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1900字,阅读约5分钟
导读
下至学生、上至专家学者,文科在社会评价和物质利益上普遍处于不利地位(至少统计数据上如此)。对此,现有的解释多流于功利主义而难以服众。本文拟提出一种新的区分“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的标准,并据此尝试解释这两种思维方式导致的社会生活中的区别。
注意:本文中讨论的文科与理科并非高考意义上的文理科,也不是研究领域的文理科,而是两种思维方式。因为分别在文科和理科的研究领域中更为常见,方便地称为“文/理科思维”。例如哲学很大程度上运用的是理科思维。
市面上关于文科思维的理解有诸如“发散”、“直觉”、“洞察力”等,相应地理科思维被概括为“逻辑”、“分析”等。如果把逻辑和分析能力与现实中的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免不了被安上功利主义、优绩主义等罪名。这种理解引发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使用了一种“先射箭后画靶”的做法来构筑“理科思维”,即如下过程:
【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过程】
1. 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是理科。
2. 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需要逻辑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能力。
3. 因此理科思维主要包含逻辑和分析。
因此,一个真正触及本质的“理科思维”定义必须要解答“数理化生为何成为理科”的问题。在此不妨大胆地提出假设:
理科思维的核心特征是,在建立论断时不仅追求自身论断有良好支持,还追求剥夺潜在反对者反对的空间。
文科思维的核心特征是,在建立论断时只追求自身论断有良好支持,并不排斥可能的反对。
这种二分法显然在逻辑上是完备的,因此以下验证这种二分定义和现实中文理科的关系,不妨举例说明:
1. 高考语文的鉴赏题经常出现“你同意……吗?”两种结论只要论证合理都能得满分。
2. 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都能解释同一段历史。
3. 一阶逻辑的永真式不能反驳。例如上面的二分定义法中,令“追求剥夺潜在反对”为A,那么“A或非A”的论断总是代表了所有可能的论断。
4. 经典集合论在罗素悖论发现之前是无法反对的。在罗素悖论发现之后,公理化集合论排除了罗素悖论中涉及的集合,因此在一阶逻辑领域内已经完备。
5. 除了数学以外,其他自然科学中,最佳的理论模型追求在(已经发现的)实际自然现象中无法找出反例,即能解释所有(理想状态下的)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但这只是个理想,很难实现)
图1. 实验和模型的分级。图源Acta Phys Sin 2022 71(1) 010101 doi: 10.7498/aps.71.20212307,原作者孙昌璞。
这种二分法同时解释了两种思维互不通用的原因,如图2所示:
图2. 关于论断的简易文氏图
任一目标如果追求理科思维,则文科思维指导下会得出大量言之有理但无用的论断。
任一目标如果追求文科思维,则理科思维指导下会极大地局限可能得出的论断范围,即所谓缺乏发散性。对于某些目标而言,用理科思维尝试排除可能的反对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例如文学鉴赏)。
更重要的是,这种二分法能够解释文科思维可能导致的较低社会评价——
1. 文科思维指导下的论断大多数留有较大反对空间(并非全部,见图2),远大于理科思维。
2. 文科思维指导下的反驳也不要求排除所谓“再反驳”的空间;相反,留有很大“再反驳”空间的反驳在理科思维下是无效的。
3. 因此针对同一个论断,文科思维指导下能够产生更大量的反驳(见图2)。
4. 综合1、3,文科思维指导下的论断可能受到的反驳总量远大于理科思维。
5. 因此,相比理科思维,对于一个具有文科思维的人而言,存在更多能够反对他的人;
一个偏重文科思维的行业受到的反对也远多于偏重理科思维的行业;但是在该行业中,具有理科思维的人受到的反对也会较少。
6. 上述较多的反对者当然可以体现为较低的社会评价乃至地位。
对于本文中的二分定义法,一个可能的挑战来自于宗教——几乎所有宗教都构建了自洽的逻辑体系,也试图排除反对,但是仍然显得和其他的“理科思维”格格不入。对此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宗教的逻辑体系虽然自洽,但是其核心前提未必为真(例如存在某种神),而最大的反驳空间便来自于无法证明该核心前提。因此,宗教虽然对于核心前提以后的所有论断在论理层面排除了反对空间,但是对于核心前提往往只能用物理手段排除潜在的反对。由于宗教的论断本身并不排除潜在反对,因此不属于理科思维。
综上所述,按照是否追求排除潜在反驳来区分理科和文科思维可以实现逻辑完备、盖然地符合实际文理科研究领域,也能够建立文科思维与社会评价的联系。在此须再次强调,本文中讨论的文科思维也可能在理科研究领域中体现(反之亦然),只是因为分别在各自领域中更为常见,方便起见称为“文/理科思维”。也请读者不要就此形成对于文/理科的新的刻板印象。
最后,相信读者从阅读中也可以看出,本文体现的是典型的理科思维,当然反驳空间也有限——有能发现该有限空间的读者,欢迎来信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