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面向未来的艺术学校
AN ART SCHOOL FOR THE FUTURE
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周轶君曾提到过自己的母亲,她说:
而普遍中国式母亲,不仅学不会放手,甚至希望控制自己的孩子,孩子不能谈喜不喜欢,只能按照父母的想法和规划前行,总是在以爱之名去束缚。但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能够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吗?
跳蚤定律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意义深远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没有盖子的杯子里,跳蚤轻而易举就跳出了杯子,有的甚至能跳到一米多高。
紧接着,科学家给杯子盖上玻璃盖,跳蚤前几次跳跃都会撞到盖子;屡次受挫之后,跳蚤就会调整弹跳高度,只在杯内弹跳,不再去碰撞盖子。
当科学家把盖子拿走时,跳蚤也只会在杯内弹跳,不敢再跳高一点,就这样画地为牢被困到死。
图片为 AI 生成
跳蚤因为害怕碰壁,已经不愿再改变,也不敢再高高跃起,从“跳高冠军”变成了“爬蚤”。
这就是著名的“跳蚤定律”。
限制心性和行为的发展
那个带盖子的杯子,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各种以爱为名义的行为限制,各种书本和人生问题的标准答案……
一个孩童从牙牙学语开始,家长害怕孩子磕碰、害怕孩子受伤,就以爱的名义,限制这个东西不能动、那个东西不能碰,最终导致孩子连吃饭、穿衣服的一些生存本能和日常基础行为都无法正确感知。幼儿园时期觉得孩子太小,上小学了觉得孩子要读书太忙,总之大人有各种理由阻止孩子自己动手去操作工具,实际上也就阻止了孩子去接触和探究真实的世界。
让我有所感触的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开设的缝纫课后班,为了安全起见,老师不给孩子针去缝制物品。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如何来理解“缝纫”这个词的意义的,至少在我的认知里,缝纫如果不跟针线挂钩,那怎么也是有所缺失和遗憾的。
小孩子拿剪刀动针线,可能会偶尔有针丢了剪刀扎手了这些事情发生,但这就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做什么都需要从笨拙到熟练。大人要做的是确保孩子的相对安全,不要有重大伤害,但如果一定要保证绝对安全,孩子势必丧失了学习这些东西的机会和能力,在最该心灵手巧的年龄,限制了心性和行为的发展。
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
公立学校的课堂里,不太可能给孩子这样的实践机会,毕竟一个老师带领一群孩子,为了保障安全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很多行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而丽娟实验艺术创造力中心的课堂,给了更多孩子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里没有“不”字。孩子有琳琅满目的工具可以使用,有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可以参与,而且他们的想法可以被采纳并且付诸实施!在孩子恰好的年龄,丽娟教育帮助孩子们打碎那只桎梏他们行为和思维的杯子,保留孩子起跳的能力,让他们有机会跳出自己生命本身的高度。
孩子们在丽娟的课堂上
我们都知道,在教育里存在着很多标准答案,比如 1+1=2 。
可 1+1 永远等于 2 吗?
站在数学加法角度看是的。但一个 1 再加上一个 1 ,也可以是 11 呀;站在写字的角度看呢?把等式翻转 90 度,去掉中间的空白,就是个“王”字;站在生活的角度看呢?1 个妈妈加 1 个爸爸可能是 1 个幸福之家……
试着从多维度看世界,你将会获得不同的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去法国,酒店房间里的一幅画是从树的底部画上去的,那个视角很独特,就好像画家是站在树底下,抬头看着一棵参天大树并把它活灵活现地画出来一样。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以前看到太多的图画是画家从平视的角度去画出来的,以至于作为观者我都习以为常以平视的角度去欣赏了,这时才发现原来一棵树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画出来,而且非常美。
这种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公立学校很难拿出专门的时间去教学,好在丽娟的课堂上会训练。比如,两个凳子,你能想出多少堆叠方法?只要给出课题,孩子的思维能力会超出你的想象。丽娟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用标准答案来约束孩子,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课题,也永远会有不同的创意和想法,孩子们也能互相协同借鉴,成就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孩子们的思维不被约束和限制,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他自己。
生命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你有我无。每个生命个体都值得被善待、被称颂、被理解、被接纳。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不是命运坎坷,而是自我设限。人活着最大的障碍,是画地为牢,慢慢废掉了自己。愿每个孩子,都能不被限制,也不自我设限,能够充分发挥所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推荐阅读
01 |
02 |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