且折叠后不会影响正常使用。
枪托折叠后的EMP36冲锋枪。
EMP36的拉机柄改到了机匣左侧,士兵在更换弹匣时,右手可以始终放在握把上。此外,枪管下方还设有一个倒钩,避免手指意外伸到枪口,也可能是便于抵在窗口/射击孔边缘向外射击。拆解后的EMP36冲锋枪。
经过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EMP36最终定型,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MP38冲锋枪。它与同时期的绝大多数冲锋枪截然不同,大量使用了金属零件,枪托可以灵活地折叠,长度非常紧凑,很适合在狭小空间使用。
MP38冲锋枪。
机匣顶部标有型号名称“MP38”。“ayf”则是军械部门给埃尔玛公司的代号。
然而,MP38的零件大多通过铣削工艺制成,对原材料的消耗很高,生产工时也压缩不下来,无法在短期内大量制造、普及,跟不上前线的需求。为此,一种名为MP38(L)的实验型诞生了,L或许是“Leichtmetall(轻金属)”的缩写。
使用铝合金铸造机匣的MP38(L)冲锋枪。
机匣顶部刻有型号名称“MP38(L)”。
MP38(L)的机匣与握把框架为铝合金铸造而成,形状与连接方式均有变化。这也使得它的重量比MP38足足轻了1kg。然而,考虑到铝合金在战时的供给问题,MP38(L)并没有被采用。紧接着,改用冲压工艺的MP40诞生了,它比MP38轻0.2kg,加工时长缩短了3小时。
MP40冲锋枪。
此外,还有一种追求大弹容量的实验型号MP40/I,换装了双联弹匣井,可以插两个弹匣。
MP40/I冲锋枪。
在前一个弹匣打空后,只需将弹匣井平移,使另一个弹匣对准供弹入口,就能继续射击,勉强将弹容量增加到了64发。MP40/I的双联弹匣井,可以左右平移。
黑内尔MP41是由施迈瑟本人亲自设计、融合了MP28与MP40特征的一支冲锋枪。
MP41机匣顶部的铭文:第一行是型号名称,第二行表明施迈瑟专利,第三行是黑内尔公司的名称地址。
该枪由雨果·施迈瑟本人设计、黑内尔公司生产,融合了MP28与MP40的特征:复进机构、弹匣井、枪管、照门、拉机柄等零件来自MP40;枪机、机匣和准星护圈由MP40修改而来;扳机组、快慢机均与MP28相同,仅仅在做工上更为简陋;枪托和MP28的相似,并与之通用木材坯料。
MP41(上)与MP28(下)的扳机组,可见除做工外并无差异。
MP41沿用了MP28的快慢机。
直到德国投降,德国国防军都始终没有正式采用过MP41冲锋枪。它主要被出口到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德国的仆从国),也有一些流入了巴尔干半岛。二战末期,德国的国民突击队也装备了MP41冲锋枪。
在东线作战的罗马尼亚士兵,可见地上摆放的MP41冲锋枪。
SIG MP1/40、MP41、MP44与MP45
1930年,瑞士SIG公司的设计师雅各布·盖茨(Jakob Gaetzi)与戈特哈德·恩德(Gotthard End)设计了一种自由枪机原理的大号冲锋枪——MK1930。SIG MK1930冲锋枪。
它的枪管长达250mm,弹匣可容纳40发9mm帕拉贝鲁姆弹,表尺设有100米至1000米的分划。名称中的“MK”是Maschinenkarabiner的缩写,直译为机关卡宾枪。由此看来,该枪拥有更强的火力和续航以及更远的射程。此外,它的弹匣与弹匣井还可以向后折叠、收纳在木质枪托下方。1935年,盖茨研制出了更加“凶悍”的MKMO冲锋枪,“MK”依然指机关卡宾枪,“M”则指军用,“O”指顶部抛壳,合在一起就是“顶部抛壳的军用型机关卡宾枪”。
SIG MKMO冲锋枪。
与MK1930不同的是,MKMO采用了药筒短后坐原理,理论射速900发/分钟,发射更为强大的9×25mm毛瑟弹,枪管长达500mm,枪口初速500米/秒,还带有刺刀座,可以安装刺刀。此外,MKMO还有警用的短枪管型号MKPO。它们做工精良、性能优异,但成本高昂,未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1937年,盖茨简化了MKMO与MKPO,改为自由枪机、右上方抛壳,军用长管型型名为MKMS,警用短管型名为MKPS。SIG MKMO、MKPO、MKMS与MKPS。
尽管如此,这系列的冲锋枪几乎无人问津。二战爆发后,瑞士虽然保持了中立,但受到德国入侵的潜在威胁,瑞士陆军急需冲锋枪等自动武器。SIG的设计师埃米尔·布森哈特(Emil Busenhart)大刀阔斧地简化了MKPS,取消了下护木与折叠弹匣井,简化了照门,改用了手枪形握把,将快慢机拨杆改到机匣右侧,名为MP1/40。SIG MP1/40冲锋枪(第一型)。
SIG MP1/40冲锋枪(第二型)。
1941年,SIG将50支进一步完善的MP41冲锋枪提交给了瑞士军方,但输给了人情世故,最终富雷尔的肘节冲锋枪被瑞军采用。SIG MP41冲锋枪,护木和折叠弹匣井都回归了。
布森哈特只得继续改进MP41冲锋枪,用回了MKPS的枪托,取消了手枪形握把。快慢机拨杆也被移除,改用扳机行程控制开火模式,扣至中间为半自动,扣到底为全自动。1944年,SIG生产了一支原型枪MP44,它全长830mm,枪管长300mm,空重3.83kg。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发射9mm帕拉贝鲁姆弹,理论射速约800发/分钟,枪口初速430米/秒。此外,MP44也是第一支使用精密铸造工艺生产机匣的枪械。
只造过一支的SIG MP44冲锋枪,取消了手枪形握把,改用扳机行程控制开火模式。
1945年的SIG MP45冲锋枪,变更了拉机柄形状。
布尔诺MP42
索米MP43与MP43/44
在伯尔尼MP41(前文介绍过,由富雷尔设计的肘节闭锁冲锋枪)量产之前,瑞士军队就引进了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生产的索米冲锋枪。该枪性能优异,在冬季战争中一战成名。瑞士将原版的索米冲锋枪命名为MP43。
芬兰蒂卡科斯基(Tikkakoski)兵工厂生产的索米冲锋枪,瑞士命名为MP43。
该枪发射9mm帕拉贝鲁姆弹,使用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待击,理论射速800发/分钟,使用50发四排弹匣供弹。
索米冲锋枪的四排弹匣,相当于两个双排单进弹匣合在一起。
MP43冲锋枪总长860mm,空重4.65kg,表尺可以在100米至500米间调节。截至1945年,瑞士共从芬兰采购了5200支MP43冲锋枪。与此同时,位于瑞士日内瓦的西斯帕罗-苏扎日内瓦公司(Hispano-Suiza, Genf)尝试改进MP43。知名的豪华轿车品牌西斯帕罗-苏扎。
懂车的朋友肯定很熟悉“西斯帕罗-苏扎”,不过这二者并不是同一家公司,我在此解释一下:1904年成立的西斯帕罗-苏扎公司(西班牙语Hispano-Suiza,根据西语发音应译为“伊斯巴诺-苏伊萨”,意译是“西班牙-瑞士”)在西班牙和法国都设有工厂,主要生产豪华轿车、飞机引擎、卡车和航炮。1938年,公司停止生产汽车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马克·伯基特(Marc Birkigt)搬回了祖国瑞士,在日内瓦创办了西斯帕罗-苏扎日内瓦公司,生产武器装备。西斯帕罗-苏扎日内瓦公司改进的MP43/44冲锋枪(实验型,非量产型)。
1944年,西斯帕罗-苏扎日内瓦公司试验性地给MP43安装了漏斗形弹匣井,更方便插入弹匣,但这个设计并为在量产中落实。1944-1951年间,该公司在取得芬兰授权的情况下生产了2万余支改进的MP43/44冲锋枪,序列号从100001排到122470。早期批次的MP43/44,相比于芬兰原产的MP43,照门改为了翻折式,有100米与200米两个挡位。
MP43/44的铭文,标明了厂名西斯帕罗-苏扎。
从序列号100392起,MP43/44冲锋枪便使用了一种新的散热套筒,下方带有刺刀座,可以安装K31卡宾枪的刺刀,枪托底板也改成了铝制。
芬兰原产MP43(上)、早期批次的MP43/44(中)和后期批次、装有刺刀的MP43/44(下)。
黑内尔MP43/1、MP43、MP44与MP45
雨果·施迈瑟在黑内尔公司设计的突击步枪,在简化生产的同时变更名称,先后使用过MP43/1、MP43、MP44和StG44的铭文。1942-1943年,为满足侵略扩张的需求,德国开始探索简易、廉价、便于大规模生产的轻武器。到了1944年,随着德军在多条战线失利,这类武器成为了刚需品。于是,一系列简化现有武器和设计简易武器的方案被提出,MP45就是其中之一。它由MP44改进而来,使用大幅简化的机匣,但未能实现量产,如今也只剩下了一件实物。
黑内尔MP45。
机匣上的铭文“MP45”。
埃尔玛MP44
该枪是埃尔玛公司对简化武器项目的回应,主要由焊接钢管制成,做工非常粗糙,结构非常简单。机匣上标明了型号“E.M.P.44”。
埃尔玛E.M.P.44冲锋枪总长720mm,空重3.66kg,使用自由枪机原理与MP40/I的供弹机构,即可以左右平移的双联弹匣井。插上两个弹匣、装满64发子弹后,该枪的总重足足有5.01kg。
E.M.P.44的双联弹匣井,同时可见粗糙的焊接痕迹与中空钢管制成的握把。
美国陆军ETO军械技术报告第258号中指出,E.M.P.44结合了许多俄制冲锋枪(PPSh-41)、英国斯登和德国MP40的特征。德国高层认为它的外形太过原始,因此没有采用。
E.M.P.44的枪机、击针、拉机柄和复进簧。拉机柄上加工了椭圆形的孔位,按压时可以锁住击针,充当保险。
古斯特洛夫MP507与MP508
德国古斯特洛夫公司的MP507与MP508步枪都是二战末期诞生的简易武器。二者都采用气体延迟后坐原理,射击时,利用火药燃气向前的推力,延迟枪机的开锁、后坐速度。MP507经常被讹传为“VG1-5”,其实它是一支发射7.92×33mm中间威力弹的半自动步枪。
MP507的布局像是一个大号手枪,枪机坐落于圆筒状的套筒中,复进簧包裹在枪管外。上膛时,需拉动套筒上的拉机柄,拉动整个套筒-枪机组件向后。不完全拆解的MP507。枪机装在套筒①内,复进簧⑤包裹在枪管外。
将套筒翻转过来、底部朝上,可见枪机④、拉机柄②、抛壳窗③和导槽①。
MP507的套筒内还放置了一枚圆柱形的柱塞(下图中①),抵在套筒前端。击发后,部分火药燃气从枪管上的泄气孔(下图中③)泄出,推动柱塞向前,柱塞顶着套筒向前,减缓枪机开锁、后坐的速度。
MP507的枪管上设有泄气孔③,部分火药燃气从中泄出后,柱塞①顶着套筒向前运动,延迟枪机的开锁、后坐速度。
MP507的气体延迟后坐原理示意图。
MP507在研制时也有全自动的原型枪,可惜没有实物留存下来。此外,网传的MP508只是一张MP507加了前握把的插画,真是害人不浅。所谓的MP508……网络百科这种东西还是少看为妙。
真正的MP508其实是一支改用气体延迟后坐原理的MP44。它摘除了导气管、导气活塞、护木等部件,加装了一套延迟机构,主要由枪口的圆柱形集气罩与枪管上方的连杆组成。
古斯特洛夫MP508步枪,枪管上方的是连杆,而非导气活塞。
射击时,枪口喷出的部分火药燃气作用在集气罩上,推动集气罩前冲。由于集气罩和连杆固定在一起,二者会共同向前运动。
MP508的气体延迟原理示意图,射击时集气罩与连杆共同前冲。
连杆的末尾与机框相连。机框和枪机焊死在一起,枪机尾部的闭锁突笋也被切除了,这相当于一个“自由枪机”,只能依靠惯性实现闭锁。集气罩与连杆向前运动时,也会对枪机产生“向前拽”的力,从而减缓枪机开锁的速度。此外,MP44的复进簧也被换成了MG42通用机枪的复进簧,后者的力度更大,亦有利于延迟枪机的开锁速度。
MP508的机框与枪机焊死在一起,闭锁突笋也被切除,换用了MG42的复进簧。
原版MP44的机框(上)与枪机(下)。
然而,这种设计看起来就不靠谱。集气罩与枪机间隔过远,枪口的火药燃气还没来得及推动集气罩,枪机怕是已经开锁、后坐了。
毛瑟MP3008
英国的斯登Mk II冲锋枪是一款理想的应急武器。二战末期,德国在缺乏自动武器的情况下也仿造了斯登冲锋枪,毛瑟公司通过反向测绘制作了斯登的生产图纸,代号“Potsdam Gerät”,即“波茨坦装置”,在1944年生产了约一万支。
毛瑟公司照抄的斯登Mk II——波茨坦装置。
波茨坦装置与新明斯特装置之间的过渡型。
此外,还有一种略微改进的斯登,弹匣井朝下,代号“Neumünster Gerät”,即“新明斯特装置”,亦称为MP3008。
新明斯特装置(MP3008)。
参考资料
Christian Reinhart, Michael am Rhyn
Bewaffnung und Ausrüstung der Schweizer Armee seit 1817 Automatwaffen Maschinenpistolen Selbstladegewehre
Michael Heidler
Maschinenpistolen 1939-1945 Entwicklung-Typen-Technik
Martin Helebrant
The Schmeisser Myth: German Submachine Guns Through Two World Wars
firearms.96.lt
Hans-Dieter Handrich
Sturmgewehr! From Firepower to Striking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