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者的故事 | 沉思者的“元”宇宙

2025-01-12 18:03   英国  

沉思者面世已经四个年头了。

回顾这第四个年头中输出的各种浅薄之见,放眼望去似乎有些杂乱,但是仔细想想,似乎有一条模糊的主线。这个主线可以归结为一个字:

(meta)


此处关于“元”的理解大致相当于“高阶”的意思,例如关于认知的认知可以称为“元认知”。如果说“宇宙”是大爆炸之后一切物质的总和,那么“元宇宙”就是人类所在的这个“宇宙”和其他一切可能存在的“宇宙”之总和。(现在作为服务推广的“元宇宙”显然不符合这个标准)

在经过了一年的思考过后,沉思者突然发现,“元”的概念似乎遍地开花:

1.     在认知科学领域,关于本人认知的认知就是元认知(和“反思”的概念相似)。对于本人认知中存在的各种想法进行元认知后,似乎会让人有效隔离此前认知中各种强烈的感受,从而冷静下来。

2.     同样是认知科学中,关于他人认知的认知称为“心智理论”,广义上也可以归于“元认知”的范畴。不同的人就同一事物达成合意,必然需要从他人的行为中形成“其也具有同一想法”的元认知。

3.     在统计学领域,对任何数据分布的认知都需要统计学模型和参数。在贝叶斯定理中,如果把这些参数也想象成按照某种概率分布的话,后者也需要新的模型和新的“超参数”定义。这些“超参数”本质上是“参数的参数”,也符合“元”的概念。

4.     更广泛地说,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不确定性,在人的认知范围内,还可以想象出可能结果的大致范围。但是在对应事物发生了人预期范围外的改变时,其可能结果的范围相比人的想象也会产生偏差。这就是所谓“不确定的不确定性”,即“元不确定性”。

分析到此,又可以发现:以上总结各个领域“元”理论的过程,得出了“元”理论渗透到各个思想领域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一个关于“元理论”的理论,也就是更高阶的理论。此处沉思者就可以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说:

人类形成的对于事物运行规律所谓本质的认识,无非是人类的认知还不足以对现行的“本质认识”产生元认识,还没有发现支撑该规律的“规律的规律”。

还是回到上述不确定性的例子,人类对于一阶的不确定性一般是能够认知、能够用语言形容的;对于二阶的不确定性,人大概只能发现什么地方不对。至于三阶的不确定性,就在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外了。

那么把以上的理论反过来讲,发现所谓事物本质之后的“元”本质、规律之后的“元”规律,是一种人类思想体系进步的过程。至于这个过程是否能够完整反映人类思想的进步,至少对于沉思者而言,已经处于认知能力以外了。

如果假设这个逐步迭代的过程能够完整地反映人类思想体系的演进,那么就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如果没有一个最终完备的思想体系,这种无止尽的迭代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虽然最终完备的思想体系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但是人类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极限的。在人类现行的认知体系和其认知能力仍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即使不知道这个极限在哪里,也不妨把它概括地当作一个“最终完备”的目标。由于人类思想发展的速度远快于生物进化的速度,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也相应较慢,人类最终达到该极限至少是可以想象的。在那一天来到之前——

还需要亿万同道中人和沉思者一样,向着该目标做一点微小的工作。


Meditatio
在疯狂中沉思, 在沉思中疯狂. Sanitas insana, Sapientia stu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