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终述评 | 狄文教授:迎难而上——晚期卵巢癌治疗方案回顾与展望

健康   2025-01-12 17:01   河北  

近年来,晚期卵巢癌的治疗领域迎来了诸多新的进展与挑战,新型药物如PARP抑制剂和ADC药物在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尽管新药研发层出不穷,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仍然面临诸多瓶颈。


妇产科网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教授回顾2024年全球妇瘤领域在晚期卵巢癌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探讨新型药物、免疫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并对卵巢癌诊治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新型药物在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的研究进展


回顾2024年全球各大妇瘤领域盛会,狄教授指出,新型药物如PARP抑制剂和ADC药物在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中的应用备受瞩目。氟唑帕利于2024年获批新适应证,用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在一线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卢卡帕利、塞纳帕利等PARP抑制剂也在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疗效。ADC药物如抗HER2、Trop2靶点的药物在卵巢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其通过将细胞毒素与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抗体连接,可精准地将细胞毒素递送至肿瘤细胞内,发挥抗肿瘤作用,未来有望为晚期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提供新选择。PARP抑制剂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等多种药物联合维持治疗的方案也在研究探索中,旨在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克服耐药难题。




免疫治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挑战


谈及免疫治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狄教授表示,免疫治疗在卵巢癌中的效果确实不如其他实体瘤,目前国内外指南尚未推荐免疫治疗用于卵巢癌,仅个别ICBs因泛癌肿适应证被建议在特定分子特征下应用于复发性卵巢癌治疗。PD-1/PD-L1抑制剂单药用于复发性卵巢癌后线治疗的大部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效率一般,ORR不超过15%。PD-1/PD-L1抑制剂联合PARP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用于卵巢癌治疗是目前临床试验中的主要模式,四药联合的DUO-O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和奥拉帕利维持治疗的患者PFS有获益,但远期总生存期未能获益。狄教授指出,这可能与卵巢癌的肿瘤异质性有关,导致其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各异,卵巢癌患者DMMR、MSI-H和TMB-H的比例相对较低,难以通过现有的如PD-L1表达、DMMR/MSI、TMB等生物标志物准确筛选出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目前,卵巢癌免疫治疗仍在寻找合适的靶点。狄教授认为,免疫治疗与其他疗法(如化疗、靶向治疗等)联合应用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但如何选择最佳的联合治疗方案、确定药物的使用顺序和剂量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晚期卵巢癌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手术治疗在晚期卵巢癌治疗中的重要性,狄教授表示,手术加化疗仍是卵巢癌治疗的金标准,理想的肿瘤减灭术(术后残留肿瘤直径≤1cm)与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密切相关。狄教授提到,近年来提出了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DS)的概念,但IDS的评估评分较为经验性,主观性因素较大。狄教授指出,晚期卵巢癌的处理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分,如初次发现的晚期卵巢癌与复发的卵巢癌在治疗上存在差异。狄教授强调,卵巢癌的治疗目前仍是难点,手术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突变、铂耐药性等。狄教授认为,晚期卵巢癌的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展望卵巢癌诊治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望2025年,狄教授对卵巢癌诊治领域的发展方向充满期待。狄教授表示,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卵巢癌的治疗将更加精准。狄教授也指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可能为卵巢癌的诊治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处理更复杂的图像信息和临床数据,提高卵巢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女性提供个性化的卵巢癌风险评估,整合多维度信息为患者推荐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狄教授希望跨界思维能够融入医学领域,为卵巢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帮助。


通过狄教授的深入剖析,我们对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现状和未来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虽然挑战重重,但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卵巢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展望2025年,我们期待医学领域的跨界合作能够为卵巢癌患者带来更多福祉,开启治疗的新篇章。狄教授的展望不仅是对未来的信心,也是对不懈努力的医学研究者的鼓舞。



专家简介
狄文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

❖上海市母婴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和《上海医学》副主编以及多个杂志的编委担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妇产科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英文版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等多本教材主编

❖第一完成人获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9年上海医学奖二等奖及2009年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

❖所编教材荣获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二届优秀教材特等奖、2011年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15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

❖2008年入选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11年获上海市领军人物



2024年终述评往期回顾







免责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妇产科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妇产科网】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妇产科网】”。


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平台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责编:孙雯
审核:马野


 往期推荐

指南研习 | 新视角下的胎心监护生理学分析,2024年新版国际专家共识要点总结



指南研习 | 新版《妊娠晚期促子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2024)》要点解析(含新旧版本对比)



医生手记 | 探秘子痫前期的“前世今生”,如何早期识别与预防?一文说清楚




妇产科网
中国妇产科门户网站www.obgy.cn官微账号。第一时间传递妇产科领域前沿学术资讯、大咖手术展示、经典病例分析、指南共识解读等精彩内容。妇产科网一个有温度、有速度、有影响力的妇产科学术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