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工流产相关问题的诊疗规范

健康   2025-01-13 17:31   北京  



早期妊娠手术流产(负压吸引术)是终止早期非意愿妊娠和病理妊娠的主要方法。


若出现近、远期手术并发症,则可能导致女性内分泌及子宫内环境的改变,危害女性生育力。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手术流产的并发症,从而保护女性生育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手术流产围术期生育力保护涉及诸多方面,目前国内外尚无广泛认可的操作标准。



早期妊娠手术流产后生育力下降的常见原因


1.子宫内膜损伤及宫腔粘连

终止早期妊娠可引起女性性激素水平的下降以及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改变,导致内膜修复障碍,发生宫腔粘连。


2.感染

手术流产后感染发生率为0.1%~4%,感染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子宫颈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疾病(PID)的发生。


3.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

手术流产增加内异症及子宫腺肌病的风险。手术流产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组织损伤,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内陷浸润肌层,引起子宫腺肌病。


4.其他因素

手术流产术中扩宫棒以及吸引管反复进出子宫颈管,可能引起子宫颈机能不全,造成早产、胎膜早破从而损害生育力;宫腔妊娠物残留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和粘连等,影响宫腔内环境引起不孕。



术前保护生育力


1.术前仔细评估

非高危人群人工流产手术前应行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查,包括清洁度、滴虫、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病,检查阳性者给予规范化治疗(推荐强度:IA)。高危人群推荐除了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还应该筛查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检测阳性者给予规范化治疗(推荐强度:IA)。


2.术前子宫颈预处理

各国专家共识均推荐手术流产前常规行子宫颈准备,尤其推荐用于存在子宫颈损伤、子宫穿孔等并发症的高风险人群(如子宫颈畸形、既往子宫颈手术史、≤17岁青少年或妊娠10~14周)。


3.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未接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人工流产手术后上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为5%~20%,且随着人工流产手术次数的增加,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发生率为0.01%~2.44%。国内外相关学会及协会均建议,所有手术流产的妇女都应在术前使用抗生素。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人工流产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选择能够覆盖盆腔的需氧菌、厌氧菌及性传播病菌如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的抗菌药物。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建议选择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或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阿奇霉素(推荐强度:IA)。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为24h,必要时延长至48h。


2.手术后发生上生殖道感染的高危人群

术前1月内诊断的生殖道感染者、性传播疾病高风险人群(年龄≤25岁、新性伴或多性伴者、性伴患有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有粘液脓性分泌物者、PID病史者及性传播感染疾病患者)。


3.预防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法

术前选用单次单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首选口服给药,可酌情静脉给药,如应用麻醉镇痛技术实施的人工流产手术,口服给药时机为术前1~2h,静脉给药时机为术前0.5~2h。药物可选择多西环素200mg,或米诺环素200mg,或阿奇霉素500mg,或甲硝唑1g(强推荐);或者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污+甲硝唑,如均过敏,可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例如左氧氟沙星500mg+甲硝唑1g或莫西沙星400mg静脉滴注或口服(推荐强度:IIA)。



术中保护生育力


1.规范手术操作

严格无菌操作;充分扩张子宫颈、合理选择吸管;合理控制负压及适度吸刮。


2.加强术中辅助监测

超声引导监护下实施手术流产、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监视下行负压吸宫术。


3.术中、术后应用宫缩剂

对于存在手术流产术中、术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女性(如凝血功能障碍、稽留流产、哺乳期妊娠、剖宫产后妊娠、子宫腺肌病、子宫畸形等)以及术中子宫收缩乏力者,应及时使用缩宫素。


对于使用缩宫素后效果欠佳或出血较多者,可酌情加用马来酸麦角新碱、卡前列甲酯、米索前列醇、益母草注射液等宫缩剂。常用宫缩药物剂量如下:缩宫素5~10U子宫颈、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马来酸麦角新碱0.2mg肌内、子宫颈或子宫体注射;米索前列醇200~400µg,口服或经直肠给药;卡前列甲酯1mg直肠给药;益母草注射液2mL肌内注射。


4.术中预防子宫颈、宫腔粘连

国内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手术流产后宫腔内注射交联透明质酸凝胶可有效降低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发生率,尤其是中重度宫腔粘连的发生。


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高危人群,如稽留流产;1年内流产2次以上或累计3次以上的重复流产;特殊部位妊娠(如子宫颈妊娠,剖宫产瘢痕妊娠,孕囊偏向或位于子宫角部等);生殖器畸形(如子宫纵隔、双角子宫、双子宫等);既往人工流产手术困难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既往妊娠有胎盘粘连出血史等。



流产后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1.单用雌激素

手术流产后第1天开始单用低剂量雌激素,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周期,推荐用药1个周期。


推荐药物:雌二醇凝胶、戊酸雌二醇。


2.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手术流产后第1天开始应用小剂量雌激素,后半周期加用孕激素,推荐使用1-3个周期。


推荐药物:雌二醇凝胶联合孕激素、戊酸雌二醇联合孕激素、雌二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


3.复方口服避孕药COC

COC不仅能避孕,而且还能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量,促进月经周期恢复,并有一定的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作用,但是目前对于COC增加子宫内膜厚度的长期作用尚存争议。


4.中医药治疗及干细胞疗法

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而用于子宫内膜修复的研究较少。多种干细胞与子宫内膜再生相关,其疗效及应用方法有待进一步确认。


5.仿生物电刺激治疗

作用机制是将仿生物电经皮肤导入,使得靶区域组织细胞生物膜及其周边大分子产生谐振来刺激子宫平滑肌交替收缩与舒张,促进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血液流动,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组织修复及其生理功能恢复。


专家组建议:应在人工流产手术前识别子宫内膜损伤高风险人群,在术后即日起开始子宫内膜修复治疗;根据受术者有无生育需求、有无血栓风险及相关药物的禁忌证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用药1个月随访,必要时复查超声。


根据目前研究及临床经验,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损伤高危受术者,若有生育需求,因单用雌激素使用方便,修复子宫内膜疗效佳,推荐术后首选,用药1个周期,以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其次推荐雌孕激素序贯或COC治疗1~3个周期,预防术后子宫内膜修复障碍或宫腔粘连等并发症,保护女性生育能力。



文章来源:本图片和文字均来源于山东省医产科公众号



免责声明

本平台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妇产科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妇产科网】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妇产科网】”。


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平台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责编:煎薯片
审核:马野




 往期推荐

手术新秀 | 林琼燕:宫腔镜(阴道内镜)下阴道斜隔切除术



医生手记 | 探秘子痫前期的“前世今生”,如何早期识别与预防?一文说清楚



指南研习 | 新视角下的胎心监护生理学分析,2024年新版国际专家共识要点总结




妇产科网
中国妇产科门户网站www.obgy.cn官微账号。第一时间传递妇产科领域前沿学术资讯、大咖手术展示、经典病例分析、指南共识解读等精彩内容。妇产科网一个有温度、有速度、有影响力的妇产科学术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