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终述评 | 廖秦平教授:生殖道感染领域新进展——引领精准诊疗,展望未来发展

健康   2025-01-26 12:11   北京  


2024年,生殖道感染领域成绩斐然,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廖秦平教授团队荣获华夏一等奖,国家“十四五”攻关计划将女性生殖道感染纳入重要研究项目,《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诊治指南(2024版)》顺利发布,并得到积极推广。展望未来,廖教授团队明确方向,致力于基础科研、科普教育及人才培养,推动该领域持续发展。


荣获华夏医学一等奖的心路历程与新技术解读

廖教授谈到,该获奖项目《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精准诊疗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历经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圆了感染组关于女性生殖道感染精准诊疗的梦。在这过程中,廖教授团队首先提出女性阴道微生态的相关理论,并据此制定了阴道微生态的诊断标准。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女性阴道微生态诊疗设备,经过不断优化,形成了一个高效、精准的闭环系统。该系统能够精准诊断不同阴道炎症的病原微生物,显著提高了诊断效率与准确性。研究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国家工信部的女性下生殖道感染AI诊断标准和5G诊断标准。


廖教授带领的感染组还提出了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诊疗策略,解决了以往手工取材与图片染色导致的低效率及漏诊、误诊问题。通过准确诊断与精准治疗,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诊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作为妇产科的高发病,可造成产科、妇科、生殖等多个学科的不良结局,有人甚至将其称为“万恶之源”。这项研究不仅提高了阴道微生态的诊断效率与一致性水平,还使我国女性急性下生殖道感染在阴道微生态环境评估及微生物特征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治疗水平也跃居国际前沿。

生殖道感染领域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回顾2024年,生殖道感染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其中,廖教授团队荣获华夏一等奖无疑是最为瞩目的成果之一。此外,国家“十四五”攻关计划也将女性生殖道感染列为重要研究项目,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廖教授参与讨论制定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诊治指南(2024版)》是我国第三部关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诊治标准,凝聚了众多专家的心血与智慧。


为了提升基层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廖教授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生殖道感染的诊治标准与规范共识。同时,他们也致力于向公众普及生殖道感染相关知识,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展望未来,廖教授表示将继续深耕基础科研工作,以期彻底解决生殖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同时,她强调了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科普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此外,团队还将培养更多年轻医生,为科普事业和全民健康服务贡献力量。相信在未来,生殖道感染领域将迎来更多科技发展与临床水平的提升。

延伸篇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诊治指南(2024版)》的更新要点,以及VVC的特点与诊疗中注意事项。

01



VVC指南更新要点

2024版指南》相较于前两版共识,体现出更高水平。该指南由全国六十余位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严格遵循国际指南修订规则,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与以往版本相比,它不仅全面描述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疾病特征,还详细阐述了其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指南中还保留了中国特色的诊疗经验,例如,在VVC的诊治方面,我国与国外的标准存在差异:国外将一年内反复发作三次视为标准,而我国则将其定义为四次;此外还有“VVC再发”的概念,借此对VVC疾病的治疗达到了全覆盖。另外,指南还根据国际、国内最新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更新。

02



VVC的特点与诊疗注意事项解析

阴道炎在女性生殖道感染中占比高达三分之一,而在妇科就诊人群中,细菌性阴道炎(BV)居于首位,VVC紧随其后。约三分之二的女性一生中都有患VVC的可能,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地区患者存在难以治愈的问题。


VVC的主要症状为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单纯性VVC患者,一到两个疗程的治疗通常足够;但对于反复发作或再发的VVC患者,治疗往往更为棘手,甚至可能出现耐药情况。对于反复发作的VVC患者,廖教授强调了巩固治疗的重要性,应采用强化治疗与巩固治疗相结合的策略。


在诊疗时,首先需要对疾病进行分类。对于单纯性VVC患者,采用简短疗程即可;而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则应该进行念珠菌培养、药敏试验,以便更准确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一举措旨在提高治疗的敏感性,减少复发,从而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生殖道感染领域,廖秦平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相信随着科研深入、科普推进及人才培养,生殖道感染领域将在科技与临床水平上取得更大突破,为全民健康福祉增添更多保障。



专 家 简 介


廖秦平 教授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儿部部长兼任妇产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学科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学、女性生殖道感染、女性性医学。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


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94年1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院Galveston医学中心妇产科实验室作为博士后从事妇产科临床基础研究两年余。2003.1至2003.3 在德国Frebueg大学妇产医院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临床工作上与国外同道进行临床交流,其临床技能获得外国同道的好评。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掌握了扎实的妇产科临床理论基础知识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国妇产科感染领域和女性阴道微生态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带头人。


目前已指导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90余名、博士后出站人员9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行业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于Fertil Steril、J Clin Microbiol、Front Microbiol等国内外妇产科核心期刊发表有影响力的中英文文章400余篇,影响因子累计145;主编及参与著书50余部;被聘请为新华网大健康科普特约专家,并在多家官方媒体上发表科普文章或进行科普专访;


曾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一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 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第五届“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德艺双馨“人民好医生”、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等荣誉。


主要撰写书籍:《ATLAS OF FEMALE VAGINAL MICRORCOLOGY》、《子宫内膜细胞病理学图谱》、《女性阴道微生态图谱》、《妇产科学》 、《妇产科综合征》、《子宫颈细胞与组织病理第2版》、《肿瘤生育学临床实践——临床问题和解决方案》、《临床药物治疗学丛书-感染性疾病》等



2024年终述评往期回顾












免责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妇产科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妇产科网】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妇产科网】”。


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平台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责编:清欢
审核:马野


 往期推荐

大医访谈 | 华克勤教授:MDT合作下妊娠合并宫颈癌精准诊疗,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2024年终述评 | 吴小华教授:揭秘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新进展



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管理方案




妇产科网
中国妇产科门户网站www.obgy.cn官微账号。第一时间传递妇产科领域前沿学术资讯、大咖手术展示、经典病例分析、指南共识解读等精彩内容。妇产科网一个有温度、有速度、有影响力的妇产科学术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