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无力、冰凉、钝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经历。说起手麻,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猜测是不是自己颈椎出现了问题,只能说对也不对。
那么我们的手麻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得了颈椎病?
一、颈椎病
这是大家认为最多见的,也是被误诊率最高的。
颈椎是由 7 块椎骨组成,在这些椎骨之间有颈椎间盘。
当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间盘退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时,可导致颈椎椎间孔中的神经受压,进而引起手部麻木。
此外,长期低头、不良睡姿等因素可能会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进一步引起颈椎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张力失衡,改变椎间盘和神经根之间的相对位置,增加神经根受压风险,最终导致手麻。
若频繁出现手麻,尤其是拇指、食指、中指发麻,颈部、肩部还经常出现疼痛,甚至伴有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是否存在颈椎问题。
压迫的节段不同,出现手指麻木的位置也不同
拇指、食指麻木:可能是颈5/6节段,压迫的是颈6神经根。
食指、中指麻木:可能是颈6/7节段,压迫的是颈7神经根。
小指、无名指麻木:可能是颈7胸1节段,即第8颈椎颈神经根受累。
前臂尺侧麻木:可能是第1胸椎胸神经根受压,导致出现前臂尺侧的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
二、胸廓出口综合症
这是发病率最高的,但是最被容易忽视的。
在颈椎和手臂之间是我们的脖子,在这里有一个引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手麻、胀痛、无力、脖子疼痛不适或活动受限的一个关键之处:胸廓出口。
胸廓出口是指从颈椎及纵隔上缘延伸至胸小肌外侧缘,由第1肋骨、前方胸骨上段、后方第1胸椎组成,其内有臂丛、锁骨下动、静脉。
当胸廓出口内的神经、动脉和静脉受到卡压时,会出现胸廓出口综合征。根据卡压的位置和组织可分为4种情况:
①神经型
臂丛神经在胸廓出口处的 3 个易卡压点:斜角肌三角、肋锁间隙和喙突下间隙。
大多数患者有颈肩部疼痛、不适、手麻痛和无力的情况,部分患者可能有外伤史,伤后逐渐出现上肢无力、整个上肢感觉减退。
②动脉型
由于胸廓出口处解剖结构异常,压迫锁骨下动脉,导致上肢缺血,出现上肢疼痛、苍白、发凉、麻木、无力以及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③静脉型
主要和我们的静脉回流有关,表现为手肿、手涨、僵硬,特别是晨起最明显,活动手指不灵活,想要抓握很困难,很多人会误以为是风湿、类风湿的问题。
④交感神经型
除有上肢酸痛之外,还有比较典型的“雷诺现象”,即肢体苍白、发绀、怕冷、手指脱皮或双手大量出汗,这种病人多见于一些中老年人。
另外,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患者,一般有这样的特点:长期久坐、伏案办公或低头族,脖子上的肌肉比较短缩紧张;在睡觉的时候,喜欢把双手举高抱在头后压着睡或举高不舒服,得把双手放在肚子上或体侧才行。
三、外周神经卡压综合征
这是指卡压位置在上肢某个神经穿出的肌肉间隙、骨纤维管道等特定解剖结构处。
一般多见于局部的某几个手指麻木、感觉减弱,其他地方均正常;不会有颈椎、肩颈部的不适等症状。比如:
若无名指和小指麻木,多见于尺神经的卡压,常发生在肘关节内侧的尺神经沟、前臂的尺侧腕屈肌等部位。
若手掌侧拇指、食指、中指及掌心出现麻木,多见于正中神经的卡压,常发生在手腕处的腕管、前臂的旋前圆肌、上臂的肱骨内侧髁斜上 45° 的腱弓处。
若拇指、食指、中指指背处麻木,多见于桡神经卡压,常发生在肩后侧的三边孔、上臂的桡神经沟及前臂的旋后肌处。
四、脑卒中
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病情严重。
脑卒中(中风)引起的手麻通常是突发性的,且症状会进行性加重,可能伴随面部、手臂、手指突然麻木,以及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状。
而且这种发麻和普通人的手指发麻不同,即便你怎么去揉搓或是休息都不能缓解。
因此,如果出现手麻并且怀疑与脑卒中有关,应立即就医。
综上
引起手麻的因素有多种,如果出现手麻,且症状频繁或休息后不能缓解,建议及时就医,仅靠等待自行缓解不可取。
五、手指操
经常练习手指操,灵活手指,预防手指麻木。
1.十指互敲
动作
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放松全身。
将双手掌心相对,十指自然张开,然后指尖相互碰在一起,接着有节奏地让双手的十指指尖相互敲击。
早晚各3分钟即可。
益处
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增强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缓解手部及上肢的紧张与僵硬。
2.双手握固
动作
坐姿或站姿,放松肩背。
将双手举到眼睛前方,双手呈掌。接着将大拇指握在手心,其余四指包裹大拇指,用力握紧拳头,感受手指和手掌的紧张感。
保持数秒后松开,再重复握紧,每次练习50-100次,早晚各一次。
益处
增强手部肌肉的力量,改善手无力。调节手部的气血运行,缓解手麻、手痛等症状,预防手部肌肉萎缩等问题。
3.空抓手
动作
坐姿或站姿,放松肩背。
将双手举到眼睛前方,双手十指张开,然后模拟抓握物体的动作,快速有力地张开手指,再迅速握紧成拳,注意动作要连贯、有力。
重复这一动作50-100次即可,早晚各一次。
益处
这个运动能够充分活动手部的关节,包括手指关节、手腕关节等。
来源: 孔佑象物理治疗师、有来医生、CQTV健康到家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锁定精彩!
点“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专业课程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