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院附小•发展|人工智能融合下的学习科学实践探究——“学习素养·学研训用”项目系列活动之三

文摘   2024-10-12 14:34   北京  


秋意渐浓风微凉,

时光恰好正当时。

金秋十月,

我们在时光里赶路,

在教研中成长!

教研是一次灵魂的唤醒,

也是一次诗意的修行,

教科院附小教师

于唤醒中迈步,

在诗意中同行,

抱团成长,共研共学,齐步前进。



为更好地展示推广学校人工智能赋能下师生学习力提升的经验,搭建“人工智能——学习素养”展示交流平台,促进区域校本研修高质量开展,10月11日,在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召开主题为“人工智能融合下的学习科学实践探究”现场会。本次活动由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主办,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北京中学红松园校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承办。

本次活动莅临的领导有: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教育信息化科楚娜科长、李颖副校长,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谢鹃院长、闫新全书记、孙卫华副院长,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刘倩副主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教研部汤佳佩副主任。专家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胡淑均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王珏研究员。会议由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胡秋萍主任主持。

会议第一部分是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的6位不同学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AI听说系统、AR全息投影、AI智影等智能场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老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熟练的AI技术应用,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

教科院附小的杨志强书记、教师发展学院的谢鹃院长为此次大会致辞。杨志强书记谈到:学校推进AI赋能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谢鹃院长提出:我们要把AI智能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学校文化生态的整个场域,也要融入到课程教学以及评价中,当然还要融入到我们基于校本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副院长给与会领导教师带来主题为《新快乐教育·学习科学、游戏化学习和人工智能视野下的未来教育》的专题培训。尚教授通过形象而又生动的案例从快乐教育、学习科学、游戏化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等四方面阐述新快乐教育的内涵。

为进一步促进朝阳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全区各所学校进行着不同的探索与实践,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北京中学红松园校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等四所学校分别进行主题汇报。


《学习科学视域下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


王薏

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校长


《学习科学指导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


梁志锋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副校长


《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学习科学理论的课程实践与创新——在变革中建构课程在实践中创造幸福 》


张守芹

北京中学红松园校区教学主任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应用》


李敏

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在沙龙研讨环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刘继玲老师带领北京中学红松园校区的毕蔚然老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的康珍博士、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的李玉娜老师和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的杨琼博士围绕《学习科学的一线实践经验》展开交流,几位老师分别从高阶思维培养的探索、跨学科的学习、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学习素养课程实施举措等几方面进行经验交流。

会议最后,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胡淑均副院长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胡院长深切感受到朝阳区学生在学习科学与快乐教育的加持下,在人工智能帮助下老师们减负增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帮助了老师门进行教学的评估,课堂的互动性也解决了很多问题。最后,胡院长把AI技术比喻成魔法石,希望各位老师在学习科学、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变成魔法师,并且坚信朝阳区的课堂能够涌现出更多生动活泼鲜活的“魔法课堂”。

拥抱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人工智能融合下的学习科学实践探究为朝阳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与教学蓝本,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将持续探索学习科学理论下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新方法、新路径,深挖高阶思维培养、跨学科学习、人工智能教与学融合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朝阳区高质量教育而贡献力量。


以人工智能为翼,

以创新思维为舵,

以团队合作为帆,

以实践探索为桨,

我们坚信,

在这样的航程中,

人工智能教育将不断突破界限,

为教育铺设通往未来的智慧之路。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撰稿:李玉娜

校对:汪丽华

审核:杨志强

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作为学校信息发布的移动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