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到合适的化学书,我们筛选过一轮一轮又一轮......可以说也是在化学主题的书里狠狠地摸爬滚打过了。
从学龄前到学龄后,从低阶到高阶,我们批量买书、大量阅读、精细选书,力求填补上「化学主题」阅读线索的空缺。
有人可能会说,化学不是初中才学的嘛,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看化学书,是不是太鸡了呀?
此言差矣!
首先,我们看的不是一板一眼的化学教科书,而是趣味先行的主题读物。有意思的科普,孩子才不会抗拒呢。
其次,化学源自生活。这段时间我屡屡惊呼:原来这也是化学!
制作爆米花的玉米不是随便那种都可以,要“脸皮”够厚才行;红茶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茶多酚氧化……
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竟藏着无数的化学原理呢。
从生活中学习,发现科学的趣味,激发探索的欲望。不见得要记住多少,小学启蒙阶段,激发兴趣是第一要义。
做这个主题的初衷,也是希望能选出真正趣味先行的化学主题读物,让孩子不排斥不抗拒地去了解化学。
买过的化学书👆
今天这篇,是低年级+高年级的书单集合。主打一个方便,不管哪个年级,打开这篇,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书籍!
先上目录——
接下来,我会按照1-3、4-6年级的顺序,简单介绍一下每套书的内容。
1-3年级
NO.1
《肥皂侠洗手大作战》
著绘:[日] 上谷夫妇
这次挖化学书,我们挖掘了上谷夫妇不少好书。
这对夫妻档专攻儿童科普领域。他们是日本知名理科插画师和绘本作家,创作了不少给孩子的理科知识书籍。
有给大娃的,也有照顾到学龄前孩子的。
像《肥皂侠洗手大作战》,就以幼儿园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解释洗手的科学,也不说教,还挺好玩。
一座手掌城,一个肥皂侠,一场对战,哪个孩子不爱好玩的洗手大作战?
★敌方:🗑️污渍团
★我方:🧼肥皂侠、泡泡军团
当饭粒、水果汁、笔印等污渍沾满孩子的小手,肥皂侠就会全副武装从神奇泡泡基地紧急出发,来到孩子的“手掌城”,向这些污渍开战!
仔细观察神奇泡泡基地每一处的构造和功能,不得不惊叹一声:专业!
没想到我们平时只是手上戳一戳肥皂泡,居然有这么大学问。
🔫泡泡云水枪,攻击可溶于水的污渍有用。
不过,遇上不溶于水的顽固污渍,那就得另想办法咯。
此刻适合发起🧼迷你肥皂攻击~迷你肥皂就是所谓“表面活性剂”,战斗力更强。
问题又来了,小污渍合体成污渍大王,根本没把迷你肥皂当回事儿。
不得不派出🤖泡泡机器人……
肥皂侠与污渍团几个回合紧张战斗后,手掌城终于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不让孩子感到强迫,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寓教于乐的洗手教学很关键。
孩子们!好好洗手,肥皂侠会帮忙消灭病菌。
等你有趣地打败污渍团,卫生和健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NO.2
《“原子”万物的基石》
著:[美] 大卫·迈尔斯
2024新书,《“原子” 万物的基石》必须在科普书单里占有一席之地。
把抽象问题具象化、简单化,来一场“降维”思考吧。
书的画风,是如此的个性鲜明,独具一格👇
元素是如何产生的?
扯着氦气球的花胡子老爷爷,曾协助发现氦气~
为什么没有叫作“比萨”或“臭袜子”的化学元素呢?
透过原子外部和内部,作者幽默地“点破”物理、化学、生物的关键,孩子探索多元学科的好奇心随之而出。
瞧,那里有一个原子。
不是吧,那里空空如也?
因为原子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啦。
放大,再放大,再再放大……现在看见了吗?
蛋糕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原子!
蒙娜丽莎的微笑(幽默版)呢?
这座塔呢?
同样是由原子构成的。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小不点儿”原子构成的。
要是把一个棒球放大到像地球那么大,它里面的一个原子,也才只有蓝莓那么小。
继续放大原子,原子核内的质子、中子还有核外的电子,才终于被看到。
★原子行星模型
作者为原子创造了许多情景。孩子们尽管类比,微观世界很好理解。
电子的运动行为就像波,不过不是波浪的“波”。
注视一块巧克力曲奇,它竟然包含这么多复杂物质!
人肉眼看不到一个原子,但原子始终存在。
我们身边的万物都由原子构成。
即使那个地方空空如也,你用心感受,原子就在那里。
NO.3
《烧杯君和放学后的实验室》
《放大镜君和家中的科学》
贴近生活的化学科普
著绘:[日] 上谷夫妇
如果大家能把做实验的秘诀告诉我,
也许什么实验我都能参加了!
这个实验只有烧杯君才能做到呢。
NO.4
《铁是魔法师》
专门讲述铁的绘本故事
著:[日] 畠山重笃
在身体内循环
提供生命的营养
见证生命的诞生
创造海底森林
NO.5
《一个原子的旅行》
著绘:[美] 约翰·巴尼特
《一个原子的旅行》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德·霍夫曼为它写推荐序。
等你看到作者约翰·巴尼特如何将天文、化学、地质、生物、医学知识融会贯通,你就知道这本书的厉害之处了。
它改编自意大利知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著名自传体小说《元素周期表》。
随机翻开一页,约翰·巴内特的碳素跨页插画极富美感。
◻️白色底色的,像天地一样辽阔;
◼️黑色底色的,像宇宙一样深邃。
图画的主体延伸出多变的线条和图块,生命如此延展开来。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在约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宣告碳原子的诞生。
三个氦原子核聚变形成一个碳原子。
它没有明确目的地,随星风去向新的地方。
💥大撞击纪元的混乱,对碳原子来说未必不是好事。
因为,在一次次的撞击下,原本停留在原行星盘的碳原子,就这样嵌入地球宜居的地幔中。
碳原子易成键,有助于形成长分子链。于是,它先和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为二氧化碳。
我们熟知的二氧化碳,原来是这么诞生的呀!
大约38亿年前,二氧化碳分子造访了太古宙海底的一座失落之城。一个偶然开始发生。
在各种温度和酸碱度条件之下,二氧化碳和氢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类细胞结构。
碳原子继续它的迁移。
从颗石藻这种单细胞浮游生物到按兵不动的石灰岩悬崖,它和钙、氧结合,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
后来,石灰石被善用工具和火的人敲下,接着被煅烧。
碳原子又自由了,它和两个氧又变成二氧化碳。
它溶解在海洋里,去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连极地冰层它都涉足。
长途跋涉后,它终于有机会喘息,向一片葡萄叶的叶面投降了。
请听,最伟大的光合作用的故事开始啦!
碳原子开始以葡萄糖的形式留存,从葡萄到葡萄酒,从葡萄酒到人的肝脏。
当然,在农民要去追赶一匹惊马时,碳原子还会应召,随着葡萄糖变化成乳酸。
农民呼吸,吸入氧气,慢慢地,组成二氧化碳分子的碳原子,又自由地逃逸出来。
它逃啊逃,定居在雪松上,参与纤维素的形成。
它可以是长链氨基葡萄糖、几丁质的一部分,花蜜聚合分子的一部分。
当蜂蜜出现在午后伯爵红茶中,有一部分包含碳原子的单糖会被我们身体另做他用。
含有碳的糖被合成为乙酰胆碱这种神经递质,它服务于人的意识,引导人的思想。
作者的创作,正需要神经递质牵引。
是啊,恰恰是碳原子指引作者完成整个生命链的故事。它陪我们到最后一个标点。
为什么不选其他原子,独独选中碳原子作为主角?我想你已经知道答案。
因为,参与诸多生命反应的碳原子,最有资格带我们了解宇宙的壮阔历史,见证生命奇迹。它体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在人类生命史的过去、未来和现在,碳原子的地位无可取代。
它是小小的一个原子,更是伟大的生命历史记录者。
NO.6
《化学元素魔法课》
著:孙亚飞
绘:钟钟插画工作室——张九尘
出版方:天地出版社
定价:120元/套 16开-平装
适读年龄:8岁+
NO.7
《门捷列夫很忙:给孩子的化学启蒙》
纪录片同名化学启蒙科普
著:李金炜
4-6年级
NO.1
《烧杯君和它的伙伴们》
化学实验用具大全
著绘:[日] 上谷夫妇
我们都知道,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又离不开瓶瓶罐罐,于是......
★烧杯大集合
⚗️烧瓶大集合
🧪试管大集合
实验器具整整齐齐一家人,齐全得让我这个强迫症患者满足。
上谷夫妇的书,多是漫画形式,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孩子。
它们看着是漫画,实际上却是伪装成漫画的正经科普。
我建议先看《烧杯君和它的伙伴们》。前面的器具集合,正是出自这本书。
先全面了解实验器具,算是做实验之前先打好器具类的知识基础。
具体到某一个实验用具,作者设计的图鉴是这样的↓
以烧杯君为例,它长成这样有它的道理。
除了注明它的优缺点,作者还加上一些主观的指数,反馈在图示中。
接着,通过观察漫画里具体的实验操作,我们就可以摸清它应该如何被使用,它怎么发挥重要作用。
烧杯君在各个实验里承担盛装液体的重任。
它和小伙伴们都被拟人化,一直在漫画框里七嘴八舌哈哈。
倾听它们,一不小心从各种语境里知道好多秘密。
不能直接加热的三角烧瓶君,差点被酒精灯加热到碎成渣!
可以直接加热的平底烧瓶君缺了沸石,最后液体暴沸,平底烧瓶君差点报废!!
谁家好人还带讲恐怖故事的啊啊啊。让我缓一缓😄
看看烧杯君的搭档都有谁?也许你猜得出来它们在一起会做什么。
猜不出来不要紧,作者一一帮我们揭晓。
烧杯君和漏斗妹共同完成各种过滤任务。
它依靠搅拌棒君充分搅拌溶液。
和搅拌子君们(以及磁力搅拌器君)合作,是为了更强劲地把溶液搅拌均匀。
除了保证搅拌子的数量要适当,还要看溶液搅不开是不是因为少了表现活性剂。
整本书的画风如此,风趣十足。
从一个器具出发,建立它与相关器具的联系,一个分工明确、紧密相连的器具角色关系网就出现了。
常见的化学器具就这样被收纳到书里,想不起某种器具叫什么名的时候,直接翻书,马上找到。
看来,把《烧杯君和它的小伙伴们》当成实验器具“字典”也挺好。
脱离教科书,边乐边学毫无压力。实际上,很多器具知识和教科书重叠,甚至多了许多补充。
孩子想全面了解化学器具的话,请务必将这本图鉴式化学科普收入自家书架😄
NO.2
《元素周期表的地球任务》
寻找118个化学元素
著绘:[日] 上谷夫妇
我还真没了解过,突然涨知识了。
NO.3
《了不起的金属》
金属如何塑造人类历史
轻量级金属文明科普
著:[俄] 彼得·沃尔奇特
金属一定是硬的吗?
一定有光泽吗?
金属一定是重的吗?
一定是固体吗?
除了提到金属的基本性质,这本《了不起的金属》还述说了金属鲜为人知的秘密和前沿知识,
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质、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不只金属了不起,解说金属的这本《了不起的金属》同样了不起。
今年4月,它成功入选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2023年度榜单👏
全书分成7章,每一章又分成许多小标题下的环节。
最有特色的一点是,它把金属和人类发展史结合起来讲,有情景、有事件,水到渠成地描画出每种金属的阶段性发展。
人类使用的金属的更替↓
“我退休咯!”
“换我来吧!”
噗,作者和绘者埋梗无数,一个出其不意就把我笑倒。
在说到铁很难锻造,插画配的图是锻造工在询问牛奶补贴,实在反差。
在说到危险的杂质时,提到铁生锈是拜杂质所赐。旁边插画小怪物说着:好吃!谢谢杂质!
冷不丁的幽默背后是实打实的知识。
金属的发现之旅永远充满惊喜。
你可知道,金因为百无一用,所以才成了货币。这个角色给其它金属来当都很浪费,因为它们另有他用。
金算不上人类文明的基石,基石的功劳要归给铜。
直到铜被真正应用,人类文明才大大发展。
● 青铜和铜有区别吗?
把青铜和溶液类比,你立刻get到。
为了制取和利用金属,要克服的难关不少……
● 谈到提纯金属时,还要先明白电阻是怎么一回事。
来一套生动的说明——
在纯净的金属里,所有原子都是一样大的,电子可以在原子的空隙里自由移动。要是路上出现了较大或较小的原子,电子就会撞到这些原子并放慢速度——这就是所谓的电阻。
感叹金属的多种制取方法时,作者不忘提醒我们要谦卑:
现代人只是完善了已有的技术,而古人可是从零开始发明新技术的呀!
PS:像一些技术层面的描述,虽然有图帮助理解,但要深入理解的话,还要另外找视频辅助,会更直观。
金属那么强大,不但推进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还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再问一个问题,金属也会生病吗?
有一种金属病叫“锡瘟”,正是发生在锡身上的一种病。
医学表示对此无能为力啊。冶金学家倒是找到了秘诀...
每个切入点都引人好奇,无懈可击,太有趣!
另外还有诸多金属相关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和尝试动手。
用概率论的方法
模拟放射性原子的衰变
漫长的金属历史,和人类历史共同进展。
作者最后立足生命,和我们大谈人体、其他生命体中的金属。
金属和人类文明有什么关系,金属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读完这本书你能悟到。
人根本离不开金属。
离开了金属,谁把我当(现代)人呢?😁
NO.4
《我是一个原子》
写给孩子们的宇宙故事
第一人称的原子自述
著:[意] 卢卡·肖尔蒂诺
我叫皮奥·辛普利乔。直白点说,我是一个氢原子,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原子。你们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个很小很小的小球,叫作“质子”;还有另一个更小的小球围着质子转圈圈,它叫作“电子”,其质量大约是质子的一千八百三十六分之一。
《我是一个原子》是一个氢原子的自传。
哈,一百三十七亿多年来第一个写自传的原子,设定也太神奇了吧~
它还把自己的内部构成给我们交了个底,这自我介绍诚意满满啊。
看看目录,这个说话的原子记录下它的重要事件,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写日记。
它给我们讲它亲历的宇宙变化、遇见的生命奇迹。
我是一个原子,这是事实。所以,我讲述的这些事实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事物的内部。
作者的构思妙不可言,他为氢原子量身定制的语言风格既幽默,又非常口语化↓
原子之间的友谊叫“化学键”。
碳原子自来熟,因为它们很容易和别人形成化学键。
仔细观察插画的创意,绘者的水彩画实力也不容小觑。
看这一页,叶片上无数个透明的水滴里边,实际上包含许许多多水分子的丰富细节。
一个原子的故事很渺小很寻常,可是,正是许多原子汇聚一堂,最终打造出我们的大千世界。
“每个原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合在一起,就是这个宇宙的故事。”
这个叫皮奥·辛普利乔的氢原子——
它见证宇宙诞生,地球演化。
真正的生命诞生,看起来到底有多迷人呢?皮奥眼里装下了一切。
它找到自己的位置,遇到许多不可多得的缘分。
● 和另一个氢原子合伙成氢分子,再进入“婚姻倦怠”。
● 与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经历无数惊险。
它不竭奔跑,永远不会画上故事的句号。
因为原子的故事、宇宙的故事仍在发生。
孩子身处宇宙之中,对宇宙、生命充满好奇,不如读读这本《我是一个原子》,了解下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多么有趣,我们的生命起源多么神奇。
组成我们人体的一个个原子,说不定从宇宙刚诞生时就开始存在。
意识到身上的原子和宇宙的关系如此亲密,宇宙这个概念对孩子们来说,就不那么遥远了。
好希望这么会写的作者,多写点有趣的科普啊。让所有原子轮流发表自传都行!能者多写🙏
NO.5
《烧杯君的快乐化学实验》
和20多种实验,150多种器具
一起的快乐之旅
著绘:[日] 上谷夫妇
制备实验
测定实验
观察实验
NO.6
《化学变!变!变!》
奇妙的“变身”
有趣的化学原理
著:[日] 原田佐和子,小川真理子,
变形
变色
▎文中这段描述本质是在讲“渗透压”,不过由于本书的受众都是小孩子,考虑到小读者的认知量有限,所以作者使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没有简单的使用“渗透压”这类专业术语。这里会考虑加个脚注作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