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肚脐的提醒 | 如此我说

文摘   文化   2024-08-20 20:01   四川  


每周二、四、六20:00丨为您奉上精选作品

肚脐揭示了一个事实:在我具备自主行动能力之前,他人无私的哺育确保了我的生存与成长。然而,这一事实与现代社会的看法大相径庭。






肚脐的提醒
作者:刘嘉

音乐、图片来自网络




我出生时,肚脐感染发炎,流着黄水,伤口久久不愈合。细心的父亲将红霉素软膏轻柔地涂抹在我的肚脐上。在药膏的滋润下,炎症才逐渐消退。在父母后来关于肚脐的特别讲述中,我对肚脐有了特别的认识:它是我生命形成之初最重要的维持生命的管道。

祷文里“日用的饮食”是一种提醒,若没有日常这些基本的供给,生命便无法存活。而当人们谈论胎儿在母腹中“日用的饮食”时,实际上是在描绘一个生命的奇迹。母体的营养通过脐带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胎儿体内,滋养着尚未出世的小生命,使其得以持续成长。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最本能的需要,它在提醒,在人类所做的所有事情中,没有什么比饮食更能清楚地表达出我们对彼此的强烈需求。在出生之前,我们首先是母体养育的接受者和受益者;而肚脐则提醒,我们起源于他人,需要依靠他人的供应而存在。我们不是自给自足的个体,因为如果切断了他人多种形式的养育、影响、帮助和激励,我们很快就会死亡。

美国卡文南特学院(Covenant College)教授凯利·卡皮克(Kelly M. Kapic)在假期前会对将要回家的学生们心怀担忧。许多学生带着喜悦和期待回家,他看着学生们因学业而生的疲惫的脸,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睡个好觉,但是经验告诉凯利,回家不一定对每个学生都是好事。
回家通常意味着回到不正常或者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凯利坦言:“不管家庭背景如何,不出几天,年轻人与父母之间就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或许是因为父亲的鼾声过大或总不守时,又或许是母亲的唠叨过于频繁,让他们感到有些厌烦。在短短的几天内,他们可能会再次陷入与父母相处的种种困扰之中。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那种紧密的距离很快就会让每个人都感到压抑和不适。”
凯利还进一步指出,父母的存在,往往会无意中削弱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认同感,诱使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产生裂痕,甚至是彻底的冷漠。
受到杜克大学前教授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与威利蒙(William H. Willimon)的课堂教学智慧启发,凯利别出心裁地为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假期作业。他建议学生,当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时,不妨去洗个澡。淋浴时,他们会低头看到自己的肚脐。这会提醒学生们他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人。而在今天的文化中,人很容易想象自己是自力更生的人;尤其青春正盛时,骄傲自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侯活士与威利蒙在深入探讨孝敬父母的诫命时,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什么能比我们的肚脐更直观地揭示本体论了。十诫明确说,生命是至高无上的礼物。我们并非由机械之手制造,而是经由母体孕育而来。甚至在无法自理的婴孩时期,有人不辞辛劳地为我们更换尿布,这便是我们初次感受到恩典的模样。正因如此,不难理解为何有些人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们的存在如同镜子,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我们是从何而来,生命价值并非仅源于自我。”
侯活士与威利蒙强调,我们的存在并非为了孤立于世,而是为了彼此依赖、彼此需要。“我们于母体中孕育,出生时对他人依赖至深,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无法照料自己。这种对父母的依赖,实际上是在说,生命是一种馈赠,而非独自占有。每个人都曾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无论年龄多大,无论是否已有儿女,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心头肉。”
肚脐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我尚未形成自我意识或理解世界之前,他人已先行采取行动,给予我至关重要的支持。在我具备自主行动能力之前,正是他人无私地哺育着我,确保了我的生存与成长。然而,这一事实与现代社会的看法大相径庭。
尽管公众对于诸如海德格尔和萨特等哲学家的名字并不尽知,但他们的核心观点“存在先于本质”已经融入文化之中,这一观点强调人创造自己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这赋予了人们选择的尊严;然而,也衍生出一种误解,即个体在出生时孤立无依,因为不论是在自己内心还是在自身以外,都难以找到可靠的支撑。正如萨特总结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让-保罗·萨特(1905—1980)
存在主义虽已不再是流行的哲学流派,但其核心理念在人们的心理及文化预设中仍保持着影响力,持续渗透并塑造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现代人喜欢做自己的想法: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即按照自我期望塑造身份,人被扔进一个狂暴而喧嚣的海洋,全靠自己去做点什么。
萨特在其哲学观念中,主张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一个无神论的世界之中,否认了人类与他人以及创造主之间有某种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信仰传统中常被视作个体身份的核心基石。萨特的观点似乎低估了人类在社会关系中对他人的依赖程度。
从“做自己”到“依靠他者而活”,成了多少人无法跨越的人生迷局。而当我看着肚脐,会想到一个既明显又深刻的事实:我的存在归功于他人。一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意识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饮食到住所,从健康到经济来源——所有这一切都涉及到人类的相互依存。唯有当我摒弃自我中心的孤立视角,转而以我与他人的关系为考量,才能认清自己存在的真相。
我的邻居中有一对深受众人敬重的老夫妇,他们不仅是虔诚的信徒,更是乐善好施的榜样,常常慷慨地将家中土产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夫妇俩拙于言辞,不会滔滔不绝地讲论爱,但是他们爱的行为,赢得了邻里的称赞。老弟兄在妻子离世后,尽管承受着悲伤,但并未感到孤单无助。因为那些常受到他们舍己之爱滋养的邻居,没有忘记这对夫妇的好行为,时常关心着他的生活,给予他温暖和陪伴。在他们的榜样作用下,邻里间也彼此仿效,愿意顾及彼此的需要,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区。不少人因他们的见证而进入信仰大家庭。
这对夫妇的见证,让我更加坚信,创造主创造独特的个体,是让我们成为一个群体,而建立群体的关键在于与人建立关系。我们生来并非孤岛,依靠自己生存的独立感也注定不长远。
神的心意是让跟随他的人与他人连结,通过爱人如己的生活,不负使命,将美好的信息传递给更多人,让人知道我们需要与那位创造主连结,因为“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7:28),并知道我们最重要的身份是作他的儿女,他看我们如珠似宝。



--The End--



作者介绍

 刘嘉 


曾为老师,多年前深受《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一书的影响,开始思考讲台与书桌的服侍。目前委身教会牧养和文字服侍。


往期栏目文章


玲言:断舍离之后呢? | 如此我说

刘嘉:世界将被美拯救?——从短剧《我的阿勒泰》说起 | 如此我说

朴慧芳:成全他人,散发馨香 | 如此我说

刘嘉:为什么活在当下是重要的?——从影片《我的完美日常》说起 | 如此我说

以望:放手的祝福 | 如此我说


【如此我说】栏目约稿

如果生活是一本书,您的这本书有什么内容呢?您愿否记录下感动的瞬间,打开白纸黑字的书,向更多人分享自己?如果天地是一支笔,您的这支笔有什么观点呢?您愿否书写下真知灼见,向这个世代发出基督徒的声音?

邀请您用文字记录生活,以书写谈天说地。

请点击链接查看投稿须知:

→【莫非可以如此爱】约稿←

图书推荐

《恩典不留白,下笔如有神》
莫非 苏文安 刘小临 -编选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自许为作者,

书桌乃朝圣祭坛,

生活如展页稿纸,

捕捉心中悸动,

描述看不见的你。


购买请加微信:lujunwang_2024

欢迎转载

1.    微信公众号:莫非可以如此爱
2.    ID:mofeilove91745
3.    内容不得修改,任何修改删减请务必事先告知;
4.    要求转载的公众号,请务必在转载前发送后台信息告知;
5.    未满足以上要求而随意转载修改者,将视为非授权转载,随时受到举报处理。

赞赏请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您的鼓励
可以竖起

 天地间更多的笔!

莫非可以如此爱

欢迎扫码关注●

莫非可以如此爱
深耕作者灵魂,扎根文化土壤。在时代里携手,于时间里传承。推动文字事奉,创写新的世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