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产科领域在技术应用、指南更新以及科研突破等多方面均收获了进展。值此岁末之际,妇产科网邀请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针对产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技术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展望展开全面且深入的交流与总结。
在2024年期间,诸多重要期刊发表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漆洪波教授对产科领域的热点研究及进展进行了分享。
BMJ(《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妇女使用宫颈子宫托与阴道孕酮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该项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单胎妊娠、子宫颈较短且妊娠周数小于34周、无自发性早产史的孕妇群体,旨在探究对于这类孕妇而言,子宫托和阴道孕酮在预防早产方面的效果哪一个更为理想。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宫颈子宫托的效果并不比阴道孕酮更优。漆教授指出,在2016年至今针对子宫托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中,此项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是关于针对疑似未足月子痫前期妇女重复胎盘生长因子检测(PARROT-2)的研究。目前,胎盘生长因子(PlGF)检测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处于探索应用阶段,其目的是借助生物标志物来实现对子痫前期更为精准的预测。大家都知道,依据孕妇的病史、子宫颈动脉的搏动指数、平均动脉压以及PlGF等进行子痫前期的预测,这种预测方法的效能确实能够对以往被认为是低危的孕妇进行筛选,在中低收入国家推广这种预测方式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但对于不良结局发生率较低的高收入环境而言,不建议针对所有疑似子痫前期的患者普遍开展作为常规手段的PlGF重复检测。
第三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代谢综合征,其中肥胖和糖尿病的关注度不断攀升。《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关于1级、2级和3级肥胖孕妇较低体重增加或减少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此外,血糖监测同样是需要深入探究的方面。近两年,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速,借助手机应用程序能够实现全场景下孕妇血糖、血压等指标的监测。孕妇持续进行自我跟踪式血压、血糖和体重等指标的监测,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第四个受到多个专业期刊持续关注的是氨甲环酸在产后出血预防方面的应用。无论是用于胎盘植入的预防,还是针对高危患者的预防,氨甲环酸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第五个问题是关于糖皮质激素预防早产的情况,这里主要存在两个关注点。其一,对于晚期早产和早期足月是否应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问题。当前,在24周到34周这个孕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来预防早产相关并发症,已经达成全球共识,不存在争议。其二,在34周到36+6周或者37周到38+6周这个阶段,尤其是高危孕妇在进行择期剖宫产的时候,是否应该使用糖皮质激素呢?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六个方面是关于子宫收缩药物的应用。例如,二线用药麦角新碱或者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治疗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时,展现出了具有良好卫生经济学效益的效果。
同时,漆教授分享了他们团队在产科临床方面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一项是202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母胎医学团队在《Cell》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构建完整的妊娠期多组织代谢图谱长篇论著。以前,由于伦理学的限制,针对怀孕母体在受孕后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会发生何种动态变化的研究从未开展过,这一过程一直无法被知晓。这项研究以23种组织器官为对象,借助代谢组学技术,揭示了灵长类妊娠期多种组织器官代谢网络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共享的关键差异代谢通路和代谢物。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母体适应妊娠带来的代谢挑战的机制,为妊娠期重大疾病的预测和预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依据。在这篇论著发表当天,《Science》期刊就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前,出生人口下降已然成为客观事实。经过对分娩人口数据特点的分析显示,高龄孕妇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并且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分布情况。在此情形下,加强高龄产妇的管理就变得格外重要。因此,在2024年,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专门发布了中国《高龄妇女孕期管理专家共识》。漆教授针对此共识进行了要点推荐。
首先,必须重视高龄孕产妇相关的并发症。像子痫前期、代谢综合征以及相关染色体疾病的发生风险会升高,产后出血、早产的风险也会增加,所以要更加关注这些并发症。
其次,高龄产妇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在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相关项目,由赵扬玉教授团队牵头开展针对高龄孕产妇相关并发症管理策略的研究。基此基础梳理了大量相关数据后,撰写了《高龄妇女孕期管理专家共识》。
在产前筛查和诊断的分析过程中,有这样的结论:一般来说,35岁被定义为高龄产妇,按照以往的标准,年龄大于等于35岁就需要进行产前诊断。不过当下有新的情况,在单纯以年龄作为高危因素考虑时,对于年龄在35岁到40岁之间的产妇(不同国家可能有差异,有的国家是35岁到38岁或者39岁),可以先进行无创产前检测(NIPT),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做羊水穿刺。而对于年龄大于等于40岁的产妇,则一定要做羊水穿刺。另外,任何小于40岁但出现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也都可以做有创产前诊断。
第三,着重强调子痫前期的预防工作。高龄孕妇属于子痫前期的高危人群,当发生子痫前期的指征时,需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具体用法为:在怀孕12-16周期间口服阿司匹林,剂量为每日100毫克,最好选择在夜间服用,通常要持续使用至孕36周或分娩前一周。
第四,强调分娩的时机。对于高龄孕产妇而言,其最佳分娩时机需要适当提前。在专家共识里提到,40岁的高龄产妇不应超过40周分娩,年龄越大,越要提前分娩时间。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衰老现象,胎盘功能也随之下降。具体详情,可参阅《高龄妇女孕期管理专家共识》。
产科领域在发展进程中既面临诸多挑战,也存在不少机遇。如今的发展机遇体现在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高质量的转变。要实现这种高质量发展,就必然要对资源配置和服务模式加以优化,将过去粗放型的服务模式变得更加精细化,从而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产科这个专业本身是以预防为主导,所以应当积极地把良好的孕期保健理念传达给每一位孕产妇,扎实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
除此之外,技术创新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AI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手段,要让孕妇即便足不出户,在任何场景下都能享受到便捷的孕期保健服务。借助这些创新技术,也能够使孕产妇对相关并发症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关注并重视孕妇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后漆教授强调要注重青年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构建优秀的团队。
通过漆教授的回顾,我们清楚地看到产科领域一路走来所留下的坚实足迹。过往的研究成果犹如繁星闪烁,照亮了产科发展的道路,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众多科研人员与医护人员的心血。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科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这无疑是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我们满怀期待,希望技术创新能够进一步推动产科发展,积极应对挑战,朝着更加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进而为广大孕产妇提供更为优质、安全且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谱写产科领域更加璀璨的篇章。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
❖国家杰出医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重庆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
❖重庆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全国统编5年制《妇产科学》第9-10版副主编
❖全国统编8年制《妇产科学》第4版副主编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多项
❖连续3年入选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共同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本平台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妇产科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妇产科网】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妇产科网】”。
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平台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责编:马野
审核: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