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高血糖,用多少胰岛素都控制不好,竟是这种罕见病因!

文摘   2024-12-11 20:01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持续高血糖有多种可能性,结合下面这一罕见病例一起复习~



撰文 | 君影草



引言




高血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代谢紊乱,会导致众多急性及慢性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引起高血糖的原因众多,如果没能找到真正病因,很可能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及时识别、诊断,才能精准施治,如果在临床中遇到下面这一病例[1],你有把握找对病因吗?


病例介绍


患者42岁,女性,因“厌食、体重减轻15公斤、盗汗、乏力、关节痛和皮疹12个月”入院。2020年夏天,血常规检查示贫血及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活检结果符合慢性贫血特征;有肌肉无力,检测肌酸激酶>3000IU/L。


此前于当年2月曾测得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2%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治疗方案为二甲双胍1g bid口服,三餐中联合使用长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本次入院测得HbA1c 10.2%,提示血糖控制不佳。


家族史:患者有明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姐姐患有干燥综合征,妹妹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级亲属无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身高162cm,体重55kg,BMI 21kg/m2。有轻微的黑棘皮病,没有雄激素过多、假性肢端肥大症或脂肪营养不良的临床体征。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免疫学强阳性,抗核抗体(ANA)1/10240,核糖核蛋白阳性;


肌炎检查结果显示Ro-52可疑升高,补体正常;


尿试纸显示尿蛋白阳性,尿蛋白-肌酐比值显著升高至442mg/mmol(正常范围:0-15mg蛋白/mmol肌酐),肾功能正常;


肌钙蛋白T>400ng/L,淋巴细胞减少,丙种球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


腿部MRI和心脏MRI分别示肌炎和心肌炎。


进一步询问发现患者间歇性胸痛,结合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考虑诊断“多系统SLE”,初步诊断为:多系统SLE肌炎、心肌炎和狼疮肾炎可能


予三次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500mg治疗后,转诊至风湿科。









初步治疗与预后

1.免疫治疗: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欧-鲁普斯方案),背景为泼尼松龙。入院期间共接受两次环磷酰胺注射。

2.血糖控制:每日胰岛素剂量超过100U(超过类固醇治疗一般使用的胰岛素剂量),仍血糖控制不佳。入院期间,患者多次需要静脉注射胰岛素,最大剂量为17U/小时,但患者末梢血糖仍持续>20mmol/L,偶有超过仪器检测上限的情况。入院数周后,患者胰岛素需求量超过8U/kg/天,但血糖仍不受控制(图1)。间歇性扫描持续葡萄糖监测提示白天高血糖恶化,与激素性高血糖的常见血糖模式一致。未出现酮症。

图1 使用环磷酰胺前的歇性扫描持续葡萄糖监测数据(2020.10.24-2020.11.6)

3.出院降糖用药:二甲双胍1g,bid;中效胰岛素1次,基础胰岛素2次,餐时速效胰岛素3次,每日胰岛素总剂量124U。








病因探秘:
为何血糖居高不下?


相关检查:由于患者持续严重高血糖,检测空腹血糖14.5mmol/L,空腹胰岛素2172pmol/L(正常范围:18-173pmol/L),空腹C肽848pmol/L(正常范围:370-1470pmol/L)。上述检查结果示严重胰岛素抵抗,进一步检查示胰岛素抗体阴性,胰岛素受体(INSR)自身抗体阳性

持续高血糖都有哪些可能?鉴别诊断:

  • 胰岛素类型/方案不当,或给药时间不正确,或剂量不足。

  • 患者自行降糖治疗,罕见。

  • 伴随类固醇的使用。

  • 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

  • 注射到脂肪增生区域或陈旧的手术疤痕区域,导致皮下胰岛素吸收受损。

  • 外周胰岛素抵抗,通常见于肥胖者。

  •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如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EIA)、A型和B型胰岛素抵抗。

  • 糖毒性造成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

  • 经综合判断、排查,最终该患者确诊为患有B型胰岛素抵抗。

    后续处理:静脉注射两次环磷酰胺后血糖控制开始改善。患者出院后每2周再输注4次环磷酰胺。当患者接受环磷酰胺治疗时,持续葡萄糖监测数据示血糖控制有所改善(图2),胰岛素需求量逐渐减少。

    图2 6次环磷酰胺注射后的持续葡萄糖监测数据(2020.12.11-2020.12.17)

    预后:

    在接受了六次环磷酰胺注射后,患者不需要使用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可以完全停使胰岛素,仅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9mmol/L,证实她以前患有2型糖尿病。

    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后,肌酸激酶、肌钙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和血沉都有所改善,表明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所改善,后停用强的松龙。








    治疗经验总结


    B型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目标是逆转高分解代谢状态,通常使用高剂量胰岛素,并通过免疫抑制治疗消除自身抗体。已尝试使用血浆除去法、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包括霉酚酸酯、环磷酰胺、环孢菌素、硫唑嘌呤)和糖皮质激素来消除自身抗体。

    一旦开始免疫抑制治疗,必须调整胰岛素级联以避免严重低血糖;因此,决定同时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








    关于B型胰岛素抵抗


    流行情况:B型胰岛素抵抗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一百余例患者被报道,在女性和非裔美国人中最常见,其次是亚洲人和高加索人。

    发病机制:B型胰岛素抵抗是一种散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一种针对细胞表面INSR的高度特异的多克隆自身抗体引起。自身抗体作为INSR的部分激动剂。它在低滴度时会引起低血糖反应,但在高滴度时,它会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导致难治性高血糖。

    临床表现:患者通常表现为高分解代谢状态,体重急剧下降,高血糖伴或不伴酮症酸中毒,以及异常广泛的黑棘皮病。不太常见的症状包括女性低血糖或男性化。该综合征通常发生在有自身免疫性风湿病背景的患者中,如SLE、干燥综合征或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也可能作为淋巴瘤或多发性骨髓瘤的副肿瘤表现。

    生化特征:空腹胰岛素浓度显著升高,高胰岛素/C肽比值,高脂联素血症,空腹甘油三酯浓度低或平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至升高。

    诊断依据:高血糖、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胰岛素血症、抗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其中抗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是确诊该病的依据。

    治疗策略:纠正糖代谢紊乱和免疫抑制治疗;去除循环中的抗胰岛素受体抗体;使用减轻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PPAR泛激动剂等降糖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膳食、增加运动、消除精神应激、戒烟、限酒、保持正常的睡眠、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2]

    治疗进展:众多临床病例显示,各种免疫抑制方案具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多变且时滞性强,可能会出现药物引起的并发症。近期一篇发表于Front Med的文章[3],报道了一例因Wiskott-Aldrich综合征的并发症而出现B型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后,通过同种异体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实现了B型胰岛素抵抗超过1.5年的稳定缓解,证实了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或禁忌症的情况下,PBSCT可以是B型胰岛素抵抗的一种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Saqib A, et al. Rare case of type B insulin resistance in association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llustrating diagnostic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BMJ Case Rep. 2021, 14(8): e242960.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14(12) : 1368-1379

    [3] Ebert T, et al. Case report: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ype B insulin resistance. Front Med (Lausanne). 2023, 10: 1200037.
    本文来源:医学界罕见病频道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戳“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医学界罕见病频道
    医学界罕见病频道汇集多种罕见病的前沿资讯、医保政策、就诊信息及用药援助信息。我们力致于和罕见病医生一起努力,让罕见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助力于罕见病患者药物可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