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前,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个觉醒,内耗和痛苦直接少了一大半~

情感   2024-12-10 09:31   广东  
🥶天冷了,开头先和养生人说个事!
7月我去新会看陈皮,被陈皮的药用价值种草后,一直惦记着想要一款养生功效强一点的茶。
之后带着我们看茶的添师傅一直在看适合的茶。
前几天他告诉我们,找着了。🤨
👍六堡茶
是经典的养生茶,能✅降血脂,✅润肠,✅祛湿,✅暖胃,特别适合冬天虚寒的朋友。
一口下去,一股暖意由内而外生发,后背热热的,整个人暖洋洋

感兴趣的朋友,长按扫码进群↓


同事和我说,周末她去逛街,看上一件特别喜欢的大衣,最终没有下手,现在觉得有些遗憾~
我问她为啥不买,她说,很不爽那个导购。
她试穿的时候,觉得心里美滋滋,可是那导购却冷不丁来了一句:
“这件衣服真的特别好看,版型特别适合你,不过这个颜色显得皮肤暗,要不要再看看别的颜色。”
同事说,当时就觉得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她内心第一反应就是:
啥意思?说我皮肤黑吗?黑怎么了?长得黑就只能穿那几种颜色吗?中国真正肤色白的有几个人?衬得肤色暗你还摆出来卖?你们才有问题吧!
我说,你这内心戏还真有点多,人家可能只是想让你选到更优的。
再说了,你不也老和我们说你肤色偏暗,选衣服一定要看准颜色么。。。
同事说,她说的是事实没错,但为啥偏偏要直接说暗,对待顾客好歹说话好听一点吧~
哈哈哈~
我说,你知道吗?你这种情况我年轻时也有过。
从学校毕业后,我天南地北上各种老师的课。
认识了不少喜欢哲学的朋友,不管是喜欢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觉得心理学很肤浅——
要么被疾病困住,要么被关系困住,花钱找人聊天聊几年都好不了。
根子上是不肯面对自己的虚弱和浅薄。
当时我是学生心态,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面对大牛们的吐槽,我觉得自己被伤到了……
于是开始发奋学习。
为了积累知识,我狂刷存在主义心理,狂读罗洛梅,弗兰克尔,欧文亚隆……囫囵吞枣往肚子里塞知识,却很少能与实际融洽一二。
年轻是年轻,现在是现在。
现在的我刷到类似的说法,内心十分平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悄咪咪悟了~
有必要这么在乎别人的一句话吗?
他们有那么多精力,专门关注我的每一项学习、每一项付出吗?
有没有可能,他们根本没有想那么多,只不过是随口一说,打个趣罢了。
而过去的我,却以为他们在挑战我的存在,挑战我的价值,把自己整得特别中二。
为啥当时会有这种情绪反应?
背后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在作祟,自我归因偏差,也叫过度解读。
简单来说,就是👇
我们总是把外界的评价和自己的人格、行为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别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和我们的自我价值挂钩。
于是有了很多来自自我想象的恶意……
01
这种“自我归因偏差”,让我们容易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过度反应。
我们在解读别人话语时,总会想象他们对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甚至觉得他们对我们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评估。
可实际上,人家只是顺口说了一句话,根本没想那么多。
很多时候,我们的反应,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自己不安的“放大”。
“自我归因偏差”在生活中还是蛮常见的。
尤其是面对亲密关系、家庭生活、孩子教育这些事时,许多人常常会把一点小小的“不赞同”当作对自己的“人身攻击”。
于是,内心的愤怒、焦虑、甚至委屈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准备爆发。
记得我写过的那个完美妈妈吗?
以前她特别为孩子操心,一日三餐为孩子做好营养配比,有时候会拍图发到朋友圈。
有一次,有个不太熟的朋友给她评论:你家孩子还挺挑食呀?
当时她超级不爽,内心默默回怼:你说什么?我已经很努力了,天天做饭,让他吃他爱吃的,做了多少菜,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说?
我听她吐槽完,便告诉她:其实你也和我说过,你儿子挑食来着。
她叹气道,我知道,可我就是气不过。
她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挑战母亲角色的感觉,觉得自己的付出被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全盘否定了。
一个不太熟的人,通过一张图片判断。
他也许只是随口一说,根本没那么多心思去评价孩子的每一餐,每一口饭。
只不过朋友作为妈妈的自我认同感被触动,才会做出那么大的反应。
很多时候,评价者只是看到了表面,根本不清楚你的付出和压力。
而我们,却把这些评价当成了对自己角色的质疑和否定。
还是那位妈妈,有一次,她带孩子出门,孩子跑得太快,差点撞到别人。
那人很不高兴,便说了一句:孩子得严管点。
她顿时觉得自己被批评了,心里想:什么意思?觉得我管得不够严是不是?怎么能随便说我不好?
但对方只是根据当时的场景,单纯说一句自己的育儿观点,根本没想过她会这么想。
别人的评价,更多时候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点,而不是对我们作为“个体”的深刻分析。
我们以为他们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结果人家可能根本没想那么多。
把自己看得太重,反而增加了内心的不安。
02
自我归因偏差,咱们每个人天生都有这个毛病。
谁不想保持个好形象,谁不想自己看着牛逼呢?
这种心态,在成功和失败面前,是心理自我保护的必备工具。
可一旦套用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上,就容易让自己陷入“莫名其妙恶意”的纠结。
别人随便说一句我做得不好,我就自动把它当成对自己人格的否定,心里翻江倒海。
结果……痛苦和焦虑自己往里塞,搞得自己满脑袋都是“被看不起”的情绪。
这事儿不调节一下,真的是自己给自己添堵。
咋调整呢?
不难。
1,
认识到身份的流动性
别人的评价是单面,可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
咱得承认一个事实:我们的身份其实是流动的,并非固定不变。
我们常常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觉得自己的价值只能通过他人的认可来定义。
可事实是,谁的评价都不应该决定我是谁,或者我能做什么。
关注我的人,很多都是妻子和母亲。
作为妻子和母亲,你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日复一日地在家庭、孩子和工作之间奔波。
你为孩子早起做早餐、亲自辅导作业,为家庭操心打点一切。
你觉得这些都没人看到,甚至连丈夫都偶尔觉得你做得不够好。
亲爱的,你做的努力,不是别人一句“你怎么没做到最好”的话就能抹杀的。
不要把别人的话,当作对你全部努力的否定。
你的身份,不需要别人来定义,真正能定义你的人,是你自己。
2,
减少过度自我关注
如果我们总是把自我身份放在“聚光灯”下,那么别人一句话就能轻易影响我们的情绪。
不如试着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去关注那些比自己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孩子们的笑脸,或者你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小进步。
不再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份,你可以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去呼吸,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总担心别人怎么看你。
3,
释怀
每次遇到让你生气或不安的评论时,停下来做个深呼吸,问问自己:这句话真的能影响我什么吗?
如果答案是“没有”,那就放下它。
别让外界的评论,尤其是那些无心之言,成为你情绪的主宰。
你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得到的却是一句简单的评价,但那并不代表你的一切。
03
很多时候,别人说的那些话,更多的是他们自己的一种观点,根本不值我们这么大反应。
太容易把外界的评价和自我价值挂钩,好像不被认可就等于一切都完蛋。
结果呢?
越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越累,越容易把小事放大成大事。
所以,放下那种“自我感过强”的心态,不再每次别人随口说个什么,都要反应几百次。
作为妈妈、妻子、朋友,你已经做得够好~
不必等每个人都给你五星好评,你的综合分数由自己把控~
(完)
感谢你读到最后,点个“赞”+“在看”,随手“分享”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我连流7天鼻血,广州同事表示,问题不大,上火而已……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小楼聊心理
主要聊点有用有趣的心理学,偶尔研究护肤保健减肥,一个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