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在一次演讲中说:
今后的房地产发展,我认为要做好4条,只要把它做好、做到位了,房地产业就一定能调控好、发展好!
本文引入黄奇帆的主要观点并做解读如下:
一、建议管住住宅用地的地价
我国商品房房价构成中,相当一部分是土地的价格。
在土地出让环节,我国的制度一直是“招拍挂”,也就是拍卖。
这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也有效避免了暗箱操作和灰色操作。
拍卖的结果就是价高者得,但价高者得并不利于为百姓提供优质、舒适的好房子。
今后,我们的住宅用地供应要由“价高者得”的方式向“完善市场、稳定房价、保障民生、提升品质”等多目标转变。
可以进一步降低溢价空间,配合其他条件确定土地归属。
比如:
配建公共租赁住房多少、政府持有产权份额多少、高质量商品住房方案评分高低、建设保障房面积多少、自持租赁住房面积多少、公益项目建设面积多少等等。
从这些方面综合打分、评定。
同时,还要结合所在地区、周边房价、土地成本等方式,确定交易方式,以避免高地价抬高了周边的房价。
总之,国家让利,购房人得实惠,开发商得合理利润同时潜心把产品和服务做好,这就够了。
二、建议控制房地产投资总额及比例,今后不要超15%
供不应求肯定涨、供大于求则必跌!
供求关系的是否平衡,就是房地产的晴雨表。
很遗憾,当前的房地产已不是晴天,而是阵雨不断。
房地产市场不管是上升期、发展期还是向下期,房地产投资都应该不超过25%。
像一些处于成熟期的城市,因为总固定资产投资量下来了,房地产投资也会下来,最终比例也基本都在“15~25%”之间。
当前,考虑到积攒的庞大库存,宏观层面控制住房开发总量,至关重要。
为了防止房地产领域过多的吸附资金和资本,影响实体经济。
这几年建议就按15%控制,别超过这个线。
要不然,还会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现象,也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议住宅建设要控制人均住房面积总量
目前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8左右。
够住了吧?够!
但,这个数字是综合了庞大的宅基地住房进行统计的。
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是多少呢?
还不到40平米。
以深圳为例:
深圳市常住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大概28平,深圳的目标是争取2035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以上。
像这种情况,就属于大城市密集居住型,可以适当放宽居住用地的供应量。
像其他一些城市,房子建设过多,好多房没人住,就拉高了人均住房面积,这就得控一控。
今后,各地可以用人均住房面积来适当的平衡一下新增用地的保障力度。
比如,加快建立整备先行、规划预调、滚动推进的居住用地供给。
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探索企事业单位持有的自有住房转化为公共住房等。
四、建议加快住房双轨制体系
双轨制就是租售并举,卖商品房的同时要同步进行保障房的建设与运营。
其实这个模式在1998年就提了。
但是,随着住房市场不断改革,加上地方上的不均衡配置,双轨制渐渐偏离了最初的方向,从而导致保障房占比偏低的情况。
去年底,国家发布了《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
文件提出:务必尽快补齐保障房建设短板,提高保障房在住房总供给中的比例。
这个文件后,我国就调整了近期保障房的建设目标,也就是到2025年底实现20%的保障房占比。
这个目标还是很艰巨的。今年国家开始要求的大力收房用于转化为保障房,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是,怎么收?收多少?怎么配?配给什么条件的?
这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出具具体的操作规范、标准,这方面的准备时间也要加快。
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涉及“投资、价格、面积、保障”,可以说都是关键点。
以变应变,才能有效扭转当前房地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