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们看钱穆、陈寅恪、吕思勉、杨照等史学大师的书,打基础、找方向,摸索基本理论;
另一方面,我们看市面上销量或口碑比较好的成人和儿童历史读物,分析特点、对比优劣,尝试组合出可以直接套用的、实操的阅读路径。
研究完中国历史的书籍后,我们又开启了世界历史这个选题。
其实世界史和中国史在某些方面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什么,用怎样的路径去打开世界史的大门,怎么看待历史争议等。
选书时,我们发现市面上针对孩子的中国史书籍很多很多,挑到眼花。但是世界史书籍则很少,相较而言,有点无从选择的感觉。
在这个不大的池子里,我和编辑小伙伴陆陆续续入了一些书。
有从人类起源开始讲的通史,也有以单个国家或地区来研究的国别史,还有可以用作补充阅读的:
第一批:
中国史
●
▌脉络清晰,体系完整
整套书一共14本,99个历史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到近现代新中国成立,整个历史脉络非常完整清晰。
14册99个小单元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故意拉长篇幅,而是考虑到孩子专注力有限,通过这样的划分,平均阅读、理解一个单元大概5-8分钟左右。
比如讲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不易、勤劳艰辛的人物形象,在孩子心中一下就清晰了,语言描述得超有画面感。
讲到生命的出场顺序,也全是用形容词、比喻和语气词来排列,这样的文字一出现,孩子的脑海里很自然就浮现历史演变的情景。
▌精美插图 丰富详实
大量实景+插画,全方位还原历史真相的风格。让孩子在历史启蒙之初,接触到的就是咱们最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
这样的城墙楼阁,书法绘画,人物画像,遗迹珍宝,才是真正的历史面貌。
另一套《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如果孩子有精力、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起来。
● ●
《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
同样属于步印童书的历史类书籍,但这书主要以连环画为主,插画风格和讲述方式,和上套完全不同。难度也更高点,更适合小学生中高年级自主阅读。
它主要用画面推动故事,没有实物照片,更多地靠想像去理解。
●
太喜欢历史了!
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
这套书,乍一看,显得“平平无奇”,但读进去,还是会发现它有可贵之处。
它没有把重点都聚焦到帝王将相身上,而是放眼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衣食住行。
● ●
▌为什么要读这套书呢?
我们知道,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学中地位崇高,堪称神作。
可以说,《史记》是市面上大部分历史类图书的“根源”,孩子们读的书,基本上属于重组后的三手书、四手书。
当他对历史产生了兴趣,那么,读《史记》以寻根,是必然的事情。
直接读《史记》原著难度比较大,《少年读史记》根据10-15岁孩子的阅读特点,用孩子熟悉的语言、现代人的视角,把《史记》通俗化了。
《帝王之路》
《霸主的崛起》
《辩士纵横天下》
《绝世英才的风范》
《汉帝国风云录》
它的内容虽做了加工,却严格按照《史记》原著来编写。
比如《帝王之路》的第一篇文章《谁是接班人?》,讲尧舜禅让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尧和几个大臣的对话。
谁先说、谁后说、说了什么,都是原著里的内容:
尧曰:「谁可顺此事?」
放齐曰:「嗣子丹硃开明。」
尧曰:「吁!顽凶,不用。」
尧又曰:「谁可者?」
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当然,《史记》的内容很多,《少年读<史记>》只能选择其中一些人物来讲,可以说,它写的是“人物”的细节。
● ● ●
这套书内容挺特别,我有点纠结是放在“兴趣启蒙”还是“爱好培养”分类里好呢?
从文字内容的难度上来说,它不难,也可以做启蒙用;但是从看懂地图、理解地理和历史的关系来看,它不简单。
最后我还是决定把它放到历史细节的了解中来,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地图的意义。
这套书最大的特色是:融合历史+地理两大内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填补了同类图书的空白。
不但覆盖历史、地理两大学科,还有大量人文知识,光是地图、文物图、手绘图就有830幅。
不仅有21幅经典历代疆域图:
还有41幅专题地图:
让孩子对历史的了解,有了实实在在的地形参考。
● ● ● ●
说到中国历史的细节,怎么可能少得了琴棋书画陶呢?
类似的著作很多,艺术星河,何其灿烂。
不过,如果让我挑一本普通人甚至孩子能兴致勃勃读下去的,可能还得是意公子的《大话中国艺术史》。
光是看这些标题,我就有兴趣想去看了
从最原始的陶盆,到最精妙的山水、人物画,45位艺术名家、150件艺术珍品、10000年中国艺术史,尽在其中。
“意公子”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品牌甚至文化现象,去年我们也推荐过她的音频《极简西方艺术史》。在她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敏锐、对学识的精进、对思想的琢磨。
难得的是,这一切还能披上“趣味”的外衣,让普通人甚至孩子欣喜接纳。
以上四本书,是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时代细节,可以互相印证和补充。
●
杨照是知名的历史学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欧洲现在思想史、原始佛教和社会人类学。
他的历史创作,延续自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可谓根正、苗红。
这些是他的学识背景,你可能会说,厉害的历史学者多了去了,为什么独推杨照的书?我觉得主要是这三个原因——
首先,与其说杨照是研究历史本身,不如说他研究“历史的研究成果”。
他不像大部分的历史学家,专精于某一个领域如文物、建筑、考古等,而是站在他们的身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拿来研究、整理、归纳。
他是一个“集大成者”,去伪存真、融会贯通,真正跨学科、跨领域,把政治、经济、人文、艺术、宗教等视作一体。
如他讲春秋战国,从铸铁技术的提高开始讲起。这既推动了农业生产,也改变了战争的观念和形态,并由此有了商业和城市的大幅度发展,诞生了纵横家和法家,周朝由春秋时代转向战国时代。
时代里的各种因素交织成时代本身,各时代间又互相影响,不存在完全的割裂和偶然。
然后,他给我们展示足够丰富的背景知识,去理解古代的社会。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比如,我看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总觉得不知所云,提不起劲。
为什么?
不是不认得字,而是缺少足够的背景知识,无法理解作者述说的事件——史学大师脑子里库存丰富,我们认知以外的东西,他可能视若平常,根本不会写出来啊。
就像那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词:封建制度,我原有的概念中,这个制度就是刘邦打了天下后,给自家人封王、给功臣封侯,各给一块地管理。
读了杨照介绍的周朝统治制度后,才明白,原来“封建制度”要分为“封”和“建”,周天子封给亲人、臣子的地盘,并不一定完全臣服,还需领地主人想办法征服、管理、发展。
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诸侯的权力那么大,为什么会有春秋战国的形成——因为这些“封地”,本就是诸侯的祖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征服的,周天子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管理权。
最初的封建,和汉朝以后的“封建”有很大不同。
其次,在如此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之上,杨照自成“一家之言”,有了整体的、连贯的思考和判断,许多看起来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其实都有其必然。
不单改朝换代的大事、社会发展的脉络有迹可循,甚至连文学风格的变化,都和大的历史环境大有关联。
比如,《墨子》的行文风格,为什么比同时期其它文字著作都要简朴?
这是因为它的受众读者,不再是接受了系统的王官学教育的贵族子弟,而是当时想要往上流动的新兴阶层,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墨子》行文不需高深端丽。
在前面三者的基础上,杨照最终写成的,是一部具有文字魅力、照顾读者阅读能力的历史普及著作。
他抽丝剥茧般帮我们理顺了历史这团乱麻,用最大的耐心、细心织成锦绣,举重若轻地一抖,历史就像画卷一样展开了。
在读了这套书后,再去看大师们的著作,我奇迹般地发现,自己居然能读懂大部分文字了。
于是有了精进的能力,历史的大门,真正向我敞开了。
世界史
●
著:押沙龙
装帧:32开-平装
出版方:果麦
定价:188元(全5册)
适读年龄:9-99岁(仅供参考)
不是因为我们笨,而是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根本不在一个语言系统!这就像小猫学小狗叫,当然会很费力。
👇戳戳以下小程序进入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