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言:当子女进入了斜杠世代 | 如此我说

文摘   文化   2024-09-07 20:00   四川  


每周二、四、六20:00丨为您奉上精选作品

斜杠,已成为年轻人并不陌生的词汇。作为传统一职傍身的父母如何理解新世代斜杠一族?斜杠人生又如何达到理想的职业状态呢?且听作者分解。






女进入了斜杠世代
作者:玲言

音乐、图片来自网络




以下是望子成龙的母亲心碎的真人真事:

香港一位母亲强迫独子自小学习钢琴,及参加各样比赛。孩子战绩彪炳,且在长久熏陶下他也爱上了音乐,长大后希望进大学深造成为音乐家。谁料妈妈激烈反对,要求他选读实用的工程系。儿子就范如母愿完成学位,却在毕业那天把证书递给妈妈说:“我已圆了你的梦,从今天起我要过自己选择的人生。”然后收拾行装,离开优渥的成长环境,搬到“劏房”(狭窄的分租房)居住,以教琴维生。

不是说赢在起跑线吗?在香港,有不少父母悉心栽培,希望下一代成为“三师”——医师、工程师、律师,希冀子女毕业后有稳定的收入,可顺利踏上青云路,得到“三仔”——屋仔、车仔、老婆仔。夫复何求?何以子女这样不念亲恩,临门一脚甘愿抛弃保障前途的专业?

有些父母还饮恨嗟叹,昔日自己的双亲受教育程度低,连子女念的课本都不懂,他们全靠个人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如今倾力为下一代筹谋,孩子却偏行己路,与父母背道而驰。

确是时代不同了,子女面临的职场环境,也远不如父母那时充满着向上爬的机会和稳定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便曾劝诫战后婴儿潮的父母,他们那一代的机缘及所成,下一代多数难以超越。因战后百废待兴,商机无限,只要抓紧时机及努力不懈精装自己,很多人都可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儿女们长大后,要面对的世界已不一样了,新情况与旧时代不可同日而语。过去还未出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呢!

试看日本,很多国民比美国人更早经历职场的激荡。根据邱淑婷博士所撰写的《中日韩电影:历史、社会、文化》,二战后经济崛起的日本,出现了“团块世代”(1947-1949)、“缝隙世代”(1950-1957)、“新人类”(1958-1967),大部分人毕业后的目标就是考进大企业,享有终身雇佣制,一直到退休都毋须再担心要另谋高就。

可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各企业已不能承受终身雇佣制度,出生于六十年代的“新人类”在步入中年之初突然碰上国家经济萎缩,饭碗难保,更遑论刚毕业的年轻人了。可是,不少老一辈的人仍停留在经济蓬勃的过去中,认为是青年人缺乏进取心。日本家庭社会学权威山田昌弘因而撰写《社会为何对年轻人冷酷无情》一书,解释个中误解。

再看随着日本经济下滑,取而代之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钟乐伟博士在《韩疯:让世人疯狂的韩国现象》中指出,在去弱留强的形势下,现时剩下的大型财阀企业只有三星和LG,令求职者的竞争更为激烈。韩国的就职人口,分正规、合约和非正式员工;超过三分之一属于非正式员工,年轻人欲争取成为正规或至少是合约员工,常会不断卖命工作、望得上级垂青提拔。时下流行的韩剧,便有不少类似情景。

也许你会说,那么,就鼓励求职的年轻人拼命争取吧!只要有实力又何所惧?然而,脸书的创办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却警告:大学生刚踏入校门时社会最热门的工作,到他们毕业时已截然不同了。科技发展的速度比任何人的想象都快,影响着各样工种;人一不留神,便会遭淘汰。

不单终身雇佣制不再可能,连所谓的三师专业人士也岌岌可危。过去跻身专科的大学生,满以为需要动脑筋和判断力的专业工作,不能为机器所取代;可是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一日千里,机器在重复修正和海量信息的加持下,已能作出会计师和律师的基本运作,或初步的医疗诊断。因此,若跟随传统选科以确保职业的稳定性,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恐怕会换来更大的失落。

此外,很多时候年轻人大学时选的科目,一路修读下来,可能发觉不是自己的志向,或毕业时仍不知喜欢什么工作,又或者就业后才知道入错了行。也正因为新时代职场也不稳定,及早入行亦未必是最保险的行为,“斜杠”职涯反而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何谓“斜杠”工作模式?根据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黄岳永所著的《工作自主:组合你的SLASH人生》,此词源自《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在2007年出版的书“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这里提出的职涯概念,是透过多重工作身份达到发挥不同专业、天赋、兴趣及收入的目的。之所以谓“斜杠”,是做这类选择的人,在写自己的履历时,会用“/”(斜杠、斜号,slash)区分不同职业,例如:电脑编程/接拍摄影/创办社会企业,亦常见于全球最大的个人履历库网站领英(Linkedln)。

《工作自主:组合你的SLASH人生》

然而,这样的配搭,一人多职,岂非纵容了年轻人漫无目的地过活?

上一代常劝勉子女做事要专心致志,并且要有一技之长;时下流行的所谓斜杠职涯,岂非分散了年轻人的专注力,到头来一事无成?

然而,黄岳永教授在《工作自主:组合你的SLASH人生》中指出,斜杠职业的一身数职并非是指漫无目的地拼砌散工、不假思索地兼职,或得过且过地躺平生活。为防止无目标、方向的懒散堆砌,黄教授提出了T-model的简明概念。

黄教授解释,T是一横一竖,直立的一竖代表个人有核心的事业、方向、目标、使命,作为重心。一横就是从核心出发展开,或向不同方向发展,亦即所谓发挥联乘(Crossover)。特别是当年轻人不知自己喜欢的职业时,斜杠的工作组合非常适合当前的摸索阶段。

前文描述的真人真事——钟情音乐的工程科毕业生,所擅长的两个专业表面上是文理的天渊之别,却是斜杠人落实的最大可能。男生可将自己的工程知识,应用在音乐制作上。他的斜杠职业可以是:钢琴教师、音乐制作工程师、社区表演策划者。我的一位大学师兄本修工程学,但又醉心戏剧,后来他远赴美国荷里活(又译好莱坞),成为一名举足轻重的舞台灯光设计师及表演工程总监。

其实,越早帮助孩子认识职场的多面化,和借体验协助他们发掘个人的兴趣越好。例如芬兰便推出“Me & My City”计划,让四五万名六年级学生,在一个微型城市中担任不同的职业角色工作赚钱,通过实体经验,学习到真实世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美国的女童军晋升奖章,亦要求完成相当数量不同行业的影子实习生(job shadowing),务求学员可涉猎现实职场的多方面。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一身多职的奢侈。由伍咏光、林峰、冯文杰、万乐人、廖燕萍合著的《边个想返工(粤语谁会想上班):拆解职场新丁49道难题》一书,便劝勉新入行者可视第一份工作为觅得下一份工作的资产,把从中的所见所闻作为开阔眼界,及改善前途的关键。

至于觉得无趣但必须持续下去一段时间以维持生计或养家的工作,《边个想返工》的作者提议在正职之外,发展自己的兴趣所在,以为日后斜杠铺路,亦可以发展黄教授所提议的平行事业(Parallel Career)。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提出平行事业一词,以平衡人生各方面的兴趣和需要,甚至可以借以打造正职以外的第二职业。

虽然上一代所定义的稳定工作已随世界趋势续渐消失,然而,新世代却涌现崭新的工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在201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虽然估计到2020年,全球有五百万工作将被取代或淘汰,却同时又会产生二百一十万个新职位。台湾杂志《数字时代》曾报道了十种从前都未听过的创新职位,如体验设计师、社群小编、敏捷行销工程师等。

要知道1995后出生的下一代,正如美国人口学家William J. Schroer的分类,属于“Z世代”(Z Generation)。由于互联网在1995年正式诞生,新生代在呱呱落地那一刻便是“数码原住民”。他们成长在网络科技和智能产品的环境中,不像老一辈的数码盲“移民”要加把劲学习,反而是信手拈来,坐拥时代优势。

新科技时代的另一特征便是快速更易,故此年轻人作多角度尝试的斜杠生涯,其实是增强他们的适应力和装备。而且,不论计算机器如何储存海量数据和多层次运算,斜杠族必须精装人类独有的软实力(Soft Skills),亦即人际关系、集体合作和情感智商,特别是调整个人心态的能力,以克制容易受外在因素影响的情绪,这也是时下机构评估员工的重点之一。黄教授更提醒,斜杠人生并不如表面所看的任性而为,需要高度的自我约束和时间管理,才可踏上一身多职的成功路。

当工业革命走到4.0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进路仍是万物之灵可凌驾科技的强项,不论是推出创新产品、处理受众的身心问题、在群体内与人同工等。造物者早已将不同的特质给了我们,何不好好认识自己,发掘和发展内在拥有的软实力,活出自己的角色,培养能耐与人凝聚共享?那么,不论是单一或斜杠族,世界也会因我们而有所不同!


--The End--




作者介绍

 玲言 

美国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Ohio) 历史档案学硕士及历史系博士,专研美国华人历史。在脸书专页“来,咬一口”分享读书心得,并不定期为美国华文杂志如《真爱》《神国》《传扬》等撰稿。


往期栏目文章

刘嘉:肚脐的提醒 | 如此我说
玲言:断舍离之后呢? | 如此我说
刘嘉:世界将被美拯救?——从短剧《我的阿勒泰》说起 | 如此我说
朴慧芳:成全他人,散发馨香 | 如此我说
刘嘉:为什么活在当下是重要的?——从影片《我的完美日常》说起 | 如此我说

【如此我说】栏目约稿

如果生活是一本书,您的这本书有什么内容呢?您愿否记录下感动的瞬间,打开白纸黑字的书,向更多人分享自己?如果天地是一支笔,您的这支笔有什么观点呢?您愿否书写下真知灼见,向这个世代发出基督徒的声音?

邀请您用文字记录生活,以书写谈天说地。

请点击链接查看投稿须知:

→【莫非可以如此爱】约稿←

图书推荐

《恩典不留白,下笔如有神》
莫非 苏文安 刘小临 -编选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自许为作者,

书桌乃朝圣祭坛,

生活如展页稿纸,

捕捉心中悸动,

描述看不见的你。


购买请加微信:lujunwang_2024

欢迎转载

1.    微信公众号:莫非可以如此爱
2.    ID:mofeilove91745
3.    内容不得修改,任何修改删减请务必事先告知;
4.    要求转载的公众号,请务必在转载前发送后台信息告知;
5.    未满足以上要求而随意转载修改者,将视为非授权转载,随时受到举报处理。

赞赏请长按识别小程序码
您的鼓励
可以竖起

 天地间更多的笔!

莫非可以如此爱

欢迎扫码关注●

莫非可以如此爱
深耕作者灵魂,扎根文化土壤。在时代里携手,于时间里传承。推动文字事奉,创写新的世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