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抄经了吗?
我原本打算明天再抄的,但心里有事不太安定,于是就抄了,条件所限,我是半蹲半跪着抄的,最后一段还是抄错了一个字。
已经好久都没抄错过了。
还有个事儿,前两天,我分享了一首泰戈尔的诗,有朋友问我这首诗好在哪里?
原诗如下:
我的旅程费时很长,旅途漫漫。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远行,穿越大千世界的旷野,在许多星体上留下辙痕。
去离你自己最近的地方,旅途最长;弹奏至纯的曲调,需要最繁琐的练习。
旅人要敲遍异乡人的门,才能最后来到自家的门前;人要在异域四处漂泊,才能最终到达最深的内殿。
我必先放眼四方,然后才能合上双眼说:“原来你在这里啊!”
那质问和呐喊 “啊,在哪儿?” 融化在千条泪河里,和 “我在这儿!” 坚定回答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
我想,还是举个例子说吧。我以前一直很节省,不舍得花钱,还一直觉得是优点。
后来,我发现自己买衣服的时候,特别喜欢的那件如果贵,就会买便宜但不是很喜欢的。但过后心里会拧巴好久,老惦记如果买了那件喜欢的会不会好一些,又不是买不起。
这样的事多了,我就想搞清楚背后的原因。
当我知道人幼时的经历会持续影响到成人甚至一生时,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常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人一定要学会过日子。
在她的影响下,我捡拾铁丝、铁钉,卖废铁攒零钱,也会挖一些落在土里的蒜头卖钱。
我认同妈妈说的赚钱不易,所以不敢花钱。
但是,即使我已经能赚取更多的钱时,我依然不敢花钱,总觉得要攒钱以备不时之需。
也许在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不配更贵的消费品,但又不甘心,明明可以买自己心仪的东西。正是这种不甘心,才活得拧巴。
当我弄清了心里的弯弯绕后,逐渐明白,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一些理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但也同时让我有了风险意识。
现在的我会在经济允许的范围里不再苛待自己。
所以说啊,我认同泰戈尔写的“ 去离你自己最近的地方,旅途最长。”
见天地见众生,最终还要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