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者在两年半的磨练后经历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巨变——就是这篇文章。
(非引流。大部分正在读的读者应该也看过。)
这场巨变的影响直观地用数字来形容:
沉思者的关注人数翻了6倍。
本文的阅读量是此前所有文章之和的2.5倍。
本译文的阅读量是英文原文的3.5倍。
和上述数字变化同样剧烈的是沉思者的受众群体——涌入关注列表的既有医学影像科的前辈专家,也有完全零基础的外行“小白”。在此首先要感谢广大读者对拙作的厚爱。与此同时,读者水平日趋参差的现实带来了一个紧迫的问题:文章接下来该怎么写?
与此相关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
内容创作者和其实际受众之间是什么关系?
(注意和“目标受众”的区别)
一种简单的策略是不管实际受众是谁,都只针对目标受众创作内容,然后希望实际受众向目标受众群体靠拢。若要采取这种我行我素的策略,岂不是辜负了各位读者。
另一种简单的策略是实际受众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换一种说法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一种丧失自身人格的策略。
因此沉思者的理想就落在这两种策略中间——
在理解内容所需的知识水平上,当然需要针对实际的受众。
在选题的方向上,要兼顾实际受众和目标群体。
而在论证和用语的风格上的目标不会为实际受众所动摇——如果一篇文章甚至不能说服作者本人,那么发表出来简直是昧良心。
但是上述丰满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冰冷的现实:就内容的难度而言,照顾到“小白”的内容对于专家而言总是枯燥无味;有时为了“小白”能理解甚至需要牺牲科学的严谨性,继而伤及总体的论证风格。就选题的方向而言,为使在现有知识范围内能够搭建严谨论证成为可能,可写的题材本就有限;过了“想写”(即目标群体)这关后还想照顾到实际受众更是谈何容易。而最后一个目标虽然不受读者影响,但是本身或许已经遥不可及——如果追求用语和论证尽量严谨,那么总不免带一些“德文翻译腔”,此时“对外行友好”也逐渐沦为了苍白无力的口号……
在上述目标总无法兼顾的情况下,沉思者只能回到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来寻求答案——
这个公号的定位是什么?
还记得在本号开荒的第一篇文章中引用过这一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在一周年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要把原本密不示人的沉思过程公之于众,虽不期经世致用,至少还是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或许也静下来与沉思者一起沉思的。
在两周年的时候,仔细咀嚼过这一句: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李清照《满庭芳·残梅》)
从中可见,这个公号至少在经历巨变之前,大致是个“手种江梅”,也就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定位,主打的就是把思考过程严谨化、文字化、抽象化。但是在经历巨变过后,是否还能、是否还需要坚持这个定位呢?对于沉思者而言,至少追求严谨的个人风格是不会改变的;至于上述丰满理想的其他内容,就只能在严谨的框架内尽力而为了。
或许在经历了一夜爆红之后仍然坚守原先的定位,便是沉思者作为一个公号作者最好的自我修养。
愿与各位读者朋友在第四个年头一起继续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