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笔记】浙江 朱建焕‖朱自清与绍兴的无尽尘缘

文化   文化   2024-11-01 18:08   山东  


朱自清与绍兴的无尽尘缘

文/朱建焕

国庆期间绍兴越城区鲁迅故里可谓人头攒动,毫不夸张,游客们简直是从三味书屋水泄不通挤到百草园,鲁迅纪念馆也成为了很难迈入脚步的打卡胜地,全国各地游客之所以如此蜂涌进入古城绍兴,我想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鲁迅,毕竟大家都想近距离感受一下孕育了一代大文豪的这方热土,究竟有什么样的人文环境,能够使他能笔下似有神助,写出诸如《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等经典传唱的佳作。
颇为遗憾,鲁迅本人,生前却不太愿意让别人把自己与故乡绍兴进行联系,他18岁离家上学,之后除了辛亥革命成功回乡教过两年书,还有一次回去变卖祖产之外,此外几乎终生没有再踏足故乡一步。即使他在晚年,定居毗邻山阴会稽的上海,按理说即便不回绍兴去安度余生也可以“常回家看看”的,但是他没有。有人说,他甚至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绍兴人。
细细究其深层原因,第一个就是鲁迅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坎坷,让他对故乡怀有一些心理阴影。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在某一个地方过得不如意,被人看不起,就会成为他内心深处不愿被人触及的禁区,不想再去揭开那块伤疤。当然,也有人会说,正是因为过去被人看不起,现在功成名就了,更应该像终挂六国相印的苏秦那样,锦衣还乡回去威风一把,让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不过,这只是普通人的想法而已,对于很有思想性的鲁迅,断断是不会有这样的常规想法的。
鲁迅对故乡绍兴避之不及的另一个原因是绍兴师爷的名声不太好。几百年来,绍兴师爷已经成为官场的一个重要群体,因为官员都是从科举考出来的,让他们做做学问还行,管理地方事务就不在行了,这时候,就需要擅长地方事务的人来辅佐他们,绍兴师爷就是一个最大的群体。尤其是绍兴师爷,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规模,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个利益集团,互相扶持,互相勾结,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因此,民间提起“绍兴师爷”,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形容他们八面玲珑、精明世故、工于心计、唯利是图。鲁迅虽没做过师爷,但他作为绍兴人,而且文章又充满了斗争风格,就不可避免地被人贴上“绍兴师爷”的标签。比如跟他打过很多年笔仗的梁实秋,就曾经讽刺说:“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这无疑也让鲁迅感到很苦恼,急于撇清自己和绍兴的关系,在外从不喜欢说自己是绍兴人。
不喜欢绍兴的鲁迅过世后为故乡带来了巨量的旅游收入,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很少有人知道,有些也是绍兴籍的文学家却自始至终一生对家乡用情至深,近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朱自清在随笔《我是扬州人》中曾经说道:“有些国语教科书里选得有我的文章,注解里或说我是浙江绍兴人;或说我是江苏江都人——就是扬州人。有人疑心江苏江都人是错了,特地老远的写信托人来问我,我说两个籍贯都不算错,但是若打官话,我得算是浙江绍兴人。”
许多人对朱自清与绍兴的具化联系,往往只局限于他在上虞春晖中学任教的经历,原因不外乎当时的白马湖畔俊采星驰,群星璀璨,李叔同、经亨颐、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名师博儒汇聚于风景秀丽的象山脚下、白马湖边。朱自清在那个风雨飘摇、世事诡谲的岁月中,与这些文坛挚友彼此相互依偎,在同舟共济中培育了牢不可破的风骨情谊,也正是因为这风骨情谊,朱自清作为白马湖散文派主力干将之一,永远与上虞春晖中学仅仅捆绑在一起,
对于与自己捆绑在一起的春晖中学,朱自清这样细致描写: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骚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的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象好看的眼睛。朱自清把这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新颖别致的校舍建筑称为“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美的一致、一致的美。”
虽然朱自清的出生地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以及后来随父定居的扬州广义上也属于江南,但就秀丽成色而言,被后世作家木心冠之为“有骨的江南”的绍兴,在风景旖旎方面无疑更胜一筹,坐落在上虞山村的春晖中学更是优中之优,给当时身处经济和情绪低谷的朱自清带来了莫大的安慰,经亨颐曾说,“人生好比一碗清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以便使这碗清水发挥各种作用;功利教育,乃是有了味的水;无论什么味的水,都有了局限……”这无色无味的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不就是这清澈可鉴心的白马湖吗?尽管如今白马湖的面积萎缩了不少,湖的边缘一眼就能望尽,名字中也带有“清”字的朱自清无疑因为清澈的白马湖水而内心清澈,文思泉涌。
正是因为他与白马湖的联系众所周知,许多人会轻率以为朱自清与绍兴的关联只有春晖中学。
殊不知即使他在春晖中学,一有机会他就会展现对绍兴故乡(旧属山阴县)的眷恋之情,在朱自清担任初中国文教学任务,他每年都会与同事匡互生组织学生们渡船去绍兴杭州游学,每次到达绍兴山阴,朱自清就会跟同学们说,这里就是他的家乡,然后它会如数家珍介绍起绍兴的一些景点,曾被朱自清带领过去绍兴参观的学生回忆当年,总能记起朱自清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江苏东海和他曾经短暂停留的北京在他心目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种感情的维系,需要的是近距离接触,朱自清年轻时候就经常到绍兴探亲,也曾经去过鲁迅的绍兴家里。据他弟弟朱国华回忆:“2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自清大哥回扬州度寒假,除夕之夜,家里上上下下忙着准备春联,蒸制年糕,好不热闹,直到敲过二更,我们兄弟才到母亲房中请安。娘有点倦了,见我们进来。愣了一下,才缓缓的说:‘老家有几年没有音信了,新年里你俩能代我去绍兴看看吗?’我抢着回答:‘娘,您怎么不早说,咱们明天一早就上舅舅家去,您放心吧。’‘好吧,还有周先生处,也要一起去贺个年。‘这……,’我支支吾吾地退了出来。周先生处,就是指鲁迅 和夫人朱安那里。……我心中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又不忍违拗母亲之命,于是,我灵机一动,假装头痛,让自清大哥一个人去了绍兴。大哥到绍兴探望舅舅、舅母以后,就去周府拜年。他在门口递上名帖,其家人接过,大声呼喊:‘舅少爷来了,舅少爷来了!’并引他来到书房,见到了鲁迅先生。大哥向他请安并问了夫人好,接着两人就自然的谈了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记得自清说,那次他们谈论了散文和散文诗,周先生博闻强记,引据论证,尤其精辟,且平易近人,不摆大学者的架子……后来,我坦白了‘装病’的事,大哥只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周先生和朱安女士一样,同样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呀。’语气之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深深同情和理解。”  
1948年,朱自清快50岁了,虽然他的身体被疾病折磨得痛楚不堪,他的思想感情却更加年轻了,他把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并把纸条压在桌子上,作为对自己的勉励。也许在这个时候,他一定记得家乡绍兴悠悠鉴湖水和青青府山翠,更加会记得他在春晖白马湖与家人、与同事、与文友和与学生度过的悠闲时光,通过回想,家乡在他脑海变得具象,变得丰满。
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在其名著《苦难的历程》中,曾这样描述几位因追求理想、追求光明而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朱自清为追求心地光明,在磨难中既表现出高尚的气节,有所不为,有所不交,又能待人温厚、诚恳、谦恭与热情,因而被称为一个具有“最完整的人格”的人。1949年8月,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但在我看来,朱自清这种完整人格的形成必定与家乡绍兴的胆剑精神不无关联。仰望细数挂在绍兴文学天空上熠熠生辉的众多文学明星,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还是东晋凭借淝水之战东山再起的谢安谢太傅,抑或是南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陆放翁,再到与朱自清有亲戚关系的“近代民族之魂”鲁迅周树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兼具胆剑精神,换而言之,他们都以自己的铮铮风骨傲立于文坛,铁肩担道义,我手写我心,薪火相传为绍兴这座古城增光添彩。
就连著名作家木心在谈到江南时,兴之所至把绍兴直呼为“有骨的江南”,因为在他看来,江南这个地域名词,根据居住地人们的秉性脾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为“无骨的江南”,另一为“有骨的江南”,他把“无骨的江南”这一称号授予给了江苏苏州,对于这一点,想必大家并不会太感意外,毕竟呢喃的吴语和精巧的园林足以让小家碧玉的姑苏成为文人墨客倾倒销魂、流连忘返的对象,“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样世代流传的经典名句,更是让它平添几分妩媚妖娆。但要把“有骨的江南”与绍兴联系在一起倒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首先大家会潜意识认为山清水秀的城市在江浙一带比比皆是,绍兴何以能够与人间天堂苏州比拼景色,第二个让大家感到不胜诧异的缘由是为什么绍兴既然身处江南锦绣之地柔和之乡,何以还能被冠以“有骨”这样一个硬气的前置定语。            如此看来,绍兴的“有骨”不为其它,正是被勾践、谢安、陆游、鲁迅等一班忧忡为国痛断肠的鉴湖越台名士们撑起,他们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使绍兴这座古城在舒缓恬淡之外还飘漫着醉人的英雄气息和侠士风味。
朱自清以作为绍兴人而自豪,自然而然他骨子里面也流着饱含“胆剑精神”的血液,在这种内在血液的驱动下,他的宁可饿死,不愿领取美国救济粮的举止就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所以,一代文豪朱自清与家乡绍兴的关系不仅是物化层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内核层面,正是因为他与家乡的深厚渊源,再借助他在家乡的几段或长或短的停留,他对家乡的认知更加具化、更加深沉,也正是因为他与家乡的深厚渊源,绍兴人民将会更以他引之为豪。

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
社         长: 谭延明
总         编: 憨   仲
副   总   编: 蔡永祥   毛小东
总 编 助 理: 李   婷
编辑部主任: 白   冰
值 班 编 辑: 魏玉玲   曹  焱
选 稿 编 辑: 王炎欣
责 任 编 辑: 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陈庆连   幽 子
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微信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大雅散文微信平台、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公众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欢迎关注大雅散文,这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担当的平台;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


大雅散文
《东方散文》杂志,国际刊号,季刊,创刊十年,不厚名家,不薄新人。追求诗意、哲思、生命力的新时代散文。 投稿信箱:dfsw123456@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