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笔记】河南 左黎晓‖似是故人来(二)

文化   文化   2024-10-31 18:22   山东  


似是故人来(二)

文/左黎晓

乘坐接机老师的汽车,我行进在吉隆坡的高速公路上。路上车并不多,透过车窗,可见路边繁茂的树木,以及稍远处一片片的椰子树(或者棕树,我分不清楚),密密麻麻,绿得油亮,让人联想到蕉风椰雨的景致。车窗另一边,可见裸露的黄红色的土,被艳阳照着,高高低低,看样子是要开工建设些什么,给人野荒之感。这一切的景致,总让我有种身在广东某地的错觉。只是那偶尔出现在路边树丛中的一座座荷兰式明绿屋顶的建筑,把我拉回到现实。那屋子的形制我一开始并不清楚,后来在网上得知是荷兰式的,不知确否。那屋顶给人一种东方韵味,浅浅的一片,干脆清爽,一些结构还像中国的歇山式。有时这些屋子坐落在椰子林中,有时单独的一座坐落在一处红黄的平冈上,周围下处是片片椰林,看来颇为雅致。
车到了双溪龙镇,此地在吉隆坡主城东侧。先是住宿。多月前我在国内已经联系到本地房东,早就付了押金。接机老师的车辆离开,我守在公寓门口等待前来接应的室友。室友是大学本科生,二十出头,自称祖籍在广东某县某乡。我看他身形敦实、面孔圆壮,眉头透着英气,此外言谈谦虚、待人和顺,心中颇为赞赏。为了回应他的友好,我直言我们都是华人,我是中国华人,他是马来西亚华人。他回:“马来西亚人,马来西亚人……”我听出他的意思,他的祖辈多代以前便已来到此地(后来据老师讲,本地某处似还有明朝遗民),对于中国原乡甚至“中华”的概念,早已模糊,只是从祖辈那里得知祖籍在中国某地。不去强调“中华”,而单强调“马来西亚”,是他们本土化成功的结果。说来也自然,人家本来就是马来西亚国籍,为何不能称呼自己是马来西亚人呢?但对于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事情,我们都是赞同的。
房东姓魏,早前在国内联系时,我称呼他为“魏先生”,他并未拒绝,只是友好地提醒我他的英文名字。马来西亚是英联邦国家,英语和马来语似乎都是官方语言,习惯以英文名称呼,也是自然的。基于此,我也觉出此地华人的无奈。马来西亚由本地多数民族——马来族掌管,推广马来语及英语是官方要求。华人在此地属少数民族,华语(中文)则被压制。后来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为了争取华语教学,多年来本地华人和政府抗争了很久很久,最终才允许开办华文小学、中学、大学。即便如此本地华人子女还不能享受公平升学待遇——比如“固打制”。
网上搜索“固打制”可得:
固打制是马来西亚以种族比例在特定领域中实施配额的制度。1971年,马来西亚巫统主导的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给宪法第153条增加了关于“固打制”的条款。联邦宪法第153条文所涵盖的是赋予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的权力,在最高元首认为合理的情况之下,最高元首有权确保并且执行在特定机构或者特定资源中保留名额给马来人与东马土著的权力。具体来说固打名额涉及四个方面:保留地、公共服务机构的固打名额、准证与商业执照的固打名额、奖学金与教育领域的固打名额。
本地华人,是委屈的。在这里,以及新加坡,中文不叫中文,而是叫“华语”(不过英文还是CHINESE)。“中文”似乎有更强的政治概念,而“华语”则具备更多的文化概念。“华语”,是本地华人的一个折中选择。那天我在厨房做饭,另一位学会计的本科生室友与我闲谈。他身材修长,为人更为诚恳,直言自己曾被北京大学录取。我当即表示肯定。他有些激动地说:“就是因为我是独中生,就是因为我是独中生……”说着他用手指着自己文化衫左上角的某个独中或者华语社团的标志。
网上搜索“独立中学”可得:
独立中学,也称马来西亚独立中学,是在马来西亚《1961年教育法令》的实施下,坚持母语(华语)教学,拒绝改制为国民型中学而被迫自行筹措经费办学的学校。因没有得到政府一分一毫的资助,因此称之为“独立中学”。在办学上,独立中学强调马来西亚华人母语(华语)教学的优势外,也列马来语和英语为必修必考科目,要求学生掌握三种语文基础。在教育观点上,推崇 “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独立中学的学制与美国、苏格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等地相似,为六年中等教育,以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两阶段完成。
如果固打制让人委屈,那么独立中学、华文教育更加让人委屈。课堂上,老师曾说,为了压制华人华语,在坚持华语教学前期,独中生是不允许升入本地大学读书的,就算以良好成绩被国外大学录取,国家也不允许出国。而当时还不允许开办华人大学。如此,当时的华人子女升学无望,前途几被斩断。后来华人抗争成功,可以顺利开办华人小学、中学、大学,国家也承认学历。但在华人大学,依然不允许用华语教学,中文系除外。委曲求全的本地华人,真是委屈。但并非由于固打制、独立中学的原因,本地华人就低人一等,相反他们比本地马来人、印度人更为耀眼。本地华人经商者多,掌握本地经济命脉,曾经的亚洲糖王郭鹤年便是马来西亚华人。走在大街上,但见华人最为闪亮,男子大多儒雅俊秀,女子大多娇美可人,可谓是南洋的一道靓丽风景;商店、餐厅也是华人老板居多,让人尊敬。
那位独中生同学和我坦诚地说着,他还说他的姐姐目下在中国四川音乐学院读书,马上就要到日本深造了。说这些的时候,他多显激动。看到远在南洋的中华儿女读书上进的昂扬之态,我感觉好亲切,也感到骄傲。

主         办:《东方散文》杂志社

顾         问: 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
社         长: 谭延明
总         编: 憨   仲
副   总   编: 蔡永祥   毛小东
总 编 助 理: 李   婷
编辑部主任: 白   冰
值 班 编 辑: 魏玉玲   曹  焱
选 稿 编 辑: 王炎欣
责 任 编 辑: 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陈庆连   幽 子
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微信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大雅散文微信平台、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公众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欢迎关注大雅散文,这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担当的平台;

  欢迎加入东方散文,这是一本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杂志。


大雅散文
《东方散文》杂志,国际刊号,季刊,创刊十年,不厚名家,不薄新人。追求诗意、哲思、生命力的新时代散文。 投稿信箱:dfsw123456@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