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药方学中药之龙胆

文化   2025-01-08 10:02   上海  


跟着我的药方来学药,还有一味和肝相关的,不得不提的要药,就是龙胆。在《中药学》教材中,龙胆归类在清热燥湿药中,书中写它清下焦湿热,泻肝胆实火,因其泻肝火力强,故还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抽搐。

龙胆入药的历史十分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写其“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耐老。”龙胆这味药,在典籍中的记载都有“大寒”这个关键词,也正是它的这种偏性很强的特点,才成就其药用价值。

这味苦寒的中药,被清代医学家江笔花列为凉肝猛将。它的苦味就像苦胆,就连黄连也要逊色三分。唐代李珣就曾经在他的诗中写道:“尝胆不苦味若饴”,就是说,在品尝了龙胆以后,再吃苦胆,它的味道就像饴糖一样甘甜了。就是因为龙胆的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本草纲目》),所以《神农本草经》中的“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的观点并不被医学界所认同。

龙胆草大苦大寒,所治多湿热之病,张元素说它“下行之功与防己同,酒浸则能上行外行。”《医学启源》中写“以柴胡为主,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意思是龙胆草是往下走的,如果需要走到上面,需要用酒。柴胡为主,龙胆为辅,治疗眼部疾病。眼睛炽热,红血丝多的,可用龙胆草。

用到龙胆的常用方剂是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及生甘草组成。本方以龙胆草为君药,功效以清泻肝胆为主,故名为“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中记载:“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提出了龙胆泻肝汤善治肝经实火湿热的特点,并明确了近十个主治病证。清代名医吴谦曰:“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乃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进一步指出了此方治在肝胆,并对方中各药的配伍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全方配伍得当,立意巧妙,方中药物作用各具特点,临证应用时或随证加减,或某些药物选用特殊炮制品,或合用他方,应用极为广泛,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了这么多龙胆的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胆经

【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性状】龙胆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长1~3cm,直径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

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坚龙胆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功效与主治】龙胆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

湿热证
    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等同用。

治肝经湿热下注所致的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带下黄臭等,可与栀子、泽泻、车前子等同用。
肝经热盛证
治肝胆火盛之胁痛口苦、头痛目赤、耳肿耳聋等,可与柴胡、黄芩、栀子等同用。

若治肝经热盛风动、高热惊厥、手足抽搐者,可与牛黄、钩藤等同用。

【用法用量】龙胆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3~6g。外用时,取适量龙胆,研末敷于患处。龙胆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此外,龙胆还可以泡酒用。

【注意事项】龙胆大苦大寒,极易伤胃,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忌服。
好了,今天的中药龙胆就介绍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方寸山乐知社
喧嚣的大都市,有一个遗世独立的机构,告诉你所不了解的中医之道。欢迎来到方寸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