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吗?不论是聚餐还是出去游玩,我们总会时不时地看看手机。
我们甚至会忽略身边最重要的人,只因为有一个更吸引你注意的信息。
而信息过载,甚至会重塑你的脑回路,使你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所以说啊~,爱自己就要重建自己的内在秩序,保持内心的清明。
1.在日常生活中,重塑专注力。
爱默生曾说:“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
认真地生活,就是一种重建。
整理设计专家彼得·沃尔什说:
当你开始清理一个空间时,最大的问题是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东西上。但重要的不是那些东西,而是你自己。
洗衣做饭等重复的日常,就像生活的锚点,点连成线,线画出面,日复一日构建起由外及内的秩序。
就像森林中老树倒下形成的光照窗口,我们需要在信息洪流中主动创造思维空白。
2.把碎片化的思考,纳入框架。
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证明,散步时产生的创意密度比端坐办公桌时高41%,说明碎片化思考具有独特价值。
当然这些思考也可能是通勤时闪现的灵感,阅读时划线的金句、会议中突发的洞见。
怎样让碎片化思考纳入系统化的框架呢?
•建立碎片信息的标记系统。
微信收藏的行业动态、语音备忘录的灵感片段,都用主题标签进行标记,形成认知路径。
•创造多维度记忆提取通道。
将地铁上听到的播客观点与咖啡香气绑定,让会议纪要的关键词与特定背景音乐产生神经关联。
•寻找创意输出的机会。
世上很少有真正从零开始的创造,大多数创意都是在巧妙利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诞生的。
人类文化也是在不断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输出的关键是以自己想表达的话题为中心,通过重组、提炼,把知识内化,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
重建内在秩序不是宏大的革命,而是在无数个按下手机解锁键的瞬间,选择将意识锚定在现实世界中。
当你能够重新开始保持专注力,把碎片化的思考纳入到可以支持你的知识框架中,那些被撕裂的认知,终将在自我凝视中完成重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