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舜有五位贤臣,天下就得到了治理。武王说过:“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时代以及周武王时,人才最盛。然而武王十位治国人才中有一位还是妇女,所以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仍然服侍殷朝,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本意解释
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为“治国之臣”。 唐虞之际:尧舜之时。“唐”尧的国号,“虞”,是舜的国号。 妇人:与夫多言,为人妇者。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是周文王的正妃太姒,也就是周武王的生母;第二种解释是指武王妻邑姜,因为是夫妇,不归大臣之数。 本篇内容孔子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人才很难得;二是夫妇之间不是臣属关系,不归臣子之列;三是政治以德不以力,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遵循规则,这就是德。 孔子认为,治国安邦关键在于人才,所以他十分重视举荐贤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优秀人物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鲁迅先生甚至称赞他们为“民族脊梁”。 用人在贤,得人在德。周朝兼有礼乐文明仁德之治,周文王虽然能得到贤臣和民心,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却能谨守臣道,故孔子推之为“至德”。
舜有五个贤臣而天下治,大禹、后稷、契布、皋陶、伯益。 伯益掌管山泽。有这五个人,舜想要做的,都是有这五个人去执行,使得天下之人,都心归于舜,近悦远来,天下大治。 周武王有十位治世能臣,周公旦、召(shao)公奭(shi)、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hong)夭、散宜生、南宫适(kuo)、还有一位妇人邑姜。 周公姬旦,是武王的弟弟,最重要的助手,也是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的叔叔,辅助大臣,周朝的实际执政,制定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塑造了中华民族; 召(shao)公奭(shi),是召公的弟弟,在周武王的时代,周公位太师,召公为太保,一左一右,辅佐武王。武王去世后,他坚定支持周公执政,为稳定周朝立下功勋。 毕公,是周公的弟弟,辅佐周武王,在灭殷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周武王去世后,辅佐成王,成王去世,又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康王,在毕公等人的辅佐下,成王、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年没有使用过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荣公,也是周武王同辈的姬性贵族,文王时期就在朝任事。 太颠、闳(hong)夭、散宜生、南宫适(kuo),他们被称作“文王四友”,是当时周文王招聘,他们因为听说文王之德,率家族来投奔的,也是周文王留给周武王的股肱之臣。 最后一位邑姜,姜太公的女儿,是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 孔子说,人才难得,唐尧时期、虞舜时期、周武王时期,人才是最盛的了,但武王的这几个大臣,都是父亲留给他的。 人才最为难得,那人才在那里,你要能识人才,知道他是人才,还需要能够得到他,为你所用,那更是难上加难。
要想得到人才,就需要先修身,靠自己的德行
孔子赞美周文王,纣王淫乱,西伯有德,到周文王后期,天下三分之二的地区已归附于周,以当时的九州来论的话,雍州、梁州、豫州、荆州、徐州、扬州六个州已经都归了周,殷商仅剩冀州、青州、兖州(yan)三个州,所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文王拥有三分之二的国土和资源,仍然称臣服事于殷,周文王保持了他的全德,待到了武王,纣王更加暴虐,自绝于天下,被周武王取之。 孔子认为有两件事最高尚,泰伯推让国君的位置,文王恭敬地向殷商称臣,这两件事都可以用来阐明君臣之间的道义,作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并且来震慑那些乱臣贼子。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舜在用人方面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广揽贤才,首先是接纳了之前不被认可和重用的“八恺”“八元”十六族人,扩大了华夏族为主体的部落联盟规模。
其次是,选贤任能,对比较松散的联盟议事组织进行一系列改革,增加议事成员,大胆任用大禹、后稷、契布、皋陶、伯益,并且配备副手辅佐,因此人数远远超过五人。 孔子尤其推崇皋陶,“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皋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人人都以他为楷模,因此正确任用皋陶就在确立一个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仁者不仅可以聚集更多仁者,还可以排斥更多不仁者,也就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要想得到人才,就需要先修身,靠自己的德行,天下之人都想归附于你,否则,仅仅靠外在招聘,今天因为工资高,改天也可能因为其他公司工资给的更高而离开。
#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必修课
(扫码入圈子,每日10分钟,与孩子一起共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