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这是一篇迟来的七夕特稿(作者也很惊讶,为何其如此厚颜无耻),其起因是某一个极具震撼力的论断:
人的存在本身是孤独的,不因人和其他人的关系而改变。
作者为了推翻这样一句看似荒谬的论断花了一整个星期,然后失败了——不仅如此,作者甚至从上述失败的努力中看到了证明上述论断的希望。
论证A:存在孤独是先验的。
可以不失一般性地将以下所有论证的“主观视角”固定在某个任选的人(“某甲”)上,相应地所有对于某甲可能存在的其他人均称为“他人”。
A1 对于人而言,一切经验事实或者涉及人和他人的关系,或者不涉及人和他人的关系。
虽然现在不能贸然确定“孤独”的概念,但分析该词汇的核心含义可知:
A2 “孤独”的定义至少包含两个要素:“缺乏”、“和他人的关系”。
A3 由A2,任何不涉及人和他人关系的经验事实不能改变人的孤独。
此处出现了一个相当强大的反驳:
>> 有了纸片人之后人就不会孤独了!
但是注意到,人在和“纸片人”产生任何关系的过程中,人是把上述“纸片人”当作人类形象对待的。换言之,纸片人对应的拟人化实体对于人而言也属“他人”。进一步地讲,人在对该拟人化实体产生任何关系时无法排除该拟人化实体对应某个存在的人,该拟人化实体完全符合上述“他人”的定义。从反方向考虑,在不将纸片人拟人化的前提下,人对纸片人能产生的关系限于知晓关于该纸片人的信息,显然和人是否孤独无关。
A4 人和其他人的关系包括(但可能不限于)涉及上述关系的一切经验事实。
A5 由A1 A3-4,“人和他人关系不能改变孤独”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一切经验事实不能改变人的孤独”,即人的存在孤独是先验的。
论证B:先验世界中的人是思考的实体。
进入先验领域后有一个显著的困难——人的生物属性将不再作为构建人形象的基础。因此为了先验地证明关于经验世界中的人之孤独的论断,在先验世界中“人”概念的外延需至少包含经验世界中“人”的概念,因此:
B1 先验世界中“人”的内涵限于经验世界中“人”概念内涵中,该概念所由以存在于先验世界中必要的部分。
B2 经验世界中关于“人”的一切认识或者来源于对本人和他人的感官认识,或者来源于对本人的内省认识。
B3 感官认识是经验的,在先验世界中应全部摒除。
B4 由B1-3,先验世界中“人”的内涵的最大范围是人(排除了一切感官认识)的内省产生的认识。
B5 在没有任何感官认识的情况下,人内省的对象也仅限于其自身的思维活动,包括内省和(可能存在的)其他想法。
B6 人省察自身的内省活动时,能够认识到:
内省活动必然有主体。
“我”作为“人”是内省活动的主体,必然存在。
B7 由B6,先验世界中“人”的内涵的必要范围是具有内省的能力;人是内省的实体。
然而,如果“人”的概念仅有内省,是不能满足讨论关于“孤独”的论断的。原因在于,人为了能够先验地具有孤独的属性,至少需要先验地存在本人和他人的区别。如果先验的人仅仅能够内省,根本不可能在其主观视角出现“他人”,“孤独”的概念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先验的“人”符合经验的“人”,有:
B8 由B5 B7,人是思考的实体。
论证C:对任何人而言,思维先验地专属于本人。
在经验的世界中经常有“想××之所想、急××之所急”的说法。建立在人是思维的实体的基础上,这种说法的多种理解启发了可能推翻先验孤独的三个层次:
1 对于任何人,若他人和本人进行同一个思维活动,则先验孤独不成立。
2 若人可能认识到不同的人的思维可以有相同的内容,则先验孤独不成立。
3 若“他人”必然先验地存在,则先验孤独(可能)不成立。
对第一个层次,虽然上述前提在经验中无比荒谬(注意到此处讨论的是思维的过程而非思维的内容),但其在先验世界中的荒谬性就牵涉到先验的人和人之间的边界问题——
C1 由B6,内省是自反的,内省活动和人一一对应;两个不同的人内省活动相互独立。
C2 由C1,对于任何人而言,“我”的边界限于内省可以考察的对象。他人不能在不侵犯“我”的完整性的同时通过其内省过程考察“我”的内省考察的对象。
C3 人的任何思维活动的前提是能够通过内省认识到正在进行此思维活动。
C4 由C1-3,他人既不能通过其内省考察“我”的思维,也不能通过“我”的内省考察“我”的思维。
C5 由C4,他人不能进行“我”的思维活动。
论证D:人不能认识他人思维的内容与本人相同……吗?
D1 显然,只要存在“他人”,就不能先验地排除其思维内容与本人相同。
D2 由D1,如果将孤独定义为“所有他人的思维内容和本人不同”,则人并不一定先验地孤独。
然而,如果将孤独定义为“不能确知他人的思维内容和本人相同”,虽然和思维活动只能通过专属的内省方式才能认识相比,可能还存在认识他人思维内容的方法。但是,在先验领域中,一切通过感官的传播途径都并不一定存在,于是就有如下推论:
D3 由B5,人先验具有的官能仅有思考(包括对内和对外)。
D4 由C4,思维具有专属性,不能传输思维的内容.
D5 由D3-4,不能先验地确证人可能认识他人思维的内容(和论证C不同的是,不能先验排除)。
D6 注意到,任何经验的传输信息的方法都无法达到对所传输的信息的先验确定性。
D7 由D5-6,不能先验地确知他人的思维内容和本人相同。即在此定义下,人是先验孤独的。
论证E:他人的存在性
不妨进行一个思维实验:
E1 想象一个仅有一个人的世界。即世界中有一个自省的实体甲,该实体具有自省的能力和一些其他的想法。注意到该世界是先验自洽的。
E2 在该世界中添加第二个独立的自省实体乙。由C1,甲并不能先验地确证乙的存在,反之亦然。
E3 逐步添加更多的实体,用类似数学归纳的方法可证对于任何人而言,他人并不先验地存在。
E4 由E3,若将孤独定义为“不能先验确证他人存在”,则人是先验孤独的。
结语
经过上述论证可以发现,如果把孤独的标准放在“先验确证”的水平上,则即使在最弱的意义上,人也是孤独的。即使降低对“他人存在”和“存在和本人具有相同思维内容的他人”两个说法的证明标准,使得部分经验证据可以采信,也不能先验地排除人不是孤独的。换言之,开篇试图推翻“人的孤独并不因人和他人的关系而改变”这种近乎荒谬的论断的努力终究归于失败。相反,至少在某些孤独的定义上,上述论断甚至是先验成立的。虽然或许听上去略有些残酷,但是认识到这种先验的孤独至少对于发展应对策略(或者不应对的策略)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