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主诉误导的治疗——脱肛与痔疮混淆的医案一则

文化   2024-11-26 09:30   上海  

患者因不适来求医,最主要的不适,我们在临床称为主诉。围绕此不适,医生会进行询问与诊察,采集病史,进而分析病情,形成诊断。再根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上述这是一般的诊治流程。如果第一步的主诉就出现了问题,那后面的诊断治疗会如何呢?
笔者最近接诊一例,病情虽不复杂,却久治无效,总算抓到蛛丝马迹找到了正解,过程耐人寻味,整理分享与同学共勉。

Y先生,38岁,中等身材,结实偏瘦,福建人。立秋日经由叶医生介绍来诊。患者诉痔疮出血已有四五年,不愿手术。一直在寻求中医治疗,效果不理想。

正好电脑有就诊记录,我就边听边翻阅。处方不少,有活血解毒,有清热利湿。患者说既往的治疗既没有改善,也没有新增不适。

于是就仔细问了一下,是否疼痛?出血是红是暗?除了吃药有没有用马应龙之类?

并不疼痛,发作是解大便时出鲜血,肛门会脱出来,解便后需要花点时间脱出来的肠组织回纳进肛门。目前是没有发作,所以也没有脱出。

这样看来,确实是被误导了。痔疮是患者自己以为的。这些年来,他就一直拿着自己的“诊断”,作为“主诉”来求医问药。而痔疮确实比较常见,医生们并未深究,于是就一直按痔疮治疗了。

不过脱肛和痔疮只是辨病,中医诊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辩证:

患者脉细带弦,欠柔和。舌淡红苔薄白。无热象,无实象,病机偏于虚证。心中疑其为大气下陷。常规的问一下有没有手术史。患者想起来少年时的一次受伤。

十岁前后,玻璃划伤手掌根部。(伤痕仍在)当时流血甚多。原本是个小胖子,自那之后很快变成了瘦子,一直到现在。而且自那之后,每年冬天都生冻疮,主要在脚后跟,三十岁以后冻疮才不明显,但到冬天仍有存在感,脚还是会痒。脱肛出血是35岁以后的事。平时活动都要提住气。

至此证据可以串起来了:失血伤形,血不能养皮肉而消瘦,不能温肌肤而冻疮。中年之后,进而气虚。气虚不能固脏腑而脱肛,不能摄血脉而便血。

治疗:益气摄血,温经补血。升陷汤合当归四逆汤。

一周后反馈有效。二诊开药两周。吃完药有事,晚了一周来复诊。吃药期间,状态良好,停药三天后又觉气不足。近三天也有便血,脱肛一次不重。

脉象细有改善,弦亦见柔。仍是无力之脉。略调药味,开药三周,一月后复诊。

四诊时带夫人一起来看诊。停药这一周,比不吃药时还是有力气不足感,做家务稍多即有脱肛之感。再开药三周,吃五天停两天,吃三周停一周再复诊。

这一次,患者询问何时能好,后续治疗如何安排。我告知,气虚可速补,血寒需渐温。这个冬天边补边温,若能不再脱肛、不生冻疮,明年春天跟上天地生长的节奏,愈期即不远矣。患者若有所悟,欣然拿药去了。 

立冬前,我和叶医生碰到,聊起了这位患者。不经意间,此案治疗经过了整个秋天。复盘这个病案,我们颇有收获:

一、关于主诉。现在西医为主的诊疗体系和体检的普及,大家习惯给自己贴标签,如高血压、糖尿病之类。找医生真的是在“看病”,能把自己不适的主观感觉描述出来的患者是少数。所以“诊断”代替“主诉”非常普遍。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诊疗思维习惯,被误导就很容易了。

二、关于诊断。这个患者,我们俩都忘了做检查。其实都是男同志,看一眼的事情。以后还是应该做好必要的体格检查。

三、关于治疗。病程较久的患者,前因自然也比较多,需要通盘考虑。治疗是一个过程,针灸、汤药、锻炼、生活起居都需要配合得宜,医患需要携手共度相当一段时间,就需要互相了解,坦诚相待了。病去如抽丝,这期间尚有风雨寒暑、悲欢离合的干扰,临时还需消息。疾病的康复,是需要管理规划的。

PS:本文初稿写于11月8日。11月10日,患者带母亲来看便血。因为药没吃完,这次自己不看,不过顺便问了一下,他近一周耳朵上方的头部发了两个疙瘩,碰着挺痛。同时又有便血了,不过量不大。没有脱肛,但是有痔核可以触碰到,确实有点痛。看了一下舌苔,舌红苔薄黄。有口渴。

联想最近气温偏暖而风多。原先的处方鼓舞温暖气血,恐怕过头了。嘱其减少服用,配合小柴胡颗粒疏散风热。保持联系。

看来,他是脱肛合并痔疮(下次要检查确认清楚)。虚寒程度并不重,未来的治疗还需把握度,避免矫枉过正才是。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方寸山乐知社
喧嚣的大都市,有一个遗世独立的机构,告诉你所不了解的中医之道。欢迎来到方寸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