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材料超快合成领域高被引研究精选

学术   2024-11-13 17:46   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年来,功能化纳米材料在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高温热冲击(high temperature shock,HTS)技术是由陈亚楠教授、胡良兵教授于 2016 年提出的一种超快速合成纳米材料的新方法。与传统合成方法相比,HTS技术以其快速高效、广泛的适用性、工业化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脱颖而出。


自该技术问世以来,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合成了多种高性能微纳米材料,涵盖了金属和半导体纳米颗粒、合金、高熵合金、金属化合物、高熵化合物、石墨烯、陶瓷以及亚稳态材料等。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累计近百篇论文,引领了全球超快速合成新材料领域的研究趋势。




精选案例



1
非平衡热冲击驱动制备的亚稳态多元合金纳米材料助力钾离子储存

研究背景

钾离子电池(KIBs)因其低成本的钾资源,正逐渐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新型储能系统。开发出合适的电极材料是实现高性能KIBs的关键。合金型负极材料因其良好的储钾能力而受到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钾离子的大尺寸导致合金型负极材料在重复的钾化/脱钾化过程中易出现反应动力学缓慢和严重的体积膨胀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电化学性能。因此,开发具有高性能的合金型负极材料是发现钾离子电池的重中之重。


论文概述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快速的非平衡热冲击(NTS)策略来制备亚稳态多元合金纳米材料。作为概念的验证,通过NTS成功地制备出缺陷丰富的亚稳态中熵合金纳米复合材料BiSnSb(M-BiSnSb)。为了对比,通过管式炉退火(TFA)处理将M-BiSnSb中的缺陷结构去除,得到稳态的中熵合金纳米复合材料(S-BiSnSb)。M-BiSnSb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现出比S-BiSnSb负极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原位高温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SXRD)探究了M-BiSnSb在NTS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并通过原位实验室X射线衍射(XRD)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系统地揭示了M-BiSnSb的合金化反应机制和亚稳态合金的结构优势。

通过NTS策略制备出亚稳态多元合金纳米材料,快速升起的高温将金属锚定剂碳化为大比表面积的N掺杂介孔碳纳米片,大量的碳缺陷为多元合金纳米颗粒的形成和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NTS的超快冷却速率和超短加热时间不仅可以促进不同金属元素的均匀混合,而且有效地抑制纳米颗粒的烧结/粗化和相分离。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2
亚稳态微纳米材料的超快制备及其新能源应用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开发高性能、稳定的储能和转换材料成为关键挑战。传统的微/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如快速淬火、机械合金化等,往往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难以控制材料结构等局限性。此外,这些方法难以制备具有丰富缺陷的亚稳态纳米材料,而这类材料在催化、储能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亚稳态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提升催化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的理想选择。然而,传统的制备方法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制备亚稳态纳米材料的需求。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论文概述

本文综述了利用高温冲击(HTS)技术在能源领域制备具有丰富缺陷的亚稳态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HTS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先进合成策略,能够在超快速、可扩展、可控和环保的条件下,合理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纳米催化剂。文中介绍了通过HTS合成的各种亚稳态微纳米材料,包括单一金属和双金属纳米结构、高熵合金、金属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和碳纳米材料。同时,HTS为纳米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即动力学调控。此外,文中还总结了HTS在二维材料结构工程中的应用,这对于直接观察亚稳态材料至关重要。最后,讨论了高通量和液相HTS策略在非平衡微纳米制造领域的未来应用潜力,预计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将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
超快速纳米化制造高质量双金属阳极库,实现稳定的钾离子存储

研究背景

钾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钾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等优点,被认为是新型电化学储能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候选者之一。合金型负极材料(铋、锡、锑等)凭借高的理论比容量和合适的工作电压平台等特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这类材料在脱嵌钾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会导致容量快速衰减,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制备高质量的双金属合金型负极纳米材料是实现高性能钾离子电池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管式炉退火(TFA)处理过程中,由于固有的缓慢加热/冷却速率(<10 K s-1)和长达数小时的处理时间,合金材料容易出现颗粒粗化/生长/团聚、不均匀尺寸分布和金属组分的挥发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更简单、可控的策略制备出高尺寸均匀性和高负载的超细双金属合金纳米材料。

论文概述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简单、可扩展和超快的高温辐射(HTR)方法,用于制备具有窄尺寸分布(~10-20nm)、均匀分散和高负载的超细双金属合金库。含有杂原子(即O和N)的金属锚、超快的加热/冷却速率(103 K s-1)和超短的加热持续时间(几秒)协同有助于成功合成小型合金阳极。作为概念验证,所制备的BiSb HTR阳极显示出超高稳定性,800次循环后可忽略不计的降解。原位X射线衍射揭示了BiSb HTR的K+存储机制。这项研究可以揭示高质量双金属合金的新的、快速的和可扩展的纳米制造,以扩展能量存储、能量转换和电催化的应用。

在约15秒内的HTR过程中,快速的升温/降温速率(~103 K s-1),可立即产生足够高的温度(>1300 K)。碳源转化为大比表面积的N/O共掺杂介孔碳片确保了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形成和稳定。同时,极短的反应时间避免了金属组分的团聚/蒸发,实现了超细合金纳米颗粒的均匀分散。与传统的管式炉退火处理相比,HTR策略在合成工艺/条件和制备的纳米颗粒尺寸/形貌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超快速非平衡合成

研究背景

锂离子电池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以及大型储能系统。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面向更高能量密度以及更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的需求迫在眉睫。在实际的锂离子电池应用中,正极材料在整个电池的成本以及能量密度占据核心地位。目前,不同种类的正极材料已经被发展,包括:LiCoO2、LiMn2O4、LiFePO4、三元层状材料LiNixCoyMnzO2和富锂层状材料xLiMO2·(1-x)Li2MnO3 (M=Ni, Co, Mn)。通常这些正极材料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包括固相、溶胶-凝胶、共沉淀、燃烧和喷雾干燥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需要相应的热处理去得到良好的晶型结构。然而传统的合成方法总是经历一个缓慢的升温过程,涉及复杂的多步骤反应过程和迟缓的反应动力学,导致能耗高,时间长。

论文概述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通过非平衡反应合成正极材料的超快高温冲击(HTS)策略,可同时实现高加热速率(~104°C/min)、高煅烧温度、高冷却速率(~103-104°C/min)及快速反应动力学。其中,典型正极材料LiMn2O4的合成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典型的燃烧法制备前体,并应用预煅烧工艺在~660 °C下持续~9秒去除前体中的有机成分。然后,将所得产物在~970 °C下煅烧~8秒以生产LiMn2O4。与传统合成方法相比,高温超导的非平衡特性可在几秒钟内一步反应合成正极材料,降低了能耗且节省时间。此外,非平衡过程往往会引入氧空位并形成小晶粒,这有利于提高电化学性能。最后,作者利用该方法合成了典型的正极材料,包括LiMn2O4、LiCoO2、LiFePO4和富锂层状氧化物/NiO异质结构材料,并展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5
多重孪晶界面调控亚稳态钯用于乙醇氧化反应

研究背景

构建用于乙醇氧化反应(EOR)的高效阳极电催化剂是推动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s)广泛应用的关键。贵金属(如Pt和Pd)的碳负载纳米颗粒(NPs)是用于醇类氧化反应(AOR)的最广泛使用的商业催化剂。然而,贵金属催化剂不仅成本高,而且其催化性能和对有毒碳中间体(如CO)的耐受性在长期高效运行中并不理想。因此,合理构建和调控单一贵金属材料的表面微结构,对优化中间体的结合能力,进一步改善其催化特性,加速DEFCs的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概述

本研究通过固态热冲击(TS)策略,成功合成了富含孪晶界(TBs)和原子台阶(ASs)的亚稳态钯纳米颗粒(NPs),并将其锚定在碳基底上(TS-Pd/C)。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这些纳米颗粒在电催化领域展现出卓越的物理化学特性。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TS合成后的瞬态超冷过程能够有效促进TBs的形成,这对于优化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碱性溶液中,这些富含TBs和ASs的亚稳态Pd NPs表现出优异的乙醇氧化反应(EOR)催化性能,包括高反应活性、稳定性和对一氧化碳(CO)的耐受性,显著优于商业Pd/C催化剂。第一性原理计算进一步揭示了TBs主导的缺陷结构能够实现CO和OH的最佳吸附位点的空间分离。这种空间分离使得CO能够集中于最佳表面位点,从而最小化中毒活性位点的数量。同时,OH的强吸附作用能够加速EOR过程,进一步提升电催化反应性。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设计和开发新型高效电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6
极端环境热冲击诱导富位错铂纳米颗粒促进析氢反应

研究背景

电解水是一种有前景的制氢技术,具有反应物易获取,规模化生产可行及产品纯度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 Sabatier 原理,具有 d9 电子结构的铂(Pt)基金属有着适中的HER(析氢反应)中间反应吸收能并满足酸性介质中的 HER 性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于电催化水解的催化剂。目前,铂(Pt)基催化剂是最高效的酸性析氢反应电催化剂; 它在碱性介质中的 HER 催化动力学较慢, 这是由于分解水形成氢中间体(Had) 和解吸 Had的步骤缓慢。因此,探索Pt在Had的生成和解吸过程中的最大电位以促进碱性介质中的HER电催化,开发高性能的碱性析氢反应电催化剂是当下电催化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对于电催化剂的设计至关重要。诱导位错是在纳米材料中产生应变效应以优化晶体和电子结构并改善催化性能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商业主流中产生和保留错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论文概述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非平衡高温(>1400 K)热冲击方法,成功在Pt纳米晶体(Dr-Pt)中引入了丰富的位错。这种方法在液氮创造的极端环境(约77 K)中进行,利用热和结构应力在结晶过程中瞬间(毫秒级)诱导位错,并通过超快冷却速率将其动力学冻结。这种位错诱导的高能表面结构能够在催化过程中防止表面重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颖的极端环境高温热冲击方法不仅能够在Pt纳米颗粒中成功引入丰富的位错,而且显著提升了其在氢气生成反应(HER)中的表现。通过这种创新的方法,Dr-Pt展现出了优化的电子结构和增强的催化活性,这对于提高电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的HER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发现不仅为Pt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其他金属催化剂的晶体结构优化提供了潜在的策略。通过调控纳米材料中的位错,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更高效的电催化剂,推动氢能源技术的发展。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7
热冲击驱动位错应变的IrNi合金纳米粒子用于高效HER

研究背景

氢作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清洁能源,为可再生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带来了机遇,增加了能源的多样化。然而,由于氢气释放反应(HER)固有的动力学迟缓,氢气生产的改善仅限于过电位和稳定性。应变工程可以优化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活性,被认为是动力学上增强电化学反应的有效策略。生产应变原子结构的有效方法是制造具有富缺陷原子结构(包括表面)的催化剂缺陷(例如表面空位,掺杂)和块状缺陷(例如位错和晶界)。

论文概述

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电催化剂,即通过非稳态热冲击技术在极端环境下制备的位错应变铱镍(IrNi)纳米粒子,负载于碳纳米管海绵(DSIrNi@CNTS),用于电化学制氢中的析氢反应(HER)。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超快淬火和原子半径差异,众多位错在自组装的IrNi纳米粒子中被动力学捕获,这些位错在纳米粒子内部引入了应变效应。这种由体缺陷(位错)引起的应变诱导的高能表面结构,在催化过程中更不易发生表面重构。DSIrNi@CNTS催化剂展现出卓越的HER活性,在碱性电解液中仅需17 mV的过电位就能达到10 mA cm−2的电流密度,并具有出色的稳定性,性能超越了现有的Pt/C催化剂。此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位错引入的应变效应可以优化IrNi纳米结构的电子结构,调节HER的自由能至最佳区域。这一发现不仅为开发新型高效电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理解材料缺陷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见解。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8
通过纳米孔开启和闭合实现石墨烯纳米片的纳米制造

研究背景

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的二维材料,在能源、环境、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溶液法制备的石墨烯薄膜往往存在缺陷,导致其导电性和导热性下降。而传统的热还原方法需要高温和复杂的设备,且耗时较长。此外,石墨烯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引入气体或溶剂,难以完全去除,进一步限制了其性能和应用。因此,开发一种高效、可扩展且能够制备高密度、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石墨烯材料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概述

该论文研究了一种纳米制造技术,通过在原始石墨烯中创建并修复纳米孔洞,实现了高度密集且高质量石墨烯薄膜和部件的简便、规模化制备。这种方法解决了高质石墨烯的固有不可渗透性难题,使其能够制备出具有高电导率的致密薄膜和厚部件。通过在石墨烯中创建约15纳米直径的孔洞,加速气体或液体的移除,进而制备出致密的带孔石墨烯纳米结构。随后,采用高温处理修复这些纳米孔洞,恢复石墨烯的高质量共轭网络。通过这一过程,制备出了具有2209 S/cm的超高电导率和863 W/mK的优异热导率的致密石墨烯材料。这一独特的加工方法为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结构提供了简便和规模化的途径,有助于其轻松集成到下一代电子电路和高功率电池系统中,实现高效轻量化的热管理。


9
毫秒级合成CoS纳米颗粒,实现高效整体水分解反应

研究背景

电解水是一种可持续的氢气生产方式,但其效率受限于氧析出反应(OER)和氢析出反应(HER)所需的电催化剂性能。目前,贵金属催化剂如铂、铑等在HER和OER中表现优异,但其高成本限制了大规模应用。因此,研发高效且成本低廉的双功能电催化剂成为电解水领域的研究热点。

论文概述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用于整体水分解的高性能低成本电催化剂,这对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转换过程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团队报告了一种超快(约7毫秒)高温合成技术,用于制备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颗粒。以钴硫化物(CoS)为例,本研究展示了一种新型的核壳结构电催化剂,即钴硫化物@少层石墨烯,其核壳结构中的CoS纳米颗粒直径约20纳米,石墨烯层厚度约2纳米,这些纳米颗粒嵌入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片中。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在整体水分解中展现出卓越的双功能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性能可与商业化的40 wt.%铂/碳(Pt/C)电催化剂相媲美。在连续运行60小时后,该电催化剂在低电位约1.77 V下仍能保持10 mA·cm-2的水分解电流密度,且活性没有衰减,这在非贵金属材料基电催化剂中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不仅为合成高效率的双功能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技术,也为大规模能源转换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10
具有创纪录高导电率和迁移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

研究背景

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优异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的新型二维材料,近年来在电子、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氧化石墨烯 (GO) 作为石墨烯的合成前驱体,具有成本低、产量高、易于制备等优点,成为石墨烯研究的热点。然而,GO的还原过程对其导电性和迁移率等性能至关重要。传统的还原方法存在效率低、产率低、难以控制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器件物理的不断发展,新型GO还原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基于焦耳加热的还原方法因其高效、可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论文概述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具有创纪录电导率和迁移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薄膜。通过在3000 K的高温下利用焦耳加热进行热还原,制得的RGO薄膜电导率达到了6300 Scm^-1,迁移率达到了320 cm^2 V^-1 s^-1。研究采用了两步还原和曲面RGO薄膜的方法克服了焦耳加热热还原过程中的挑战。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含氧官能团逐渐被移除,导致载流子浓度降低,而迁移率和电导率则逐渐提高。此外,该RGO薄膜的石墨sp^2域尺寸达到8.7 nm,超过了之前的报道值。这种RGO薄膜的独特特性,包括缺陷/杂质较少和密集结构中的大石墨sp^2域,使其具有卓越的电导率和迁移率。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11
3000 K高温下柔性还原石墨烯氧化膜的热电性能

研究背景

集中太阳能和高温废热的发电目前主要限于光伏板和机械热力发动机,其温度限制在1500K以下。高操作温度有利于获得高卡诺效率,能够有效地将热量转换成电力。卡诺效率和功率输出都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然而在更高的温度下,机械热力发动机变得更加复杂。此外,开发柔性的热电(TE)器件,可以轻松集成到大规模制造中。对于涉及聚合物的柔性TE应用,最高工作温度受到更大的限制(≤500K)。因此,开发能够在高温下工作同时保持其柔性和TE性能的新材料具有极大的挑战。

论文概述

本研究展示了一种基于高温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热电转换材料。研究人员在3300 K进行还原处理后,3000K时的纳米片膜的电导率增加到4000 Scm-1且功率因数S2σ高达54.5μWcm-1 K-2。报告测量表征该膜的热电性能高达3000 K。还原石墨烯氧化膜还表现出高的宽带辐射吸收,可以充当辐射接收器和热电发生器。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12
基于高温脉冲实现块体化合物向纳米级催化剂原位制备

研究背景

氢能因其高能量密度和极低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电解水制氢技术是实现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电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电解效率和水裂解反应的能耗。然而,目前常用的贵金属催化剂(如铂、钯、铑等)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为水裂解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过渡金属硫化物、氧化物等非贵金属催化剂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的制备方法通常涉及高温高压,工艺复杂,难以精确控制反应条件,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开发一种简单、高效、通用的纳米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概述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利用高温脉冲技术原位合成纳米尺度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快速加热和冷却,实现了大块材料的快速熔化、锚定和重新结晶,从而制备出高纯度的纳米粒子。研究者在工作中成功制备了直径为10-20纳米的钴硼化物(Co2B)纳米粒子,均匀地固定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片上,并展示了优异的电催化性能,适用于氢气析出反应(HER)和氧气析出反应(OER)。此外,研究者还合成了二硫化钼(MoS2)和氧化钴(Co3O4)纳米粒子,证明了高温脉冲技术是一种普适的方法,可用于制备超细金属化合物纳米粒子。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13
基于高温辐射的热冲击快速原位合成高容量电池负极

研究背景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如石墨,已经无法满足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要求。因此,科研人员开始探索新型高容量电极材料,例如硅、锡、铝等金属,以及硫、氧等非金属。然而,这些高容量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电极材料粉化和电极失效。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电极材料的设计,通过构建纳米结构来缓解体积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纳米材料的制备成本高、工艺复杂,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因此,开发一种快速、低成本、可规模化的纳米电极材料制备方法至关重要。

论文概述

该研究采用高温辐射热冲击技术,实现了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基体中快速原位合成硅纳米颗粒,制备出高性能的电池负极材料。通过辐射加热,将几微米的硅颗粒在不到一分钟内转化为10-15纳米的纳米颗粒,并嵌入到RGO基体中。这种含超细硅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LIB)的负极,展现出优异的性能。该原位合成纳米颗粒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高容量电池负极材料,如锡和铝。由于高温辐射加热过程简便、可扩展,该方法有望应用于卷对卷纳米制造领域。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14
柔性、耐高温、平面照明用大规模可打印纳米碳纸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照明技术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寻找高效、环保、可拓展的新照明方式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荧光灯和白炽灯存在着环境污染和效率低等问题,而LED虽然高效,但难以实现柔性化。近年来,碳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如高熔点、高导电性和高发射率,成为新型照明材料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碳材料照明器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效率、工作温度和柔韧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论文概述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由单层石墨烯氧化物(GO)纳米片和10%单壁碳纳米管(CNTs)组成的纳米碳纸。通过独特的两步还原工艺,这种纳米碳纸转化为高导电性的石墨质材料,展现出卓越的照明性能。该材料在真空中的温度可稳定维持在约3000K,远超其他碳基材料,且其超薄、柔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和快速高温响应加热器应用的理想材料。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15
快速自组装与稳定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反应性纳米粒子

研究背景

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尺寸依赖性质,在物理、化学、环境、生物和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纳米粒子的合成和组装仍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对于非贵金属等高反应性材料而言,表面氧化和团聚现象严重限制了其功能性。目前,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前者包括球磨、脉冲激光烧蚀沉积、爆炸丝等,后者包括化学和物理气相沉积、液相化学合成等。尽管这些方法取得了成功,但对于高反应性纳米粒子而言,氧化和团聚问题仍然难以克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速、低成本且可扩展的制备均匀分布纳米粒子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能源纳米粒子而言。同时,导电性基质中的纳米粒子在电化学储能、催化和能源设备中应用广泛,导电性基质可以为设备操作提供快速的电子传输。

论文概述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在还原氧化石墨烯膜中实现高度反应性纳米粒子超快速自组装和稳定化的方法。通过在还原氧化石墨烯膜内自组装直径约为10纳米的纳米粒子,整个过程仅需10毫秒。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微米级颗粒通过焦耳加热达到约1700℃的高温,并迅速冷却以保持形成的纳米结构。形成机制可能是微米级颗粒在高温下融化,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缺陷处分离,并在冷却过程中自组装成纳米粒子。这种方法可适用于多种材料,如铝、硅、锡等。研究特别展示了这一技术如何用于在还原氧化石墨烯膜中稳定铝纳米粒子,并证明了其作为一种可切换的能源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点击查看论文详细解读

相关文章列表

向上滑动阅览

1. Shuming Dou, Yueyue Shao, Longlong Fan, Danfeng Zhang, Jie Xu, Jingchao Zhang, Huijie Tian, Yan-Bing He, Chong Mao, He Zhu, Wei Gan, Jianrong Zeng*, Wei-Di Liu, Jia Zhou*, Yanan Chen*, Qunhui Yuan*. Nonequilibrium Thermal Shock Enabled Trapping of Metastable Multi‐Element Alloy Anode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DOI:10.1002/adfm.202412551.


2. Xiaoya Cui, Yanchang Liu, Yanan Chen*. Ultrafast micro/nano-manufacturing of metastable materials for energy.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4, nwae033.


3. Shuming Dou, Jie Xu, Danfeng Zhang, Wen Liu, Cuihua Zeng, Jingchao Zhang, Zhedong Liu, Haoqiang Wang, Yani Liu, Yu Wang, Yanbing He, Wei-Di Liu, Wei Gan*, Yanan Chen*, Qunhui Yuan*. Ultrarapid Nanomanufacturing of High-Quality Bimetallic Anode Library toward Stable Potassium-Ion Storag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3, DOI:10.1002/anie.202303600.


4. Wei Zhu, Jingchao Zhang, Jiawei Luo, Cuihua Zeng, Hai Su, Jinfeng Zhang, Rui Liu, Enyuan Hu, Yuansheng Liu, Weidi Liu, Yanan Chen*, Wenbin Hu*, Yunhua Xu*. Ultrafast non-equilibrium synthesis of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Adv. Mater., 2022, DOI:10. 1002/adma.202208974.


5. Chang Liu,Yi Shen,Jinfeng Zhang,Gen Li,Xuerong Zheng,Xiaopeng Han,Lianyong Xu,Shuze Zhu,Yanan Chen*,Yida Deng*,Wenbin Hu. Multiple twin boundary-regulated metastable Pd for 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Adv. Energy Mater., 2022, 2103505


6. Siliang Liu, Yi Shen, Yang Zhang, Baihua Cui, Shibo Xi, Jinfeng Zhang, Lianyong Xu, Shuze Zhu, Yanan Chen*, Yida Deng, Wenbin Hu. Extreme environmental thermal shock induced dislocation-rich Pt nanoparticles boost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dvanced Materials, 2021, doi: 10.1002/adma.202106973.


7. Siliang Liu, Zheng Hu, Yizeng Wu, Jinfeng Zhang, Yang Zhang, Baihua Cui, Chang Liu, Shi Hu, Naiqin Zhao, Xiaopeng Han, Anyuan Cao*, Yanan Chen*, Yida Deng*, Wenbin Hu*. DislocationStrained IrNi Alloy Nanoparticles Driven by Thermal Shock for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dv. Mater. 2020. 202006034. 


8. Yanan Chen#, Yilin Wang#, Shuze Zhu, Kun Fu, Xiaogang Han, Yanbin Wang, Bin Zhao, Tian Li, Boyang Liu, Yiju Li, Jiaqi Dai, Hua Xie, Teng Li, John W Connell, Yi Lin*, Liangbing Hu*, Nanomanufacturing of graphene nanosheets through nano-hole opening and closing, Materials Today, 2019, 24, 26-32. 


9. Yanan Chen, Shaomao Xu, Shuze Zhu, Rohit Jiji Jacob, Glenn Pastel, Yanbin Wang, Yiju Li, Jiaqi Dai, Fengjuan Chen, Hua Xie, Boyang Liu, Yonggang Yao, Lourdes G Salamanca-Riba, Michael R Zachariah, Teng Li, Liangbing Hu*. Millisecond synthesis of CoS nanoparticles for highly efficient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Nano Research, 2019, 2,1-9.


10. Yilin Wang#, Yanan Chen#, Steven D Lacey, Lisha Xu, Hua Xie, Tian Li, Valencia A Danner, Liangbing Hu*.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ilm with record-high conductivity and mobility. Materials Today, 2018, 21, 2, 186-192.


11. Tian Li, Andrea D Pickel, Yonggang Yao, Yanan Chen, Yuqiang Zeng, Steven D Lacey, Yiju Li, Yilin Wang, Jiaqi Dai, Yanbin Wang, Bao Yang, Michael S Fuhrer, Amy Marconnet, Chris Dames, Dennis H Drew*, Liangbing Hu*.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of flexible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ilms up to 3,000 K. Nature Energy, 2018, 3, 2, 148.


12. Shaomao Xu#, Yanan Chen#, Yiju Li#, Aijiang Lu, Yonggang Yao, Jiaqi Dai, Yanbin Wang, Boyang Liu, Steven D Lacey, Glenn R Pastel, Yudi Kuang, Valencia A Danner, Feng Jiang, Kun Kelvin Fu, Liangbing Hu*. Universal, in situ transformation of bulky compounds into nanoscale catalysts by high-temperature pulse. Nano letters, 2017, 17, 9, 5817-5822.


13. Yanan Chen, Yiju Li, Yanbin Wang, Kun Fu, Valencia A Danner, Jiaqi Dai, Steven D Lacey, Yonggang Yao, Liangbing Hu*. Rapid, in situ synthesis of high capacity battery anodes through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based thermal shock. Nano letters, 2016, 16, 9, 5553-5558.


14. Wenzhong Bao#, Andrea D Pickel, Qing Zhang, Yanan Chen#, Yonggang Yao, Jiayu Wan, Kun Fu, Yibo Wang, Jiaqi Dai, Hongli Zhu, Dennis Drew, Michael Fuhrer, Chris Dames*, Liangbing Hu*. Flexible, high temperature, planar lighting with large scale printable nanocarbon paper. Advanced Materials, 2016, 28, 23, 4684-4691.


15. Yanan Chen, Garth C Egan, Jiayu Wan, Shuze Zhu, Rohit Jiji Jacob, Wenbo Zhou, Jiaqi Dai, Yanbin Wang, Valencia A Danner, Yonggang Yao, Kun Fu, Yibo Wang, Wenzhong Bao, Teng Li, Michael R Zachariah, Liangbing Hu. Ultra-fast self-assembly and stabilization of reactive nanoparticles in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ilm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 12332.






超快高温焦耳热冲击技术推广



01


超快高温焦耳热冲击技术介绍

      焦耳高温加热技术,特别是闪蒸焦耳热快速焦耳热技术,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革新。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加热速度精确的温度控制,这项技术为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该技术基于焦耳定律,通过大电流产生的电阻热,在极短时间内实现材料的快速升温,甚至能在1秒内将材料加热至3000-4000℃的高温。这种极速的温度变化为材料制备和处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焦耳高温加热技术显著超越了传统加热方法,如马弗炉和管式炉,其加热速度之快,远非传统加热设备所能比拟。

马弗炉、管式炉升温装置VS焦耳热升温装置

02


焦耳高温热冲击装置

     焦耳高温热冲击材料制备装置可实现毫秒级别升温和降温,能达到1秒内升温至3000K的效果,试验样品可以是薄膜、块体、粉末等。对比现在常用的马弗炉、管式炉升温慢、加热时间长等缺点,极大地节约了科研人员宝贵的科研时间,并且会有与马弗炉和管式炉不同的冲击效果。该装置可抽真空或者是通氛围气体使用,还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定制。公司致力于实验室(超)高温解决方案。目前我公司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能源催化材料、石墨烯等二维材料、高熵化合物、陶瓷材料等材料的超快速高质量制备。


1)焦耳加热装置标准版



2)焦耳加热装置通量定制版


03


应用成果

向上滑动阅览

  • Ultrarapid Nanomanufacturing of High‐Quality Bimetallic Anode Library toward Stable Potassium‐Ion Storage. Angewandte Chemie.,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3600

  • Ultrafast Non-Equilibrium Phase Transition Induced Twin Boundaries of Spinel Lithium Manganat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enm.202302484

  • High-temperature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alloy nanoparticles for cat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3. DIO: https://doi.org/10.1016/S1872-2067(23)64428-6.

  • Rapid High-Temperature Liquid Shock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 Alloy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CS nano., 2024. DOI: 10.1021/acsnano.3c07703

  • Rapid, in Situ Synthesis of High Capacity Battery Anodes through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Based Thermal Shock. Nano Letter 2016, 16 (9), 5553-5558. DOI:10. 1021/acs.nanolett.6b02096.

  • High-Temperature Shock Enabled Nanomanufacturing for Energy-Related Applica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0, 10 (33), DOI: 10. 1002/aenm.202001331.

04


仪器信息可参阅

公司官网:

https://www.zhongkejingyan.com.cn/

仪器信息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18239/

扫码联系客服
联系人:王工
联系电话:15910950130

研之成理
夯实基础,让基础成就辉煌;传递思想,让思想改变世界。“研之成理科研平台”立足于科研基础知识与科研思想的传递与交流,旨在创建属于大家的科研乐园!主要内容包括文献赏析,资料分享,科研总结,论文写作,软件使用等。科研路漫漫,我们会一路陪伴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