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年终岁末之际,妇产科网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许泓教授就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最新进展、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今年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仍然是热点。我国的第三版指南和2022年欧洲的ESHRE指南都提出了不少新内容,特别是在生育力、特殊时期(如青少年、绝经期)和肿瘤相关方面。这些指南中有几个较为显著的变化,第一是“新标准”,从病理诊断到以临床诊断为主的变革为内异症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经验性用药带来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也被广泛提及。
基于这两年发布的新指南,我们在疼痛管理、生育力保护和疾病长期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首先,在疼痛管理方面,我们参与了几个新药的开发,如激素类药物GnRH-a,以及一些非激素类药物,如大麻二酚(CBD),其在内症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是研究重点。此外,我们还发现梭杆菌感染可能与内异症发病有关,目前正在尝试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从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来看,其能够降低HC15水平,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这为非激素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突破口。
手术治疗方面,虽然突破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进展。聚焦超声消融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以前主要应用于腺肌症、肌瘤等疾病的治疗,现在已经开始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此外,单孔手术方式也在尝试,但对于严重内异症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同时,我们还关注手术对生育力的影响,结合妇科和生殖科开展了一些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从发现疾病相关位点,到利用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一直在持续进行。期待在2025年WCE大会上,能看到更多新的突破和创新。
精准医疗的理念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占据核心地位,而综合管理的策略同样不可或缺,如何针对个体差异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如何从疼痛管理、心理支持以及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实施有效的综合管理?
精准医疗实际上是基于生物学技术,通过分子诊断、精准定位与疾病相关的生物靶点,从而实现个性化治疗。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精准医疗就是要找准疾病的“靶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针对个体差异,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全面、严密的治疗方案。在内异症治疗中,我们要关注三个核心问题——生育问题、疼痛管理以及肿瘤恶变的治疗。始终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关注他们的临床症状和个体化需求。
现有的治疗方式包括替代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我们期待激素类药物能突破现有的经济依赖,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合的用药方案,实现长期稳定的管理。此外,心理社会支持也非常重要。很多患者可能存在焦虑、睡眠问题等,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妇科门诊中开展心理门诊至关重要,同时组建多学科团队(MDT),包括麻醉科、泌尿科、心理咨询科、内科、中医科等,共同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里,在这期间,我们对疾病的命名、发病机制、诊断方案和基本医疗思路都进行了连贯的研究。未来,这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重点研究的。
首先是特殊时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例如绝经人群和青少年内异症。绝经期女性的雌激素已经下降,但为何囊肿还未消除,有些人还会疼痛甚至恶变,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而青少年内异症的早诊断、早治疗也十分关键,因为全球的内异症患者都面临着延迟诊断的问题,这就更需要妇科和儿科的密切合作,共同解决青少年的生育力问题。
其次,疼痛管理一直是我们的关注重点。我们需要全方位地进行疼痛管理,不仅局限于药物和手术,还要与神经学科、麻醉学科以及疼痛管理领域的专家合作,开展多学科诊疗。
第三,生育力保存是一个长期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高龄生育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妇产科领域实现从妇科、产科、生殖科到心脏和小儿科的全链条管理,全面提升生育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临床研究和药物中的辅助生殖功能,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方向。
此外,影像学诊断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未来,可以持续开发新仪器和设备关于提高精度的弹性功能,如B超、核磁等。还可以将影像学技术与AI相结合,通过扫描图像,构建空间构架,提高诊断的精准度。然而,浅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较难通过影像学诊断,这就需要我们在非手术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腹膜型病灶,通过临床转化找到人体中的联合材料,进一步提升精准度。
最后,基础研究的发病机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向,包括炎症性、免疫性、恶变等方面,以及卵巢生育力、子宫腺肌症的内膜浓缩性相关研究。希望通过多方合作,共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精准诊疗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贡献力量,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副院长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妇科内镜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
❖国家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学科带头人
❖上海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
❖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内异症学组副组长
❖上海康复医学会女性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
本平台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妇产科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妇产科网】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妇产科网】”。
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平台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责编:煎薯片
审核: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