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2000字,阅读约7分钟
免责声明:本文提出的是一种有一定心理学理论支撑的假说,并未经过严谨的临床试验。作者对于读者基于本文提出理论的任何实践概不负责。
人们常说,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物质世界中的实际问题显然如此;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采取不在乎的态度(即所谓冷处理)也很难解决。但是当问题出现在人自己的心境中时,如果人自己都不在乎,恶劣的心境是否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呢?以下尝试对此方法论的可行性简要分析。
心境的产生
不妨从心境的产生过程出发,分析这种不在乎的心态如何作用。目前广泛通行的Schachter-Singer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经历以下过程:
1. 外部刺激导致个体产生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
2. 迷走神经等内感官系统监测到生理反应并向大脑传递信号。
3. 大脑高级皮层将内感官信号和外感官感知的外部刺激相结合,确定生理反应的外因。
4. 根据生理反应和外因可以形成对应的主观感受,即情绪。
经过上述过程,只有将外因和生理反应相结合后,才可以为生理反应打上(可用语言形容的)情绪标签。例如人在激动和受惊吓的时候,都会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产生心跳加速等一系列类似的生理反应。二者的区别需要结合当时的外部环境。
因此,至少在外部刺激非常明显的情况下,正向和负向的情绪本质上反映的是正向和负向的外部刺激。合理地应对负向的外部刺激即可解除生理反应,从而化解负向情绪。但是问题在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不是一条直线,例如肾上腺素分泌随着昼夜节律周期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的反应就依赖于经验,例如:
5. 低的神经激活水平经常和消极的外部刺激同时出现,从而形成沮丧的主观感受。在反复经历后,人会形成条件反射,使得低的神经激活水平直接导致沮丧的主观感受。
6. 同样地,沮丧的主观感受和消极的外因反复出现后,人也会形成条件反射,在认识到自身处于沮丧的心境后,会倒过来试图找到消极的外因。
7. 针对以上找到的消极外因而采取应对策略。
这也就解释了人在没有明显外部刺激的时候会出现“深夜网抑云”的现象。这种“无中生有”的恶劣心境不涉及实际问题,因此无所谓的心态似有用武之地。
如何“无所谓”
无所谓的心态在以上过程的至少两个环节中可以起作用。首先是从生理反应形成关于外因的认知以及主观感受的过程(3和5),如果采取无所谓的心态,可以尝试不去确定生理反应形成的外因,只认识到出现某种生理反应。这一种方法便是为大众所熟知的“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这种方法具有充足的实验研究支持,此处不再赘述。
此处主要讨论的是另一种可能的方法:正念冥想可以理解为努力从内感官形成对于自身生理反应的认知,然后阻止该认知的下游处理(如图1A所示)。按照同样的方法,在根据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形成关于心境的主观感受之后,如果对该主观感受采取无所谓的心态,也可以阻止其下游处理(即以上第6个环节,如图1B所示)。不妨将此种方法称为“心境剥离”。
图1. 正念冥想(A)和心境剥离(B)的作用机理。虚线表示由大量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
例如,在“网抑云”的状态下,人会先形成自身处于恶劣心境的认知,此时若以无所谓的心态继续考察该认知,可以形成“这无非是一种心理状态,并没有什么现实问题”的想法。由于这种想法是一种针对认知的认知,因此称之为“元认知”(meta-cognition)。在这种元认知的作用下,就不用针对各种无中生有的消极外因采取不良的应对策略了。
相比于正念冥想,这种“心境剥离”的策略虽然更难实现,但是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当生理反应的外因确实存在时(例如天气炎热),正念冥想阻断了对于内感官的下游处理,因而可能妨碍外部刺激的解决(例如开空调)。如果能够将对于外部刺激的理性认识和对于心境的主观感受剥离开来,只阻断后者的下游处理,则可以针对性地化解恶劣心境的下游影响。
局限与展望
以上讨论只说明了心境剥离的方法可以暂时阻断心境对于行为的下游影响,而并不直接改变该心境本身。于是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牵涉到一个概念的区分:恶劣心境本身是否构成一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说恶劣心境只有通过影响人的行为,才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国际通行的精神病诊断标准 (ICD-11) 出发,心境障碍只有满足“持续、严重且影响正常生活”的条件才能定性为精神障碍,因此属于后者。因此,如果能在元认知层面将恶劣心境和行为区隔开来,确实可以预防心境障碍的产生。但是上述诊断标准不免受到临床可操作性和医疗效率等因素影响,对于个人情绪管理是否适用仍有讨论空间。需注意的是,关于心境的主观感受依赖于人的生理反应,会随昼夜节律等波动,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测,恶劣心境会随着生理反应的波动自然消解。因此上述心境剥离的方法或许能够防止人在恶劣心境下的行为造成进一步的不良外部刺激,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个意义上,上述方法有间接地改善心境本身的作用。
上述心境剥离方法论的另一个局限在于,在认知层面有意识形成对内感官的认知已属不易,在元认知层面以无所谓的态度省察当前心境更是难上加难。目前的临床研究尚无可靠的方法训练该项能力。从自力救济和他力救济两个角度开发该项能力都将会是一项艰巨的实践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