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西问智库”:致力中西交流互鉴,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

文摘   2024-11-07 16:01   四川  

 导 读


媒体智库是国家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媒体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和国家政策推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媒体智库得到快速发展,在推动媒体融合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前媒体智库的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然存在智库功能定位不清、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全媒体探索”推出“媒体智库:决胜‘智’高点”专题,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在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发展过程中,以对外新闻报道为主的媒体发挥自身特色,凭借在对外传播、资源涵养、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发展形成国际传播型智库,成为加快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国际传播型智库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承担综合性重要任务。


国际传播型智库的兴起


当前,智库与媒体在国际舆论交锋中扮演的角色倍显重要、边界趋于模糊。


西方主流媒体较早开启智库化转型之路,一些资历深厚的媒体具备向智库转型的内在条件后,催生出“媒体智库化”的倾向,如彭博社、路透社、《经济学人》等媒体都推出了“准智库”性质的资讯业务部门。借助智库化转型,国外主流媒体对内加快自身品牌建设,对外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媒体型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应运而生。其中,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媒体,例如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等,其智库建设突出外宣定位,发挥国际传播优势,成为新兴的国际传播型智库力量。


与其他智库相比,这类智库在对外传播、资源涵养、专业知识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首先,国际传播型智库能充分发挥自身对外传播优势,通过多渠道、多语种、融媒体形式将智库产品和内容更好地传达给特定受众,在宣介中国理念、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其次,国际传播型智库能借助非官方身份发挥“第二轨道”外交功能,利用长期建立的资源优势搭建中外对话平台,建立起增进中外政界、商界、学界、媒体、智库及大众沟通交流的渠道,澄疑解惑、激浊扬清、求同存异、增进共识。最后,国际传播型智库在国际传播领域长期深耕,积累了丰富知识资源和研究经验,在国内外数据收集、舆情监测、国际传播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能为中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


国际传播型智库的出现,是外宣媒体与智库的特色和优势的结合,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发挥了独特作用,也为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贡献了智慧力量。


“东西问智库”成立的背景与愿景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中国发展,了解、认识中国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同时,“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改变,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仍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国际环境新形势和媒体发展新趋势对中国媒体和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进一步有机整合媒体与智库资源,成为创新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效能的一道必答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并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新社建社70周年时表示,希望中新社以建社70周年为新的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中新社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贺信精神,顺时而动、应势而为,结合自身的特点,确立起“新闻+文化+智库”的发展方向,致力于打造咨询平台、思想交流平台、人文交往平台、公共外交平台,于2022年10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东西问智库”,受到学术界和媒体界广泛关注。



以“多样文明,一个世界”为价值理念,“东西问智库”的愿景确定为“文明互鉴,理性对话”,使命是“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为中新社重点建设的跨学科、多语种、全媒介、传播型的智库平台,该智库目前以非实体形式常态化、品牌化、智库化、平台化开展活动、汇聚智力、优化传播,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东西问智库”重点依托中新社2020年底推出的大型学理型融媒体报道专栏《东西问》。该专栏探索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截至2024年10月,已访谈中外学者、国际人士、各界精英逾2200人,累计播发中文稿件逾2400篇、英文理论稿超300篇、社交媒体外文推送超2000条,覆盖英、法、德、俄、西、日、阿等多语种,很好地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华文明。


“东西问智库”探索的成果与经验


两年多来,“东西问智库”已在北京、拉萨等地成功举办多场论坛活动、专题研讨会、学术研讨会,初步探索出一条新型国际传播型智库的“东西问”之道。


(一)学媒结合,紧跟前沿

智库的本质,在于为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公众提供有关重要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深入见解,以支持决策制定和助力问题解决。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央重点对外传播媒体,中新社在打造“东西问智库”过程中强调新闻性与学理性相结合,以学理赋能传播,以传播推广学理,为中外专家提供脑力激荡的平台,为中外受众提供思维碰撞的盛宴,为决策部门提供国际视野的参考。


例如,2023年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出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迅速吸引社会各界关注。“东西问智库”敏锐捕捉热点、结合自身特色,以“AI革命与文明进化”为主题举办智库论坛。策划团队认为,AIGC的爆火促使关于人类是否已至“AI革命”前夜的讨论成为国际舆论焦点,尽管其究竟将推动人类文明升维进化还是最终造成降维打击尚无法预测,但真理越辩越明。除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教授亚瑟·阿布-穆斯塔法(Yaser Abu-Mostafa)等国际知名人工智能学者、业界专业人士外,论坛还邀请了哲学、美学、国际传播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对谈,从不同学科角度谈论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在舆论喧嚣中发出了理性、专业、正向的声音。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新社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的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指导、“东西问智库”提供学术支持,与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在拉萨联合举办“一带一路”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是高峰论坛胜利闭幕后中央媒体和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主办的首个“一带一路”主题学术研讨会,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为促进西藏更好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新时期背景下讲好中国西藏故事提供学理支撑。


(二)立足文明,聚焦文化

中新社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着向海外介绍中国的职责,在长期对外报道中形成了突出“侨味”“海味”“文化味”的话语特色,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东西问》栏目作为中新社国际传播新品牌,创立近4年来始终在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探路,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搭台。“东西问智库”作为这一品牌的平台化实践,已经成为中新社联络中外学术界、拓展海外“朋友圈”、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各文明互鉴的主要场域和有力抓手。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经过多轮研讨、充分酝酿,“东西问智库”于2022年10月围绕“与文物对话,促文明互鉴”在北京举办首届主题论坛,邀请9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从考古学、中国学、历史地理学、博物馆学、新闻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维度着眼,探讨考古文博在文明互鉴中的特殊作用。中新社集合国家通讯社全平台力量,通过融媒体多角度报道,赋能论坛国际传播,推出文图视产品93篇(次),相关报道网络综合阅读量超6000万;发挥“海外华文媒体旗舰”渠道优势,向北美、欧洲、拉美地区的23家合作华媒推送相关新媒体报道32条次,并获13家传统海外华文报刊采用落地,累计覆盖36家海外华媒,引发海外学术界、媒体界关注。


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的德国著名汉学家、美学家、特里尔大学教授卜松山(Karl-Heinz Pohl)会后还专门来信致谢,对“东西问智库”的办会理念和主张表示高度赞赏,愿意保持长期合作。此后,“东西问智库”不仅促成了卜松山与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研究员、UNESCO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王心源围绕“中国‘和’文化为避免文明冲突提供诸多借鉴”实现中外对话,更邀请卜松山担任外方主编,在国际知名的英国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cmillan)出版社出版英文精选集East-West Dialogue,触达西方主流社会。“东西问智库”相关活动的外溢效应与长尾效应得以充分显现。


(三)中外对话,文明互鉴

对话与互鉴,既是《东西问》专栏的深层内核,也是“东西问智库”的突出特色。截至2024年10月,《东西问》已联络访谈外籍专家学者、名人政要、各界人士近500位,涵盖近70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东西问智库”的“外脑”基础,为中新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智慧保障。


2024年5月9日,第三届“东西问智库”对话活动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发现彼此:中法建交60年”。图为圆桌对话。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且适逢巴黎举办夏季奥运会。“东西问智库”将本年度对话活动主题定为“发现彼此:中法建交60年”。活动前,《东西问》专栏已播发相关中英文理论稿20余篇,为中法民众增进相互了解提供了传播助力,为对话活动做了充分舆论铺垫。考虑到中法既是真诚的朋友、共赢的伙伴,更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智库活动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名翻译家余中先、戏剧导演王可然等名家分别从文明、哲学、政经、文学、戏剧等角度发表主旨演讲,对中法“发现彼此”的主题作出了立体式解读。正如法国汉学家魏明德所说,文明互鉴是从欣赏“他者”开始,正是因为不同,所以才有“互见”的可能和“互鉴”的价值。中法就像美酒与好茶,既能互相理解,也能相互回应。相关论述在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转发,成为“东西问智库”不懈倡导“文明互鉴,理性对话”的鲜明注脚。


结语


面向未来,“东西问智库”将积极贯彻《决定》对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中新社打造新型国际传播主流媒体的进程中努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助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继续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探路。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0月号,原标题为《致力中西交流互鉴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中新社“东西问智库”的成果与经验》,参考文献略。




·END·




来源 全媒体探索

作者中国新闻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 安英昭 

中国新闻社评论理论部记者 崔白露

编辑 王钟婧玥




CONTACTS

联系我们


邮箱丨cmgadvisory@163.com




三色智库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新型媒体智库集群,以“全球视野、传媒本色、链接为王”为原则,主攻在城市、传媒、文化产业等领域提供智库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