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激发新质传播力

文摘   2024-11-15 18:10   四川  


01

新质生产力赋能,驱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11月14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委网信办指导,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主办的“2024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暨每经20周年财经媒体峰会”在成都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以‘新质生产力’ 激发‘新质传播力’”,以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促进智慧媒体交往、智能技术交易、智力资源交流为目的。



人工智能内容生产能否完全取代新闻记者?


唐远清:数智全媒体时代,新闻人应拥抱技术,但不被它裹挟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唐远清


唐远清始终认为,“新闻学的研究要根植于不断变化的新闻实践。尤其是在面临新技术冲击的当下,新闻研究一定要善于使用最新的技术与平台。”


“越是技术浪潮涌起与市场激烈变革的时代,我们作为新闻人越要保持高度理性与专业,我们大胆拥抱技术,不怕、不躲、不回避,但不要被技术裹挟,始终保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心态,不盲从,不照搬。”唐远清强调。



(扫码阅读原文)


曾祥敏:媒体融合十周年,要打造用户每天都想打开的“刚需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专家组组长、《新闻传播学刊》副主编 曾祥敏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要质优,本质还是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在传媒领域当中,它是以技术赋能来形成创新。”曾祥敏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尤其是今天的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智能技术影响下的传媒业创新,势必影响到我们的生产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变革。


曾祥敏认为,新闻的真实性这是底线,是不能丢的。主流媒体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真理、真相”基础上,然后才能去创新形态、表达方式、话语方式以及跟用户链接的方式。


其次是自建自主可控的平台,“目前媒体平台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平台能够跟商业平台进行匹配的”。但是未来如何强化平台跟用户的深度链接,深度参与到新闻+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当中,成为“用户每天都能打开的一个平台”,还有很大差距。


(扫码阅读原文)


孙维东:加速数智跃迁,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月之暗面行业负责人 孙维东 


孙维东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丰富用户生活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行为数据;二是2017年Transformer网络架构的出现,让大规模的模型训练成为可能;三是芯片的发展,助推了整个大模型及AI的发展。


作为多模态公司,Kimi想聚焦整个生产力的场景,为媒体赋能。首先是基于scaling Law将持续优化解决长文本,长时间跨度复杂任务的难题;其次是要解决不同模态之间的完美转化,实现从信息资料收集、提纲整理、再到文生视频、文生图的能力,这是我们对产品的畅想。


孙挥:媒体在AIGC商业模式上有特有优势



澎湃新闻CTO、派生万物智能技术有限公司CEO兼CTO 孙挥


与会期间, 澎湃新闻CTO孙挥作了题为《AIGC,媒体的第二增长曲线》的主题演讲,从媒体领域出发,以澎湃新闻为例,分享了AIGC在传媒行业的使用实践。 孙挥提到,澎湃新闻也紧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口,正式成立了“派生万物”技术公司。


谈到媒体对于AIGC的应用,孙挥认为,AIGC目前的商业模式其一是提升主业,也就是新闻产出的内生效率,产出更多内容,提供更好的内容;其二就是创建小型的AIGC内容创作工作室,将原有传统的业务融合AIGC的业务;其三就是针对垂类领域技术的开发,需要有一些技术背景。


孙挥指出,一个利用技术赋能品牌的产品商业化能否成功,不仅是要满足新闻生产的内部需求,也应该基于外部需求、得到市场的认可。



(扫码阅读原文)


周秋含: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变化、拥抱技术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周秋含


周秋含看来,当技术大潮来临,最重要的是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变化、拥抱技术。据周秋含介绍,相较于以往通过热线获取新闻线索、通过经验撰写报道、通过人工审核稿件的传统新闻采编方式,如今已可以利用技术在互联网上快速获取有益线索,通过大数据分析类似优秀的报道案例,最后叠加人工与智能的综合判断,提升内容风险把控能力。


龙兵华:用户为王,科技赋能转型需要市场认可



腾讯新闻副总编辑 龙兵华


腾讯新闻副总编辑龙兵华分享了来自商业平台的独特视角。他指出,商业平台能更好地接触和应用技术,而最近几年对媒体行业来说影响最大的技术主要就是两个,一是个性化推荐技术,第二就是大模型。


龙兵华表示在具体的探索中,个性化推荐技术已成为商业平台的标配,该技术可以帮助读者,在海量且质量参差不齐的内容中,有效地获得优质内容;大模型技术则已融入腾讯新闻的各个场景,帮助读者由一条新闻或视频,快速获取延展内容。



(扫码阅读原文)


林松涛:数据决定了大模型的智力边界



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林松涛


林松涛从近年来数据化和智能化技术推动媒体内容生产演变历史切入,分析了大模型时代前后的媒体智能化历程。“先有渠道分发智能,后有内容生产智能;而现在,都汇聚到了大模型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体系之下。”


林松涛认为,标题提炼、文字内容生产等,都属于一种创意智能,利用的只是大模型中的有限能力。在林松涛看来,媒体每天生产大量的东西,都是数据,都是知识。怎么把知识革命融入大模型应用当中,才是媒体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系统性变革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数据决定了大模型的智力边界。AIGC不是替媒体写文章,而是基于事实性内容的归纳总结、内容创意和知识辅助。”媒体真正要做的是,把专业知识、私域数据等做成知识革命。



(扫码阅读原文)



技术如何赋能财经媒体变革?


刘学东:科技成就媒体未来



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总编辑 刘学东


刘学东向与会同仁分享了自己对媒体转型的思考,明确表示“新闻决定影响力,科技成就媒体未来”。


刘学东表示,“每家企业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媒资库,形成自己的数字资产。”其实都有“堆积如山”的资料、“封存已久”的资源,“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只是还没被清洗出来,需要有人来梳理、打标签。”尽管“打标签”过程艰难,刘学东仍然坚持“笨鸟先飞”,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把媒资库建起来。


目前,每经媒资库总量已超过百万,并且已有多家企业伸出橄榄枝,“我们的技术形成了输出。”刘学东的观点是,AI越超前,真实世界的媒资就越重要,而“盘活”数字资产也将是每经未来的出路。


他希望传递的是,接受新鲜事物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能力,身处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需要不断学习,财经媒体更需要走在前列。“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慢慢陷入经验主义。”他说。



(扫码阅读原文)


张衍阁:财经媒体如何成为金融信息服务商



界面财联社总编辑 张衍阁


张衍阁提到,界面财联社的定位是成为头部财经平台和金融信息服务商,形成“媒体+咨询+数据+服务+交易”五位一体的业务模式。界面财联社作为一家媒体,于2022年获得了金融信息服务资质,之后推出了服务一级市场的数据产品“财联社创投通”和服务二级市场的“财联社资管投研标准集”,先后挂牌上海数据交易所。


张衍阁透露,目前界面财联社服务超过150家金融机构,对国内主要券商实现了全覆盖。“从商业模式来讲,我们叫B2B2C,即界面财联社将资讯和数据通过标准化的接口提供给券商和金融机构,他们将这些信息嵌入到所属APP底层,再向他们的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他表示,财联社电报已经与金融机构实现毫秒级同步。



(扫码阅读原文)


何刚:财经媒体数字化需求有待挖掘,公信力亟需捍卫



《财经》杂志主编 何刚


在何刚看来,财经媒体本身也进行着数字化转型,主要分为内容、传播、服务三个方向。


内容生产方面,数字化渗透到媒体内容生产的全链条之中,包括智能化的信息处理、辅助写作、视频生成、辅助审核、数字化流程管理等等。


传播方面,则出现了突破传统的生态。当平台构建了数字化的触达与分发机制,新的传播生态既能实现独家性、引领性,也同时具备开放性、共享性。


增值服务领域,是财经媒体天然的“战场”。但在何刚看来,这一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和应用场景开发,“有,但挖掘得还不够”。


至于金融数据增值服务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财经媒体挖掘。何刚认为,金融数据服务的高效化、便捷化、个性化与普及化,应该由财经媒体来完成,“这个方向,是财经媒体未来20年甚至50年可以去创新的潜力空间”。


变革与挑战是“双生花”,当财经媒体走向更深层次的数字化,风险亦随之而来。何刚提到:“当我们在做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时,财经媒体的公信力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



(扫码阅读原文)


02

濮存昕:把大凉山戏剧节做下去,

为观众创作更多精品戏剧


11月8日至11月17日,2024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在四川凉山西昌举办。大凉山戏剧节如今已成闻名国内外的戏剧盛会。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 濮存昕


作为大凉山戏剧节第一发起人、艺术总监濮存昕在接受红星新闻专访,畅谈了本届大凉山戏剧节的亮点与特色。


濮存昕介绍,大凉山戏剧节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戏剧节,已成为全球艺术家和戏剧爱好者共同的家园,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和心灵的对话。”


谈到未来的发展愿景,濮存昕说:“重要的是把大凉山戏剧节继续做下去,为观众创作更多的精品戏剧。”



(扫码阅读原文)


03

向勇:文化产业从业者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向勇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6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59亿元,增长5.9%。从区域来看,则涌现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文化产业的“第一方阵”城市。


向勇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及经济学中“幸福悖论”概念,向勇认为,幸福悖论的现象在我国同样存在,大家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整个社会的潮流。而这种精神文化需求,是需要靠文化生产中的创意内容来提供的。


所以向勇看来,“文化产业从业者正赶上最好的时代,应当给市场提供充满艺术精湛性的高品质产品以及富有表达力的日常性产品。”


“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从‘文化的产业化’走向了其与‘产业的文化化’相结合的时代,开始关注人文价值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向勇谈道。


(点击阅读原文)





·END·



编辑 王钟婧玥
封面设计 姜蓉
整理自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天府文创云


CONTACTS

联系我们


邮箱丨cmgadvisory@163.com




三色智库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新型媒体智库集群,以“全球视野、传媒本色、链接为王”为原则,主攻在城市、传媒、文化产业等领域提供智库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