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成药业+奥拉电子:无论奥拉估值高低,交易各方都在push双成药业的股价要涨?

文摘   财经   2024-09-13 13:36   江苏  
声明:未持仓,但仍请警惕作者文字表达的主观倾向性。

不同于IPO主要是与监管审核的博弈,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还存在二级市场股价波动的因素,以及例如并购贷、股权质押等金融机构往来,给整个事情增添了许多艺术成分

——如果说IPO是一门工业化流水线的项目,并购是一门艺术,二级市场的涨跌就是玄学了。

但是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不允许直接买卖股票”,以至于思维方式上普遍欠缺了交易员视角。

作为呼应,本文笔名改成“当投行遇上交易员

Key Takeaways:

(1)本次交易属于“大股东资产注入”,但是强行通过高业绩承诺取得高估值(例如90亿)的收益并不大——按照100%换股,大股东原有持股比例49%至多提升至目标公司持股比例的57%,标的公司估值高低对持股比例的影响性比较微弱。

因此,从控制交易风险、满足监管审核的15x倍数隐性要求的角度,大股东不一定会强求高估值,相对保守的估值(例如60亿)其实也是可接受的。

(2)但对于按照100亿估值入股的投资机构而言,果按照60亿估值换股,尽管目前股价收获了三个涨停板、即使相比换股价已经浮盈80%,账面上也仅仅刚回本。股价若不能继续上涨,亏本的压力和风险将始终存在。

(3)并购贷、大股东股权质押借款,可能是解决投资机构退出压力,压降整体估值的方式。

但无论是预警线、平仓线挂钩二级市场的股权质押,还是要求大股东提供补充担保(进而间接考虑例如股票等抵债资产的变现价值的并购贷款,这些债务资金的behavior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在挂钩股价。

而投资机构现金对价,相对于大股东股份价值(含未来取得股份)计算的“隐含质押率”,按照目前股价也就刚过“心理安全线”。

(4)能否通过募集配套资金解决现金对价问题?

鉴于平均6个月-1年审核周期+1年批文有效期,这也就要求在2025年下半年-2026年上半年的批文有效期内,二级市场需要迎来一波“期指基差收敛”(=市场未来看涨)行情,否则从金融机构mandate看,通过再融资置换债务的交易可能也无法闭环。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富凯大厦的“一二级市场平衡”原则了,其实是一种“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多发批文择时。

【一】交易概述

大股东王氏家族同一控制下的资产注入


交易概述:双成药业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奥拉电子100%股份。


昨天文章我自己删除的原因是假定了100%股份对价,但如果把现金比例调高,整个交易方向也会变得有趣起来。

交易双方股权结构:均为王氏家族同一控制

至于“支付现金”:公司账面仅有4300万货币资金及理财。8亿总资产中,固定资产及开发支出合计5亿+。相比于收购交易的需求而言,账面资金严重短缺。这也是昨天未考虑现金对价的原因。

【二】奥拉电子估值

王氏家族与投资机构的博弈


1、整体估值预计不超过90亿


本次交易属于大股东资产注入,按照目前监管口径仍需业绩承诺。在具体计算方式上采用“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口径(下图来自思瑞浦收购创芯微)。


奥拉电子的“剔除股份支付净利润”在2022-2023年均为正、合计1亿,2024年1-7月达到3亿。


(1)按照线性外推去看,2024全年6亿,按照15x窗口指导计算,整体交易估值预计不超过90亿。


(2)考虑芯片库存周期等问题,保守方式口径是年均4亿,按照15x是60亿整体估值


但是,奥拉电子的历史估值曾达到100亿+,这个gap如何处理?


2、按照100%股份对价的场景


根据目前公告,发行股份的价格已经确定为每股3.86元。假设全部采用股份对价,可以分别测算估值60亿/90亿的场景:


情形1:按照90亿估值,增发股份目前市值162亿,整体市值191亿(6亿利润的32倍)


情形2:按照60亿估值,增发股份目前市值108亿,整体市值137亿(4亿利润的34倍)


王氏家族在收购方双成药业持股比例是49.01%,在标的公司奥拉电子持股57.51%,比例非常接近。这也就导致了:


(1)在100%股份对价情形下,王氏家族增发后股比始终在49%-57%之间。


(2)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变化对估值不敏感。奥拉电子即使按照90亿估值注入,相比于60亿估值的55.72%,也仅是多出0.5%。


相比于0.5%的微小股份增加,估值90亿(相比于60亿提高50%)所带来的业绩压力是几何增加的,三年业绩亦不能决定公司长期估值。因此从业绩承诺义务人(大股东)的角度,他们可能不会强求高估值。


(3)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按照最新股价6.94元,如果能够按照90亿估值注入,目前股价已经让他们实现保本并实现60%收益(按照100亿估值算)。


但如果仅有60亿估值,目前股价也仅是让他们刚刚保本,投资机构对于后续股价上涨就会抱有更多期待。


【三】能否提高现金对价的占比


表面上看,双成药业账面资金仅有4300万。


但是可以考虑在本次交易中,大股东/持股平台投资机构也做差异化估值(之前讨论比较多,但大股东注入的情形中应该是第一次)。

1、通过并购贷款,或者“大股东股权质押+股东借款”方式,解决投资机构的现金对价问题。


假设投资机构按照150亿估值全现金退出


情形3:换股交易估值80亿,整体估值89亿(6亿的15倍)


情形4:换股交易估值50亿,整体估值63亿(4亿的16倍)


可以看到:1同样是60亿/90亿整体估值,也就是同样的业绩压力下,资机构若全部现金退出,大股东在双成药业的持股比例还能提高6%左右;


(2)硬币的另一面是债务增加。投资机构20亿的现金对价需求,无论通过股权质押再提供借款,还是通过并购贷款,目前股价的安全垫并不足够。


下图是7月份老文章《影子银行收缩下的A股重组》对于质押率的周度统计,“无限售股票”平均质押率在35-40%。至于未在图上体现的“有限售股票”,历史数据上看,同一周的质押率比“无限售股票”平均要低7%

也就是说,即使大股东将未来新增发行取得的股票全部用于补充质押按照目前每股6.94元股价(按上述指标的发行后整体市值100-150亿),对应的隐含质押率为20-30%,对于金融机构也仅仅是刚过安全线


若后续股价无法继续上涨、并维持高位,通过债务资金支付现金对价的计划,恐怕也就很难闭环了。


2、能否通过募集配套资金置换债务?

眼睛尖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到,20亿现金对价不仅低于股份对价金额的50%,也低于按照目前6.94元每股价格计算的未来市值100-150亿的30%,也就意味着20亿资金有机会全部通过配套资金解决。


但是,如8月份文章《期指基差》讨论过,增发再融资的交易对手是二级市场基金等机构,他们的投资行为与“期指基差”的收敛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1)下图是2016年以来月度频次的定增募集资金规模(剔除金融地产行业,剔除大股东认购、仅考虑从二级市场抽取流动性)。

(2)鉴于100-150亿的市值区间基本属于中证1000个股,因此与沪深300一并比较期指基差。可以看到,定增发行的高峰期,指数不一定上涨,但期指基差都是收敛的


背后原因在于,(1)即使是缺乏资产定价能力的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大盘的稳定(至少不拖累)有助于他们获取并锁定发行折价的收益。


(2)对于能够执行“long个股/short期指”的深度基本面机构,基差收敛也有助于他们降低short成本。


那么,即使本次交易在6个月-1年后取得审核并拿到,在1年有效期内能否“运气好”遇上市场行情、从而顺利募集配套资金?这其实就是在赌了,能否赌赢是一门玄学


写于2024年9月12日

修改与9月13日

林登的毛豆
主要cover会计、财务和并购,有时扯淡一下huobi,偶尔聊聊价格波动的交易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