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瑞]Langtang Lirung峰|喜马拉雅山脉伟大探险者A. Gansser诞辰114周年

旅行   2024-10-30 00:00   四川  

编译:Mintina

       更新 - 截止10月29日晚间10点30分

       Márek Holeček和Ondro Huserka/Ondra Mrklovsky没有公布相关消息。

       10月29日 - Langtang Lirung峰,祈祷登山者安全登顶

  

去年,Joshua Jarrín在夜间攀登Langtang Lirung峰南壁的照片,当时,他与Topo Mena和Roberto Marales进行了一次尝试
照片提供:Roberts Morales

       Márek Holeček和Ondro Huserka/Ondra Mrklovsky在Langtang Lirung峰再次宿营一晚。他们在顶峰山脊下端50米处搭建营地。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很有可能会在10月29日到达顶峰。

       经过四日,两位登山者在尚未出现完整攀登Langtang Lirung峰东壁比任何其他人到达的位置都更高。在这处2,200米的未攀山壁取得成功是Holeček一直以来的梦想。


从Lirung山谷眺望Langtang Lirung峰

照片提供:Kunlun/SummitPost

       他们已经完成难度最高部分,但这显然不是最为危险的区域。


Langtang Lirung峰东壁
照片提供:Márek Holeček

       “顶峰距离我们不远,”Holeček通过卫星电话告诉自己的家乡团队。“明日(10月29日),我们将去往顶峰,并开始下撤。我们相当疲惫,而面前仍旧是漫长的返回过程。”

       10月28日 - Langtang Lirung峰关键的一日


身处Langtang Lirung峰
照片提供:Márek Holeček

       这一日发生的事情决定7,234米高度Langtang Lirung峰东壁此次探险的成功,或是失败。来自捷克共和国的Márek Holeček,以及斯洛文尼亚人Ondro Huserka推进他们在山峰未攀东壁的第四日攀登,挣扎寻找行进的道路。

       “我们或是到达顶峰山脊,这的确很棒,又或是我们再次在70°度的陡峭冰层再次度过一晚,”Holeček在山壁通过卫星电话报告。


Langtang Lirung峰东壁的雪崩雪屑
照片提供;Márek Holeček

       Langtang Lirung峰的最后一次尝试

       Langtang Lirung峰地处希夏邦马峰西南,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在山峰下端等待数日,直至降雪停止,雪面稳定下来,从而避免雪崩危险。两人于10月25日凌晨三点启程。


Langtang Lirung峰的到达和攀登线路
地图提供:
https://nepalhimalpeakprofile.org

       首日,他们仍需要面对部分不断掉落的雪屑。他们取得一些进展,在一处凸起的岩石区域搭建首次宿营地点。

       10月26日,他们在未知区域行进200米,并在一处微小的冰面平台停下休息片刻,绑住双腿 – 或许略微入睡。周日的攀登过程也基本如此。

       是的,一米一米挪动,决心坚定的登山者逐渐接近顶峰山脊。一旦来到这里,一切尽在掌握。

       Langtang Lirung峰




黎明时分的Langtang Lirung峰

照片提供:dougkofsky.com

      

       Langtang Lirung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边境,希夏邦马峰西南侧,属于喜马拉雅山脉Langtang Himal亚山脉。Langtang Himal是加德满都北部的一处山区/山脉。这条山脉的最高山峰是很少有人尝试的海拔7,246米/7,234米的Langtang Lirung峰。





从色郭日山眺望Langtang Lirung峰
照片提供:Ahtih

       这处山区14座主要山峰之中仅有一座低于6,000米高度的山峰,其中11座海拔介于6,000米至7,000之间,两座超过7,000米,分别为7,205米的Langtang Ri峰,以及7,234米高度的Langtang Lirung峰。不过,界定Langtang Lirung山区的准确范围或令人略感困惑,因为这似乎主要是指Langtang山谷北部的山脉,包括7,234米的Langtang Lirung峰,6,581米高度的Langtang II峰/Ghenge Liru峰,6,781米的Kimshung峰,以及6,575米的Yansa Tsenji峰。南侧海拔略低的山脉和山谷东南侧也被称之为Kangjila Himal,Dorje Himal和Lingshing Himal山脉。这处区域的最高峰是海拔6,966米的Dorje Lakpa/多吉拉巴峰。Langtang山谷东北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坐落着8,021米的希夏邦马峰,不过遗憾的是,从这处山谷无法得见。希夏邦马峰是Jugal Himal山脉的一部分。根据Wikipedia网站内容,山峰也通常被视作是Langtang Hiaml山脉的山峰。

       除去1949年Bill Tilman首次开展探索,1978年日本-夏尔巴团队完成Langtang Lirung峰的首攀之外,山区其他主要山峰的信息几乎不为人知,人们所知的只有数座徒步山峰,如4,984米的色郭日山,5,500米的Yala山,以及5,846米的Naya Kanga山。


照片提供:Braulio Barahona

       一座极具挑战的山峰


Langtang Lirung峰
照片提供:himalayajourneys.com

       仅有为数不多的阿尔卑斯登山者来到Langtang Lirung峰进行探险攀登和尝试。根据喜马拉雅数据网站,51支团队曾出现在这座山峰,其中仅有14支取得成功。山峰的上一次登顶是在2010年秋季。

       这14支队伍中共有54名攀爬者站在顶峰,16人在山壁丧生。其中三人在首攀期间遇难。雪崩是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13人因此丧生,两人因为落石/落冰殒命。最近一次人员遇难事件是2009年,当时斯洛文尼亚声名显赫的登山者Tomaž Humar在进行山峰的独立尝试时不幸丧生。


Tomaž Humar
照片提供:
https://www.zsa.si

       商业探险团队从未涉足过这类技术性山峰,此外,没有尝试者在这里使用辅助氧气。


Langtang Lirung峰
照片提供:John C. Sill


       Augusto Gansser - 伟大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学者和探险者


Augusto Gansser

       114年前,1910年的10月28日,伟大的瑞士地质学者和探险者Augusto Gansser出生,他的父亲是一位瑞士人,母亲来自德国。有时也被叫做喜马拉雅山脉的巴巴(喜马拉雅山脉之父),他的探险让人们从全新视角了解这条出色山脉的起源。

       Gansser出生在米兰,在四个孩子中最为年长。1914年,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居家移居Lugano地区。孩童时期,他在这里发现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大型水晶。这是他对地质学毕生热情的开始。对阿尔卑斯山脉的岩石和地貌充满兴趣,他之后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地质学,并以瑞士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技术学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Augusto Gansser
照片提供:Augusto Gansser

       1924年,去往德国东部旅行,他乘坐的船只在冰面之间被困数周。为了消磨时光,他与Eugen Wegmann首攀了临近的2,194米山峰,他随后把其定名为Lugano山。


1936年4月28日,背夫把患病的Werner Weckert送往Almora地区的一员
照片提供:A. Heim,ETH-Bibliothek Zürich,Bildarchiv

       1936年,瑞士科学协会赞助了一直三人喜马拉雅山脉探险团队,其中包括Arnold Heim(1882年-1965年),他的学生,苏黎世大学传奇阿尔卑斯地质学者Albert Ganssner的儿子Augusto Gansser,以及登山者Werner Weckert。Weckert因为患上阑尾炎返回后,Heim和Gansser继续滑雪探索Api冰川,以及周围不为人知的地点。他们的旅程持续八个月时间。1938年,关于此次探险的书籍《神灵之刺》出版,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本地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对山脉的崇拜。


Augusto Gansser,右侧和Arnold Heim教授在1936年的探险活动期间
照片提供:Augusto Gansser

       进入当时的禁地,(中国)西藏地区


1936年7月4日,冈仁波切峰/ གངས་རིན་པོ་ཆེ་北壁,这是(中国)西藏地区神圣的朝圣之地
照片提供:A. Gansser,ETH-Bibliothek Zürich,Bildarchiv

       在探险活动后期,Gansser决定与两位藏族人和一名夏尔巴去往泛喜马拉雅山脉海拔6,638米的冈仁波切/ གངས་རིན་པོ་ཆེ་ - 这里一直都是一座神圣山峰,而且接近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河流的源流:Indus河,Saluj和,恒河,Karnali,以及雅鲁藏布江。Heim留在尼泊尔,要求Gansser签署一份文件,为可能遇到的问题独自承担责任。当时,外国人被禁止进入(中国)西藏地区。蓝眼睛的Gansser通过在政府检查点低头,轻声诵念佛教经文避免让人们看到自己的面部。


1936年5月28日,Ganssner与帕登,卡利和克肯夏尔巴,准备攀登(当时中国)西藏地区的Sabu山
照片提供:A. Heim,ETH-Bibliothek Zürich,Bildarchiv

       Gansser和同伴们沿Mangshang拉山口进入(当时中国)西藏地区,Gansser扮成一名佛教朝圣者。这位痴迷的地质学者希望在该区域收集岩石样本。

       “我在自己的红色羊皮披风/chuba下隐藏大量物品,例如地质学者使用的锤子,相机,草图本和一个指南针,”他写到。

       Gansser像朝圣者一般绕行冈仁波切/ གངས་རིན་པོ་ཆེ་;不过,他注意到山峰上端2,000米区域包括水平的砂石和混合岩层,或许在始新记至中新世间形成。


Augusto Gansser打扮成佛教徒
照片提供:Augusto Gansser

       计谋被拆穿

       僧侣最终意识到他并非真正的僧人。尽管如此,他依然受到了当时噶厦政府的欢迎。“[他们给]我一袋小丸,驱赶厄运,”Gansser之后回忆到。

       多年后,已经是暮年的Gansser依然对这份礼物表示感激。“看起来这些物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说到。

       返回印度时,Gansser选择装扮成牧民,驱赶一群羊,并携带了大量岩石样本。这段旅行从1936年6月28日开始,持续13日,这对Gansser的职业生涯和精神世界到来了巨大影响。他写到:

       “神圣的冈仁波切/ གངས་རིན་པོ་ཆེ་首次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威严,我的同伴帕登跪下磕头膜拜。随后,他怀疑地看向我,颇感担忧。‘不,帕登,’我无声地地回答了他的询问,‘这座山峰之于我就像

       “对于你一样神圣,因为我也是一名朝圣者,还有刚刚通过我们身旁的两名僧侣的也是如此。’我尝试用自己糟糕的印地语,夹杂着同样很差的英语进行解释,不过帕登非常理解。”- 《神灵之刺》

       1936年8月,经过九日旅行,Gassner再次回到(当时中国)西藏地区,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西藏高原南部特提斯海底“格格不入”的岩石。8月13日,在4,300米高度,他发现了一座绘制壁画的古代山洞。自此这座废弃的佛教山洞村镇成为研究喜马拉雅山脉定居地点文化历史的重要地点。2011年,Helmut Neumann和Heidi Neumann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的杂志《Orientations》中发表了一篇文章《旁迦普的壁画:Augusto Gansser的洞穴》,他们进行了实地勘察,并认为这些佛教绘画出现在公元十二至十五世纪期间。

       Gansser是最早探索喜马拉雅山脉,研究西藏高原的地质状况的学者之一。他还发现了印度和亚洲板块的连接区域。


1936年8月6日,海拔4,500米Chidamu地区的营地,从左至右,帕登夏尔巴,A. Gansser,A. Heim,卡利夏尔巴和克肯夏尔巴
照片提供:ETH-Bibliothek Zürich,Bildarchiv
在最初的旅行之后,1937年,Gansser与瑞士游泳冠军Linda (Toti) Biaggi结婚,生育了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

       石油地质学者


照片提供:ETH Zurich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Gannser一家生活在哥伦比亚。Gansser为Shell/壳牌公司工作,勘探石油储量,并绘制安第斯山脉的地图。1939年,他旅行去往Sierra Nevada del Cocuy,哥伦比亚第二重要的山区。他和妻子,Toti首攀了海拔5,200米Pico Concavo山,以及随后二人定名为Toti山的4,800米高度山峰。

       1947年至1949年期间,Gansser和家人搬到Trinidad地区居住,依然为Shell/壳牌公司工作。1950年-1957年,他在德黑兰的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任职。


Augusto Gansser和他的妻子
照片提供:Augusto Gansser

       接下来20年时间里,直至1977年,他同时在苏黎世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担任教职,并继续旅行去往拉达克地区,Zanskar区域,Mustang山区,尼泊尔,不丹王国,(前)锡金王国和北极,乌拉尔地区,阿富汗,Patagonia山区和南极大陆开展研究。


照片提供:sac-cas.ch

       1963年至1977年,Gassner五次去往不丹王国的旅行显得尤为重要。他成为首位绘制这个与世隔绝亚洲王国地图的人。他还把不丹王国的最高峰定名为
Kangkar Punzum峰/岗嘎普宗峰,གངས་དཀར་སྤུན་གསུམ་。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未攀山峰。

       1980年,受到中国时任国家主席邓小平同志的邀请,Gansser参加了关于西藏自治区事物的国际论坛。1985年,他加入一支中国-英国探险队伍再次回到现在的西藏自治区。


Augusto Gansser
照片提供:Rasoul Sorkhabi

       1983年,巴基斯坦的Peshawar/白沙瓦大学向Gansser授予喜马拉雅山脉的巴巴(喜马拉雅山脉之父)的称号。


2007年,Augusto Gansser
照片提供:Augusto Sidler

       Gansser表示当他离世时,他不愿意用花朵包围,他希望有地质学者的锤子陪伴。事实上,2012年以101岁的高龄离世时,Gansser与他的锤子一同火化。

       Augusto Gansser完成了部分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书籍:

  • 1938年(与Arnold Heim) - Thron der Götter: Erlebnisse der ersten Schweizer Himalaya-Expedition/《神灵之刺》。Zürich/Leipzig:Mogarten- Verlag出版社,270页。[英文版翻译,Eden Paul和Cedar Paul,1939年,《神灵之刺:一次去往喜马拉雅山脉的探险》。Macmillan出版社内,伦敦和纽约,233页。1994年,德里Book Faith India出版社重新刊印。]
  • 1939年(与Arnold Heim) - 《喜马拉雅山脉中部:1936年瑞士探险队伍的额观察》。《Zürich: Memoires de la Société Helvetique des Sciences Naturelles》,第73册,1,245页。[1975年,德里Hindust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出版公司重新刊印,K.S. Valdiya撰写前言。]
  • 1964年 - 《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学》,Wiley-Interscience Publishers出版社,伦敦和纽约,289页。
  • 1966年 - 《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脉:地质解读》。《Eclogae Geologicae Helvetiae》,第59册,831页-848页。
  • 1969年 - 《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包括在1964年,新德里第22次国际地质大会会议报告,《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造山运动》中,XI部分,387页-399页。
  • 1974年 - 《喜马拉雅山脉》,收录在A. M. Spencer编辑的《中生代-新生代造山代:造山研究数据》一书之中。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 4,267页-278页。
  • 1974年 - 《喜马拉雅山脉的特提斯带》。《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 Memoria》,第19册,393页-411页。
  • 1977年 - 《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之间的巨大缝合带:最初报告》。收录在《Himalaya: Sciences de la terre》Colloques Internationaux du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268期,第2册,181页-191页。
  • 1979年 - 《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间的蛇绿岩带》。收录在W.P. Irwin,V.J. Dietrich,A.L. Knipper和A. Gansser编辑的《蛇绿岩国际地图》(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rrelation Programme,Project Ophiolites),美国地质学会地图和测绘系列,33册,13页-15页。
  • 1980年 - 《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分隔》。国际地球动力学6会群报告,Peshawar/白沙瓦大学地质公告,第13册(特刊),9页-22页。
  • 1980年 - 《Peri-印度缝合区》。收录在《Geologie des chaines alpines issues de la Tethys - 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质连接》,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巴黎,《Memoires du B.R.G.M.》,140页-148页。
  • 1980年 - 《喜马拉雅山脉缝合区的重要意义》。《Tectonophysics》,第62册,37页-52页。
  • 1981年 - 《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球动力学历史》。收录在H.K. Gupta和F.M. Delany编辑的《Zagros-Hindu Kush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地球动力学的变革》。华盛顿特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动力系列 3,111页-121页。
  • 1981年 - 《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的时机和重要性》。收录在《青海-西藏高原的地质和环境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第一卷,23页-30页。
  • 1987年(与B.C. Olschak,A. Gruschke和E.M. Bührer) - 《Himalaya: Wachsende Berge,lebendige Mythen,wandernde Menschen》。[英文翻译K. Badger,J.A. Deleay和J. Nykiel,1987年,《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增高的山峰,真实存在的传奇,不断迁徙的人群》。纽约和牛津,Facts on File,288页。]
  • 1991年 - 《喜马拉雅山脉的事实和理论》。《Eclogae Geologicae Helvetiae》,第84册。33页-59页。[1994年印度地质学会日志重新刊印,第46册,487也-508页。]
  • 1991年 - John Bicknell Auden(1903年-1991年),《印度地质学会日志》,第37册,613页-617页。
  • 1993年 - 《从不丹王国眺望喜马拉雅山脉》。《Jahrbuch der Geologischen Bundesanstalt Wien》,第136册,335页-346页。
  • 1994年 - 《不丹王国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地图》。马萨诸塞州波士顿,Verlag出版社,比例尺1:500,000,,一页。
  • 1997年 - 《不单王国》。收录在E.M. Moores和R.W. Fairbridge编辑的《欧洲和亚洲区域地质百科全书》。伦敦,Chapman & Hall出版社,83页-86页。


信息来源:Angela Benavides,Kris Annapurna,
https://www.himalayanclub.orghttps://etheritage.ethz.ch,Mintina T.

喜马拉雅登山论坛
记录登山历史,传播登山文化。www.2himalaya.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