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已成为产业发展主阵地,特色化是必然趋势

文摘   2024-10-25 17:01   四川  


 

01

“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


10月24日,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对成都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总动员、总部署,也拉开了成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的序幕。


盛毅:增强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盛毅


成都日报《锦观智库》专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为读者释疑。


盛毅认为,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产业园区承载功能的要求,靠新增和强化某些功能难以适应,它需要各功能融合后形成的生态。


目前,成都市的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以打造产业集群和构建产业链阶段,要推动不同产业园区建设承载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特色和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功能。激活产业园区创新动力,需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深化园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二是在园区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工程,三是全面推进创新资源向产业园区集聚。


此外,还需要围绕吸引和留住人才、科研机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骨干企业,进一步降低生产和配套协作成本等,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扫码阅读原文)



孙晓利:园区已成为产业发展主阵地,特色化是必然趋势



赛迪顾问园区经研中心主任 孙晓利


孙晓利提到,“园区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依托园区做产业,是通过统筹政策、集中要素、共享资源、塑造氛围,获得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形成合理分工,以降低经济运行的平均成本,提高整体效率。”


其次,园区“去行政化”是现代化治理背景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改革、再探索。园区“小管委+大公司”是大势所趋,政府平台公司不应只是定位于支撑园区开发建设的投融资功能,而是应该“二次创业”,在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产业投资等运营管理方面做大做强,形成专业化能力。


目前,我国园区空间供给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特色化已经是必然趋势。一是看懂环境变化。目前,我国园区空间供给的总量虽然较大,但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品质园区并不多,这是园区的结构性机会。二是要看清自身优势。要站在区域大局中看自身基础,要在市场竞争中看自身条件,站位全局、保持客观,找到真正的比较优势。


 两“看”结合,园区才能找到符合需求、适合自身的“小而美”定位,继而持之以恒,推动在特定赛道上的积累,逐步构建竞争壁垒。


(扫码阅读原文)



刘丹:产业园区是产业有序生长的“培养皿”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丹


刘丹认为,产业园区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表征,是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平台载体,支撑着城市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随着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产业在城市的分工协作进一步深化、要素聚合进一步精细,产业园区的内涵和外延变得更加丰富。


目前,进入产业园区存量升级时代,专业化运营成为园区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产业园区因产业聚集而生,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要精准对接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围绕主导产业投资布局。


(扫码阅读原文)


02

张军:扩内需的重点应是家庭而不是企业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每日经济新闻·城市进化论与腾讯财经联合打造“大家的经济公开课”栏目,第一时间连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深入解读关键数据、前瞻预测未来走势。


贺羽:大模型迭代不出对艺术的独创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军


张军表示,从数据看中国经济出现了改善迹象,三季度部分指标要比二季度好。同时,近期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旨在靶向式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从短期数据看有一定效果,大概率能支撑完成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在他看来,这轮刺激政策不是政府直接花钱补内需,而是通过政策调整帮助释放内需。他强调,不同于2008年“四万亿”计划推出时中国经济主要面临供给约束,当前的主要挑战在需求侧,有效需求不足迫切需要改变资源分配方式和财政支出结构。


张军建议,应更加关注家庭,各级政府对经济的治理应逐步从生产投资转向家庭福利,重在提高居民收入、减轻家庭压力。


“我们的社会也好,城市也好,变得对家庭特别友好,这是我们大家非常期待的目标。”在他看来,这个目标远胜过GDP“百分之几”的增长,虽然背后还是要靠GDP的增长,但增长的来源已然发生了变化。


(扫码阅读原文)


03

卜工:三星堆或还存在一个未发现的“宝藏坑”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暨南大学客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 卜工


“关于三星堆,还有太多待探索的未解之谜,至今我仍在不断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和加深对于古蜀文明的理解。”卜工告诉记者,“古蜀文明改变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改变了我们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在卜工看来,面对三星堆如此丰富而珍贵的考古资料,首先将其遗迹结构与器物结构研究透彻,是重中之重。而如今,在八大“宝藏坑”发现之后,卜工经过数年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宝藏坑遗迹结构的最新观点——古蜀人按北斗星阵布置坑位,而在一号坑西侧可能还存有一个坑位。


(扫码阅读原文)


04

刘九如:计划5年时间

把成都变成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地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专委会理事长 刘九如


10月19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指导的首届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创新大赛落地成都。


刘九如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大模型的产生,只是第一步。大模型如何跟行业结合,去赋能千行百业?这是更待解答的问题。成都看准了这一点,把全国各地的大模型厂商聚集到成都来,让他们来参加大赛、在成都找应用场景,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赋能成都产业,同时与成都人工智能企业碰撞出更多火花。”


“我们希望借此次大会的落地,通过5年时间,把成都变成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地,我对此充满信心。”


(扫码阅读原文)


05

韦洛索:人工智能耗能巨大,

需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发电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韦洛索


10月16日,在2024 ESG全球领导者大会上,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韦洛索教授表示,尽管政府需要通过政策监督和激励措施来引领变革,但企业的参与是实现大规模影响的关键。他认为人工智能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计算中心为大型语言模型和人工智能提供动力,耗能巨大。我担心如果不通过可持续的方式进行发电,会对能源生产和额外排放方面造成压力。创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平稳过渡,以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扫码阅读原文)


06

伍建民:数据资产价值释放有赖于科技金融创新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伍建民


10月22日,2024金融科技大会暨成方金融科技论坛举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发表主题演讲《关于科技金融激活数据资产价值方面的思考》,指出数据资产价值释放有赖于科技金融创新。科技金融通过产品、技术、服务创新来实现对科技企业的精准画像,减少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错配风险,为数据资产的管理利用、定价,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


伍建民提出,价值评估是数据资产实现金融价值的关键环节。从现状看,数据交易大多依赖协商定价,缺乏价值评估标准和方法。原因在于数据的价值和价格之间关系复杂,数据价值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够清晰,市场也缺乏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此外,数据的价值评估管理体系尚未得到健全和完善等。


(扫码阅读原文)


07

文化底蕴+科技实力

让这里成为科幻产业的一片热土


10月18日,“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系列活动——2024成都科幻产业发展促进大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科幻领域的500余名专家、作家、学者、行业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着科幻产业发展、联动融合、未来趋势等话题,交流探讨世界科幻产业的发展。


吴岩:这里的科幻产业发展均衡、全方位覆盖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吴岩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能够看出,成都是一座有秩序、有思考、不断发展科幻产业的城市。”在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吴岩看来,成都近年来在科幻产业上的全面发展令人瞩目。“无论是科幻文学、影视作品、游戏开发、周边产品还是文旅体验,成都做到了均衡推进,全方位覆盖。”



谭楷:独特的文化基因为科幻产业提供了肥沃土壤



《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总编辑 谭楷


在《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总编辑谭楷眼中,成都这座城市在科幻领域展现出了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成都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巴蜀文化特质更显独特。”谭楷以“太阳神鸟”举例,“巴蜀地区古人充满想象力,他们画太阳都和别人不同。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他们画的太阳基本都是一个圆圈,周围的光是直线,而‘太阳神鸟’把太阳光画成弯曲的,像是火球在旋转。”


谭寅子:希望通过资源整合 推动科幻产业发展



蓝色光标集团——蓝色宇宙首席内容官 谭寅子


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国“科幻+”头部企业与成都结缘。蓝色光标集团就是其中之一。2024年,蓝色光标西南总部宣布落户郫都,再续新篇。成都科幻产业的发展。“蓝色光标要做科技+内容产业,成都市郫都区正在整体发展科幻产业,我们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同时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和当地企业的合作也比较密切,我们认为成都有适合发展的土壤。”


(扫码阅读原文)


08

罗杰·沃尔希斯:中国的农业创新让人印象深刻



盖茨基金会全球增长与机遇部门总裁 罗杰·沃尔希斯(Rodger Voorhies)


10月17日,盖茨基金会全球增长与机遇部门总裁罗杰·沃尔希斯(Rodger Voorhies)在海南三亚访问时接受包括红星新闻在内的媒体专访时表示。


来自中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可以惠及广大非洲的农民,进而促进脱贫。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看到了中国的独特优势,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在当地的分支等机构合作,推广“绿色超级稻”等。


“我们并不是在中国或者坐在西雅图的办公室里单方面地为非洲决定他们的需求,而是促成了非洲代表与中国科学家的紧密合作,共同寻找在非洲当地环境下哪些品种最为适宜,这其中也充分考虑了当地人的口味。”


此次访问中国,达成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扫码阅读原文)




·END·



编辑 王钟婧玥
视频 李艳玲
综合整理自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
封面图片 成都日报


CONTACTS

联系我们


邮箱丨cmgadvisory@163.com




三色智库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新型媒体智库集群,以“全球视野、传媒本色、链接为王”为原则,主攻在城市、传媒、文化产业等领域提供智库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