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6日,由亿翰智库主办,上海市产业科技金融协会联合主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服务联盟、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浦东新区科技企业创新研究会协办的“新动力·新园区—2024产业园区未来大会”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G60科创大厦开展。
临港松江科技城总经理薛酉天受邀参加本次大会,并带来《临港集团园区运营服务的创新探索与业务实践》主题演讲。
以下为薛酉天先生发言实录:
#01
临港集团介绍
首先介绍一下临港集团,整个临港集团相对来讲规模比较大,临港集团是上海市属的国有大型园区开发建设集团,在整个上海的规划开发建设体量超过400平方公里,这里面主要分为几块:一块是在临港,产业区的新建区域,还有在上海的其他16个区,包括松江、金山和奉贤。
我所在的这个板块叫临港联合公司,负责临港集团在上海西南片区域的开发。我以前分管松江、金山、奉贤、苏州常熟和浙江海宁的产业招商,后来国资委对于临港集团提高国资国企改革有一些新的要求,在组织架构上做了一些新的调整,所以我们按照单元化来看,我现在主要负责松江板块的园区开发。
我先通过一组数据跟大家交流整个园区面上的一些情况。整个园区是两平方公里,东面到G60科创走廊,大家在沪杭高速和飞机上都能够看到,北面到姚北公路,西边是九新公路。我们从2007年开始在这边开发建设,我们园区目前一共有实体企业2500家,已经建成开发的体量是160万方,有将近100万方在建,在建里面有一半左右会在今年年底进行交付。
到去年为止,2500家企业一共创造了38亿元税收贡献,亩均税收应该是超过了240万。李强总理在浙江也好,在江苏也好,一直都在说“亩产论英雄”。我们在对外介绍的时候,我就会说我们是一个小而美、小而精、含金量比较高的园区,上海104个市级以上的开发区亩均的税收大概维持在60万到80万之间,有这样的一个参考值,我们园区的税收贡献是超出平均值很多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心得借这个场合跟大家来交流一下。首先第一个,我们实现了园区每年稳定的增长,稳定的增长不仅表现在企业数量上,也表现在产业税收上。2023年的税收是38个亿,2022年的税收是32个亿。在2023年的下半年,整个经济下行的压力就已经出现,但是我们依然顶住了压力,实现了面上的税收增长。
后来,我们又重新复盘了一下。我刚才讲到我们园区现在有2500多家企业,2500多家企业里面有332家是高新技术企业,有167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的税收贡献的增长值是超出平均值,平均值大概是在18.9%,高新技术企业的增长值达到了22%,专精特新的企业达到了29%,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一定科创属性的企业,它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会越高,这也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这个园区要两手抓,一手抓园区科创企业的培育,一手抓通过产业资本赋能科技企业更好、更稳健的发展。
#02
园区运营服务的创新探索
讲到科创企业培育这一块,我们又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实现科创企业的培训?我觉得首先就是要高度关注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从2011年开始,我们开始聚焦园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园区不管是在发明,还是在软著方面,都是保持在每年20%—30%的增速高速增长。在2022年的时候,我们园区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的试点园区,也成为上海知识产权强国试点的唯二的园区。
通过园区的知识产权,能够很好地推动科技型企业在它的专属领域提前布局,知识产权工作包含帮助企业做知识产权的导航,帮助从公司的一把手开始建立整个公司运营的知识产权架构和体系,包括一些知识技术产权的交易,知识产权的工作对于推动园区科技型企业的快速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第二个在我们这个园区里面,要聚焦各自的特色产品,园区现在聚焦在1+3+1的产业领域。作为一家公司的园区总经理,我每天都在想,我要招新的企业过来,这些企业为什么会选择我而不选择其他的园区?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在哪里?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在垂直领域生根,一定要通过生根来实现直击痛点,来帮助客户找到痛点和信任。那么我们现在主要是围绕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来体现产业生态的改造。
#03
园区运营服务的业务实践
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相对来讲这个产业板块比较新。不同的产业领域里面,它的核心竞争力打法其实是不一样的。像卫星互联网,其实是一个自上而下产业发展体系的建设,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导入了两大核心链能企业,一个是垣信卫星,是做卫星的主网和运营;还有一家公司叫格思航天,是做卫星的上游制造。你就把它想成一家整机厂在我这,又有一家大的运营商在我这,我围绕它的上下游产业链去做相关资源的整合就会容易很多。
第二个就是竞争优势产业,我们是在工业互联网、时尚消费和高端医疗器械三个方面,我们园区从2007年开发建设到现在,集聚了一大批企业,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上海最早讲究细分产业,我们2007年开园的时候叫国际光仪电产业园,它的产业标签是十分清晰的。后来到了2010年的时候,上海开始提生产信息服务业,我们提出来打开产业门类,提升产业门槛,我们当时导入了一批“一总部三中心”这种龙头企业来做,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消费类企业,基本在我们园区,比如说晨光文具、来伊份、小米90分。后来到了2016年以后,我们越来越多地聚焦特色产业,我们当时导入了一大批在智能制造领域,尤其是3D打印这个细分赛道里面的龙头企业,我们以细分赛道为基础,后来又衍生出了工业互联网,因为它跟智能制造关联度是相当高的。后来又导入了一批,比如像海尔数字一批做工业互联网的大平台,同时又有一批工业互联网高端设备制造,我们都是按照产业生态的垂直往下吸收的。
在医疗器械这一块,不说全产业链,我们挑了三个细分赛道,比如说高价值的耗材、体外诊断和医用设备,特别是在高价值耗材领域,相对来讲我们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未来我们会更加聚焦消费类的医疗器械。
为什么会选择医疗器械这个领域?不管是临港松江科技城,还是以前的漕河泾经济开发区,还是整个松江的产业,电子信息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那么医疗器械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之后,很多东西都是传感器,这些技术交叉应用在里面,包括一些材料,所以我们在这个领域本身就有先天的优势。
为什么要去聚焦消费类医疗器械?主要考虑到我们现在的大环境,医院现在的现金流不是特别好,在回款方面账期会比较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为园区内的企业去提供这些功能性的服务。医疗器械相对来讲是一个政府部门强监管的产业,又是一个高技术壁垒的行业。换句话来讲,企业对于监管部门来讲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园区里面有一家企业刚刚获得了科技进步的二等奖,是做了全球首个可降解支架和修复的一家公司,但是它没有按照创新的医疗器械来申报。换句话来讲,企业面对上面监管部门质疑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所以园区要去实现服务功能,需要帮这些企业构建能够跟这些监管部门沟通的一个桥梁。在医疗器械的审读环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体验。
除此之外,很多医疗器械企业在前期是大量的投入,没办法实现销售,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能够通过技术交易,帮助这些前期研发类的企业实现一定阶段的回血,当然这是针对现阶段来讲,毕竟技术转让出去之后,基础的控制权就不一定在这些企业手里,但是先要让自己活下来,我们园区会去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来帮助这些企业去拓展市场。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也是一样,我们集聚了一批在智能制造领域里面的优质企业,比如说联泰在3D打印设备已实现了国内2/3以上市场的占有率,包括联泰新城,类似于深圳华强北,是针对电子工程师在研发阶段的小批量需求积累出来的一个电子商城。刚刚到我们园区的时候营收只有千万,通过我们园区这么多年的赋能之后,现在营收也超过六七十个亿。还有海克斯康,海克斯康是一家瑞典的高科技公司,现在把海外的这些工业软件弄到国内来做,等于说本土化。
所以我想讲的是什么?像我们一个规模不是特别大的园区,一定要去聚焦在一个相对细分的产业领域,去做垂直深耕,这样才能够塑造起核心功能,为园区的企业去做好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