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怎样拥抱系统性变革?
11月1日-2日,2024传媒年会在山东青岛举行。“主题演讲”环节,来自传媒学界、业界的多位嘉宾,围绕“央媒论道”“报业探索”“广电变革”“学界观点”等主题,结合自身发展实践和研究成果发表演讲。
新华网副总裁 刘加文
刘加文在主题演讲中表示,近年来世界媒体格局、传媒业态、舆论生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国内媒体应努力提升在国际舆论场的传播力、影响力,抢占脸谱、照片墙和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
目前新华网海媒账号矩阵总粉丝量已接近9000万,这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要巧用正能量内容,潜移默化影响海外受众;二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三是要“以柔克刚”回击,讲好中国民族团结故事;四是要“借嘴说话”,对外传递友华声音。媒体应与各地政府加强联动,助力地方国际传播“出圈”,应与企业共同携手,助推中国企业品牌“出海”。
人民网人民视频总编辑 申宁
申宁认为,如果说人工智能和视听工具是翅膀,那么内容、用户就是血脉与骨骼,而价值观则是贯穿其中的灵魂所在。近年来,人民网人民视频探索智能视听新模式,正在建立起一套多元联动共创的方法论,打造出一系列叫得响的精品栏目和品牌。人民网还提出了指导人工智能发展的“五有”价值框架,即在伦理价值上有德,情绪价值上有趣,文化价值上有品,社会价值上有序,技术价值上有用。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 刘永钢
刘永钢认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首先是以评价体系为度量衡和指挥棒,推动主流媒体强化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针对网上热点和敏感突发事件,要创造内外部条件,鼓励主流媒体主动作为、积极发声进行正向、有效的引导。
再就是以生成式AI为技术牵引,推动主流媒体重构技术底座、重建组织流程、重塑内容产品。“对于媒体来说,生成式AI的意义可能是另一个iPhone时刻。”他说,当前,随着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传媒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变革,会在根本上改变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组织架构、用户连接和行业监管。
湖南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 颜斌
颜斌分享,在他看来与央媒相比,地方媒体国际传播存在短板,但是也可以突围,做出“特色”,他认为要聚焦“大事件”,讲好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故事、改革故事、生态故事、百姓故事,呈现最鲜活的中国图景,真实展示中国方案的价值意义,就是对当今世界之问的直面与回应。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 彭司海
从三大方面话广电融合发展之道。首先是坚持导向为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厚植深培内容力品牌力根基;三是坚持创新为要,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广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郑华雯
她以节目《新民歌大会》为例,介绍了广西台如何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路,培养起一支既有主流媒体专业素养又兼具新媒体创新思维的骨干力量,探索出一套适配广西台的管理机制,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研究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融媒体生产传播的样板,从而对指导广西台下一步全面重构思维、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基因改造,真正实现系统性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冷凇
冷凇点评表示,我们迎来了媒体融合、文旅融合和跨界融合的“三个融合”时代。此外,提出“四端联动”的概念,阐述了电视、网络端、热搜和朋友圈、短视频在媒体融合中的作用,从上述两位嘉宾的演讲中,可以看到四端联动构成的媒介综合体的链条作用。
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宋建武
宋建武认为,在今天这种生产方式下,劳动工具是算法,劳动对象就是大数据。因此,所谓先进技术就是大数据+算法的新技术。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努力的方向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抓大数据,这才是主流媒体真正的未来。在这方面媒体本身是有优势的,尤其是基层媒体,完全可以和基层的社会治理、社会运营、城市大脑这些设施有效地打通,从而掌握这些数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 黄楚新
黄楚新预判未来的新媒体发展将走向十大趋势,即媒体平台化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文旅行业和情感消费成数字经济增长主要方面、短视频内容更加垂直细分、媒介化进程不断加深、社交平台持续赋能内容出海、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完善、媒体融合激发产业活力拓展合作方向、网络空间治理工作继续加强、人工智能持续发挥深度协作优势、媒体过度娱乐化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报业)
苏晓:视频网站七成播出剧严重亏损
柠萌影视创始人 苏晓
近日,在横店举办的“2024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柠萌影视创始人苏晓表示,为什么获得许可证的剧集数量会这么迅猛地下滑,实际上是和行业生态完全一致的。“任何一部剧在开机之前,如果在四家视频网站中没有卖掉,没有签订合同,是绝对不敢开机的。当然我们也做过充分的调研,对视频网站来说,70%播出的剧都是严重亏损的,所以业内人士没有什么动力去投资拍摄。”
面对微短剧的冲击,各位业内领军人物都认为不应完全站在微短剧的对立面,而是应该加入这个赛道。(第一财经)
龚宇:全行业都应该做微短剧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龚宇
龚宇认为:“全行业都应该做微短剧,而不是把它当成洪水猛兽。虽然微短剧行业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可以下场解决,让它升级,让它更精致,让它更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
此外,龚宇认为,除了按照微短剧的逻辑去做好微短剧以外,传统影视产品也要改变。现在的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变了,产品碎片化、生活快节奏。之前可能有些传统剧集会被“注水”,因为原来可替代的视频消费(产品)没那么多,但是现在多了,所以也应该压缩传统剧集的长度,让它们变成更精致的、没有水分的、更有干货的影视作品。(第一财经)
赵明国: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人形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 赵明国
赵明国教授在机器人控制领域有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他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呈现出如春秋战国般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既是蓬勃发展的象征,也潜藏着方向迷失的风险。
赵明国教授强调,「智能人形机器人」不能只是「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简单叠加,而应当是一个全新的研究主题和技术范畴,需要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两个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制造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主适应和学习的智能体。
对大模型技术在机器人控制领域的应用,赵教授认为单纯依赖「大脑」解决运动控制问题并不合理。人类的运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涉及本体反射、中枢控制和大脑控制等多个层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生物系统的运动控制机理,重新思考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架构,并探索更有效的学习和优化方法。
赵教授主张技术的先进性并不等同于实用性,只有与时代需求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技术,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例如,维纳控制论中的很多思想因为过于超前而未能对早期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机器之心)
翁荔:AI 如何变得更加安全?
华人青年科学家、OpenAI研究副总裁(安全)翁荔(Lilian Weng)
11月3日消息,华人青年科学家、OpenAI研究副总裁(安全)翁荔在2024Bilibili超级科学晚上发表主题为《AI 安全与“培养”之道》的演讲。这是其首次在国内发表关于 AI 技术的演讲。
翁荔在2018年加入OpenAI,后来在GPT-4项目中主要参与预训练、强化学习&对齐、模型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她曾提出最著名的Agent公式——Agent=大模型+记忆+主动规划+工具使用。
翁荔表示,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AI技术如同搭乘了高速列车,迅速渗透并影响着人类。AI每天都在变化,需要我们用心引导、教育,确保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同时确保安全。而一个既安全又智能的AI,无异于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裨益。
翁荔在演讲中表示,人类需要教会AI安全基本原则和道德准则,使其成为人类的伙伴。同时,通过思维链(CoT)推理和扩展性研究来提升AI的可靠性和监督。
翁荔强调,AI安全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社区可以共同影响AI的成长。
“AI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便利和挑战并行,我们的参与至关重要。AI的安全不仅仅是研究者的责任,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翁荔称。(钛媒体AGI)
连清川:新媒体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 连清川
新媒体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这么说,似乎有点绝对。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对于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恐惧。他极端反对公共大剧院的建立。他认为公众剧院为了娱乐大众、增加票房,剧目是向下看齐的。也就是,越是满足更多人的审美能力,就越能够获得票房的胜利。于是,大剧院成为了比下限的竞争。
新媒体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剧院。但是它走得更远,向得更下,并且更加便于利用。
流量控制与思想媚俗。新媒体诞生之日起,就是追逐流量的。当智能手机普及至乡村级别的时候,流量的竞逐使内容成为了审美与观念的噩梦之地。
在流量的竞赛中,傲慢、偏见与情绪,更加容易获得缺乏训练的公众的认可,理性的、中立的、客观的内容从来都处于劣势。为了生存与竞争,良性的新媒体必须不断地调低自我的设定,以获得生存空间。在生存压力之下,思想媚俗就成为一种必须。要想有流量,你就必须满足公众所期待的傲慢、偏见与情绪。(冰川思享号)
编辑 王钟婧玥
综合自 中国报业、第一财经、机器之心、钛媒体AGI、冰川思享号
封面图片 中国报业
CONTACTS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