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抗原特异性TCR-T细胞的过继转移优先表现出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在各种临床前人类癌症治疗中显示出优异治疗效果。
2025年1月2日,南京大学李茹恬、刘宝瑞共同通讯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 在线发表题为“A therapeutic regimen using neoantigen-specific TCR-T cells for HLA-A*2402-positive solid tum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先确定了一种功能性TCRTcr-1,其选择性地识别大多数滑膜肉瘤共有的SYT-SSX融合新抗原。
工程化T细胞表达Tcr-1(Tcr-T1)在体外和体内均显示出针对滑膜肉瘤细胞的HLA-A*2402限制性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功效。此外,作者开发了一种协同治疗方式,由mPEG-PVGLIG-PCL共聚物(Neo-AgNPs)形成的刺激响应纳米颗粒(NPs)负载外源性SYT-SSX融合新抗原,用于肿瘤靶向递送。正如预期的那样,Neo-AgNPs具有良好的肿瘤渗透性和局部释放能力。肿瘤组织中,工程化的Tcr-T1对其他HLA-A*2402阳性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该研究具有临床转化的巨大潜力,为未来TCR-T细胞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见解。
免疫细胞可以通过肿瘤抗原识别特异性地消除癌细胞。在此基础上,免疫治疗在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过继性T细胞转移(ACT),尤其是T细胞受体工程T细胞(TCR-T)疗法,为癌症免疫治疗带来了希望。用特异性识别MART-127-35的T细胞受体(TCR)移植,针对进行性转移性黑色素瘤重新靶向自体T细胞,客观应答率(ORR)为12%。靶向NY-ESO-1157-165的TCR-T细胞的过继转移介导转移性黑色素瘤(ORR:55%)和滑膜细胞肉瘤(ORR:61%)患者的肿瘤消退,证明了TCR-T细胞疗法治疗实体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然而,据我们所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子呈递的肿瘤抗原会限制TCR-T细胞活化。尽管肿瘤相关抗原(TAA)(如分化抗原、过表达抗原、癌睾丸抗原和癌胎抗原)被广泛用作各种恶性肿瘤中TCR-T细胞疗法开发的靶点,但由于其特异性的不足,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充分证明。近年来,测序技术,尤其是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新抗原的鉴定。与TAAs不同,新抗原产生于非同义体细胞突变,在恶性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成为TCR-T细胞治疗的理想靶点。事实上,靶向突变KRASG12D的TCR-T细胞的过继转移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引发了客观回归,同样确定了KRASQ61K、KRASG12V、p53R175H和其他热点突变的特异性高亲和力TCR。临床前研究表明,新抗原应答性TCR-T细胞表现出优先消除肿瘤细胞的能力,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细胞毒性,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幸的是,在患有相同类型恶性肿瘤的患者中,肿瘤细胞的高度异质性阻碍了通用型TCR-T细胞的开发,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识别保守的新抗原对于开发TCR-T细胞疗法至关重要。据作者所知,大多数融合突变发生在关键转录因子中,这些因子导致约20%的癌症发病率。与两个不同基因的断点区域重叠的肽往往比其他新抗原(点突变、单核苷酸变体以及插入和缺失)更具免疫原性,是TCR-T细胞治疗的理想保守新抗原。图1 快速刺激新抗原反应性T细胞对抗源自SYT-SSX融合突变的共享新肽(摘自EMBO Molecular Medicine )滑膜肉瘤是侵袭性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10%。重要的是,几乎所有滑膜肉瘤都带有易位t(X;18)(p11.2;q11.2),代表SSX(包括SSX1、SSX2或SSX4亚型)与SYT的融合。因此,SYT-SSX融合衍生的抗原可以被识别为“通用”新抗原。该研究分离和鉴定了针对共享SYT-SSX融合新抗原的高亲和力TCR,为TCR-T细胞的过继转移奠定了基础,成为滑膜肉瘤的理想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作者首先评估了跨越断点区域的SYT-SSX融合蛋白的每种亚型的肽序列,随后将共享序列用于NetMHC-pan4.0以预测新肽。新抗原反应性T细胞(NRT)通过改良的快速体外刺激方案进行刺激。随后,使用单细胞转录组和TCR库分析分析新抗原特异性TCR,并在体外和体内进一步鉴定其对具有SYT-SSX融合突变的滑膜肉瘤的功能和特异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开发了一种协同治疗策略:利用一种刺激响应性肿瘤靶向递送系统,向肿瘤细胞提供足够的新肽,而不依赖于其固有的突变谱。SYT-SSX融合突变特异性Tcr-T1细胞的协同过继转移表现出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建立了固有的突变非依赖性肿瘤靶向协同Tcr-T治疗方案。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038/s44321-024-00184-1—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