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言:电影治疗——人生低谷疗愈的跳板 | 如此我说

文摘   文化   2024-10-05 20:01   四川  


每周二、四、六20:00丨为您奉上精选作品

电影能治病吗?作者以电影《一呼一吸》为例,向我们展现了“电影治疗”如何对症下药,及其在各种人生问题所带来的轻度精神困扰方面的治疗作用。一起来了解。






电影治疗
——人生低谷疗愈的跳板
作者:玲言

音乐、图片来自网络




时下网络流行很多名为“疗愈电影”的精华片段,但其实电影正式成为心理学辅导师的工具,发展成一种“艺术治疗”方法,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然而,基于电影丰富多姿的光影表达,观众容易投入和接受影片要传达的意识,不只患者及家人,即使是普罗大众,亦会从电影情节,得到安慰和人生启迪。

在香港从事影视教育多年的陈家乐博士,在其所著的《福音与电影治疗》一书中指出,“电影治疗”(Cinema Therapy)之所以成为一门新的电影学问,源自加里·所罗门(Gary Solomon)和比吉特·沃兹(Birgit Wolz)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及系统的治疗方式,将“观看电影作为治疗药方”,以治疗因难以面对人生各种问题而来的轻度精神困扰。“电影治疗师”必须谨慎选择对症下药的电影,内容需要“具正能量和生命价值”;陈家乐博士认为,基督教电影非常符合这一功能。

电影治疗具备四个概念:

1.问责感(Sense of Accountability)

当求助者把焦点转移至电影中的角色,不再执着于自己的对错时,会较易放下自疚感或责难压力,可以更客观地看自己的处境。

2.压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当受助者看到主角的应对比自己差劲,仍能面对和解决困难时,可以得到激励。

3.深刻的情感经验(Deep Emotional Experience)

不少人经历重大创伤后,容易产生逃避心理,可是越压抑创伤反而越深。若他们能在电影中找到同路人,多会引发共鸣,觉得自己久藏的创伤得到分担。

4.新词(New Vocabulary)

求助者可以通过电影中的情境或用语,比较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电影治疗理念的最佳实践地点是医院。现时,以慈善性质于医院内放映电影给病人观看的“医疗电影院”(Medi-Cinema),在英国得到发展。如圣汤玛士医院(St. Thomas' Hospital)便是世上少数设有“医疗电影院”的大型医院。大部分病人都回应得到鼓舞,特别是长眠病榻、经历痛苦的癌症治疗、要动大手术的病者和家人。

如果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拍摄而成的,则更具说服力。例如电影《让我心呼吸》(Breathe,又译《一呼一吸》),便是改编自罗宾·卡文迪什(Robin Cavendish)的人生故事,其独子乔纳森·卡文迪什(Jonathan Cavendish)作监制,以纪念爸爸勇敢地面对病痛的一生。

廿八岁的罗宾正值盛年,外向好动,与一见钟情的女友戴安娜共谐连理,在梦熊有兆的重重喜讯下,却突然感染了小儿麻痹症的过滤性细菌,引致颈部以下全身瘫痪,必须依赖呼吸器才能延续生命。

年轻的罗宾无法接受下半生没有尊严地残存下去,执意寻死。他对任何人的劝勉都充耳不闻,一度连怀孕的妻子也不愿相见;即使后来面对放在枕边的新生儿瞬间悲喜交加,仍难敌内心的灰黯绝望,开始不再看孩子一眼。

罗宾甚至质问太太,何以在他的冷漠中仍时刻守在身边,她答道:“我真的不知道为何,只是明显地,我爱着你。”她坦言极希望丈夫能活下去,看到儿子长大,让儿子也认识爸爸;并答应只要他放弃轻生的念头,她会倾尽所能完成他的心愿。罗宾告诉妻子,他已无法再抵受如囚牢般,身体只能连于呼吸器,整天躺在床上的病室困境。

电影《一呼一吸》剧照

要知道,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院方规定依靠维生机的病人必须住院,极度伤残的病人很少有发言权。当戴安娜请求主治医师批准丈夫出院,她亦掌握了呼吸器的操作时,却遭到医师断然拒绝,并斥责罗宾,一旦离院,他必不能存活多过两星期。

然而,戴安娜爱夫之心感动了慈心的病房医师和护士,他们违反院规,协助罗宾逃离医院,最终安全抵达由亲友联手改动以配合他残障生活的郊外新居。本来酷爱户外生活的罗宾,再次看到大自然时,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再次展示了笑颜。

生命的转机接踵而来。罗宾看到儿子的婴儿车时,灵机一触,想到若把呼吸器放在轮椅底部,他便可以借以离开睡房,进一步开阔自己的世界。业余发明家挈友随即将这概念付诸实行;接着更产生把配上呼吸器的轮椅组装到汽车上的联想,使他的活动范围更大,甚至能到国外旅行。

当然,这也不代表罗宾的人生从此安然无恙。家中自然不如医院般妥帖,小狗乱跑便曾拉脱了呼吸器的电源,差点令他丧命。在西班牙的旅程中,呼吸器忽然坏了,太太、儿子、舅舅锲而不舍地按手动呼吸器以维持他的生命;就在千钧一发时,好友前来修理,化险为夷。不只如此,罗宾的朋友们亦是他的后盾。他们经常到他家做客,为他妻子打气,犹如一整条村的支持者。

至此,罗宾启悟到,昔日执着自己残障的不幸,以为人生止于此,再无意义;但续渐发觉,焦点不应放在已失去的事物上,而是应注目剩下的可能性:他的身躯虽不能动,他的心却因爱及他人而能起飞。

有一次在亲友陪同下,罗宾到德国参观一间所谓最先进的呼吸器病房——原来只是把病者像砌积木般安放在如棺材的“铁肺”里。其后他参加国际座谈会,力斥只顾效率而忽视病人尊严的牢笼医院生活;作为一位极度伤残者,他指出自己的心愿不只是生存,而是真正地生活,而他的努力就是可行的例子。

于是,罗宾四出奔走,寻求赞助人大量生产能放置呼吸器的轮椅,以造福相同病情的人;并为依赖呼吸器的瘫痪病人争取离院的权利,重新赋予他们希望之光。罗宾积极面对残障的阴霾和痛苦,原来医生说他只有三个月的寿命,然而他多活了36年,至64岁才离世。

人生的下一站,世上没有人可以预料。罗宾正当壮年竟蓦然瘫痪在床,他走入幽暗的低谷,想逃避放弃;然而,太太儿子不离不弃的爱,好友的付出,不但令他看到另一线天,还可转化苦难为别人的祝福。罗宾的独子把父亲鼓舞人心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更倍数地疗愈世界各地落入绝望的灵魂,延续着父亲有意义的一生!

电影《一呼一吸》剧照

联合国在2008年开始落实《残疾人权利公约》,而罗宾就是上世纪争取极度伤残者权益的先驱。他的人生见证着巨大逆境下的步步小突破,靠着妻儿、亲友的爱,他不只存活,而且有意义地生活着。

这部电影的导演安迪·瑟金斯(Andy Serkis)就是在看了剧本后自荐执导,因为他的妹妹是一位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患者。编剧威廉姆·尼克尔森(William Nicholson)深为罗宾家的故事所感动,坚持不受分文,修改剧本直至家人满意为止。罗宾去世后,罗宾的遗孀没有再婚,余生继续为伤残人士争取权益。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里里外外,从情节、剧本、故事角色到制作团队,都符合“具正能量和生命价值”的治疗定义,值得推荐!


--The End--




作者介绍

 玲言 

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Ohio) 历史档案学硕士及历史系博士,专研美国华人历史。在脸书专页“来,咬一口”分享读书心得,并不定期为美国华文杂志如《真爱》《神国》《传扬》等撰稿。


往期栏目文章

玲言:当子女进入了斜杠世代 | 如此我说
刘嘉:肚脐的提醒 | 如此我说
玲言:断舍离之后呢? | 如此我说
刘嘉:世界将被美拯救?——从短剧《我的阿勒泰》说起 | 如此我说
朴慧芳:成全他人,散发馨香 | 如此我说

【如此我说】栏目约稿

如果生活是一本书,您的这本书有什么内容呢?您愿否记录下感动的瞬间,打开白纸黑字的书,向更多人分享自己?如果天地是一支笔,您的这支笔有什么观点呢?您愿否书写下真知灼见,向这个世代发出基督徒的声音?

邀请您用文字记录生活,以书写谈天说地。

请点击链接查看投稿须知:

→【莫非可以如此爱】约稿←

图书推荐

《恩典不留白,下笔如有神》
莫非 苏文安 刘小临 -编选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自许为作者,

书桌乃朝圣祭坛,

生活如展页稿纸,

捕捉心中悸动,

描述看不见的你。


购买请加微信:lujunwang_2024

欢迎转载

1.    微信公众号:莫非可以如此爱
2.    ID:mofeilove91745
3.    内容不得修改,任何修改删减请务必事先告知;
4.    要求转载的公众号,请务必在转载前发送后台信息告知;
5.    未满足以上要求而随意转载修改者,将视为非授权转载,随时受到举报处理。

赞赏请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您的鼓励
可以竖起

 天地间更多的笔!

莫非可以如此爱

欢迎扫码关注●

莫非可以如此爱
深耕作者灵魂,扎根文化土壤。在时代里携手,于时间里传承。推动文字事奉,创写新的世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