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日的餐厅,和同事一起用餐,总是能见到同事们形色各异的饮食习惯和喜好,今天就来说说同事们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一见肥肉就视毒药一般弃之。大家的理由都是相似的,普遍觉得肥肉是减肥乃至健康路上的绊脚石,说肥肉脂肪含量高、胆固醇高,对保持曼妙身姿及身体健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等等。那肥肉能不能吃?该怎么吃?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让我们先来考古肥肉,追踪一下历史,看看古人眼中的肥肉。在中国漫长的千年历史中,肥肉一直是人们的心头好。回顾历史,中国人并非一开始就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在唐宋时期,主要的肉食来源是羊,当时人们衡量羊肉优劣的很重要一个指标就是——肥不肥。古人对肥羊极为追捧,五代十国吴越国国君钱俶归顺大宋,宋太祖在宫中设宴款待他时,御厨烹饪的肥羊便是主菜之一。宋朝疆域狭小,养出的羊也很瘦弱,为了获得更加美味的肥羊,都需要向游牧民族进口。《水浒传》中,当李逵陪着宋江和戴宗一起吃饭时,小二回答没有牛肉,只有羊肉时,李逵下意识觉得,这个小二瞧不起他,只配吃牛肉,不配吃较为肥腻的羊肉。古籍中也有很多关于喜好肥肉的记载,《礼记》中:“冬右腴,夏右鳍”。意思是,冬天鱼肚子肥肉最多,夏天鱼脊背肥肉最多,所以冬天要把鱼肚朝向客人,夏天要把鱼背朝向客人,这样才能让客人吃到最肥的肉。
宋代苏轼被贬黄州,物质匮乏,亲自开荒种地,在此期间,他自己也烹饪红烧肉,并把烹饪方法记录于《食猪肉诗》中,一举做成了后人传颂的东坡肉。
袁枚《随园食单》中言:“油炸能去腻,肥肉油汆,则酥而不腻”。古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肥肉,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物质匮乏,肚子里没什么油水,自然对肥肉会充满渴望。所以古人喜欢肥肉,并把餐桌上的肥肉作为款待贵客的美食。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一直是相当喜欢吃肥肉,在我们父辈的记忆里,也是对肥肉偏爱有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丰富,当下大家的饮食习惯,越发偏爱瘦肉,肥肉越来越不受待见,市场为了适应大家对瘦肉的喜好,甚至爆出“瘦肉精”事件。肥肉难道确实没有利用价值,值得如此唾弃吗?让我们且来看看肥肉的功效。肥肉从中医角度上看是一种味甘、咸的食材,性质平和,可以入脾经、胃经以及肾经,对人类的热病伤津,以及肾虚体虚和产后血虚等多症状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另外肥肉中还含有大量的油脂,能润滑肠道,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肥肉中含有胆固醇,这也是组成脑、肝、心、肾等重要器官必不可少的物质,也是人体内分泌激素的主要原料。肥肉中含有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大脑发育及身体发育,所以适量吃肥肉可以促进发育。肥肉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是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脑磷脂和卵磷脂的重要来源。儿童如果长期低脂饮食,会影响大脑和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肥肉中的脂肪含量较高,能够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及利用。如长期低脂饮食,很少摄入脂肪,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引起骨骼发育障碍,也会造成视力减退及凝血功能障碍。因此适量吃些肥肉可促进维生素吸收,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机能。*肥肉中的脂肪是人体热量的重要来源,脂肪产生的热量比糖类高出一倍,如果热量不足,则会导致身体乏力,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适量吃些肥肉能补充能量,使人保持精力充沛,防止过度疲劳。肥肉还可以炼成猪油,猪油的好处大家都比较熟知,猪油的主要特性就是滋阴,补虚,无论对脾胃还是肝肾,都有很好的滋养作用。除了滋养脏腑之外,猪油还利三焦,疏水道,润肠通便,有一定的疏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30多个以猪油来做药的方子,并解释了猪油的功效:“甘,微寒,无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肿,生毛发;破冷结,散宿血;利血脉,散风热,润肺。”![]()
当然,肥肉的健康影响并非都是有利的,万事皆讲究度,肥肉高含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一旦摄入过量,也会引发一些问题,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多肥肉摄入,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剩,从而诱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过量食用还会给消化系统带来沉重负担,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胃肠道疾病。因此,要确保摄入的量和方式都尽量合理。在食用肥肉时,建议搭配瘦肉和蔬菜,这样不仅能增加蛋白质和纤维素的摄入,还能有效降低脂肪的比重,使饮食更加均衡。![]()
不同的烹饪方式会对肥肉的健康效应产生不同影响。要尽量避免用高温油炸和长时间炖煮等不健康的烹饪方式,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采用低温慢煮、蒸制或烤制等更为健康的做法,确保饮食的健康与安全。对于体重正常、无心血管疾病及胆固醇异常的人群,适量食用肥肉是可以的。但对于那些患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肥肉的摄入则应严格控制,以免加重病情。此外,年龄、性别、运动量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体对脂肪的需求和代谢能力。因此,在食用肥肉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总而言之,我们大可不必谈肥肉色变,不要盲目排斥其营养,也不要过度追求其美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