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包,这是未来很值钱的一个锻炼,大人已经没资格,孩子还能救一救~

情感   2024-12-17 09:31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小楼聊心理”,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周末和一位宝妈去喝下午茶,闲聊了几句。

她说现在太卷了,自己卷,孩子也卷,很担心孩子以后也像自己这么被动。都不知道让他学点什么,以后才更有竞争力。

她们公司最近引入AI,之前AI特别火的时候,她大概看了一下,但没有深入了解。

真正上手用过后,她被AI的工作能力惊到了。

没了解之前,觉得AI能替代人类是痴人说梦。

实操了一次发现,确实好多工作都能让AI替代。

现在技术还不算成熟,但对未来的职场,肯定是一场“大逃杀”~

说实话,现在我也有用AI查阅很多资料,确实比以前方便许多,而且给的非常全面。

说替代人类,看起来挺遥远,可谁又能猜得到未来的事情呢?

明天会是什么样的,我们猜不到,

七八十年代猜不到能上网购物,十多年前,猜不到短视频会🔥成这样……

世界瞬息万变,但总归是围绕人在改变。

人有了创造力,人有了想法,才会有AI的发展。

人有了想象和需求,才会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

如果说,一定要让孩子拥有一项未来绝对不会被淘汰的能力,那只能从人的本身着手。

我们需要一种能想到别人没想到的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的思维。

目前这种思维有个专业术语,叫发散性思维。

在任何卷生卷死的环境里,这种思维都会很值钱!

01

发散性思维这五个字,很多人都听过,但基本没深究过到底什么意思。

简单点说,就是不被框架束缚的思维方式。

不管面临什么问题,不走常规路线,不走“该做什么”的那条路,而是跳出框框,看到不一样的解决办法、机会和可能性。

通俗点说,就是看问题时

眼睛能多开几个角度,脑袋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死守一个“标准答案”。

就像做数学题,如果老想着“这题有唯一答案”,那永远只能走一条路。

但如果用发散性思维去看,可能会发现这道题其实可以有五种做法。

不同的解法带我们走向不同的结果。

发散性思维,是每个人天生自带的。

在3岁到5岁时,人类的脑袋有无穷“想法电波”。

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喜欢问“为什么?”

“为什么天是蓝色的?”

“为什么小猫咪的尾巴会动?

“为什么我的积木能搭得那么高?”

这些问题,乍一听觉得无语。

其实每个问题背后,都是娃娃天马行空的思维,想要了解、探索这个世界的表现。

这个阶段的大脑,神经网络发展迅速,脑细胞突触连接多、快速。

科学家研究表明,

这个年龄段,大脑神经突触数量达到成人的两倍,这让他们思维具备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这个阶段的发散性思维属于巅峰级别。

既然天生自带,为何现在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呢?

因为,被抑制了。

02

每当我们思考问题、学习新知识、做决定的时候,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思维网络”。

这种网络越丰富,咱们的思维就越灵活、越富有创造性。

然而,

上学之后,孩子开始接受标准答案,老师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答案。

总是照着“正确答案”走,遇到问题就想着别人给的“标准答案”,大脑会怎么样呢?

神经元连接会越来越少,思维的路径越来越固定,最后变成一个没有灵活性的“思维机器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

平时教孩子写作业,孩子写错,我们会下意识给他一个“正确答案”,让他去照着做。

每次告诉孩子“这就对了”,但并没有让孩子真正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个过程,让大脑的突触像被锁住一样,孩子没机会扩展新的思维,连怎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机会锻炼出来。

久而久之,

孩子就像被套上思维的“紧箍咒”,逐渐失去原本的创意和想象力,只会“死记硬背”。

03

如果每个人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同样的网络。

长大后,在应对相同的场面时,所有人大脑模式和行为模式都大差不差。

于是后续轨迹也相同,不管到哪都卷生卷死。

我们成年人,基本都被“固定思维”牢牢困住,很难理解什么叫“发散性思维”。

包括我自己,经常是这样想问题的:做事要按规矩走,不能“冒险”,不能“偏离轨道”。

工作上,我们总是按着自己的方法做,不愿意尝试新的办法。

明明知道自己该更新一下思维模式,做点创新的事,但偏偏宁愿选择“老路子”。

因为这条路“安全”,能让我们避免“犯错”~

这就是思维惯性。

更糟糕的是,大人会无意识把这种保守的、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教给了孩子。

并且是出于无意识的“好心”,想让孩子按照某个“固定套路”来做事,避免“走弯路”。

“好心”反而成了孩子思维灵活性的最大障碍。

大部分成年人的发散性思维都被阉割掉了,甚至连自己内心的“不按常规”想法,都习惯性地压抑。

我们担心孩子“偏离轨道”,却没想到,这样的担心,正是对他们思维的最大抑制。

在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这件事上,父母也是有在帮忙的。不过,大部分时候是帮倒忙。

04

举个例子,

孩子正在做拼图,突然间,他把两个完全不搭边的拼块塞到了一起,看起来歪歪扭扭、不对称。

很多人会立即纠正:“你怎么拼的,这样不对,赶紧按照这边的图片来拼。”

我们觉得,这样做是“为孩子好”,想让他快速完成任务,按照规则来。

但有没有想过,孩子手里的拼图不一定非得按常规来拼呢?

也许他正是在“乱拼”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具创意的想法,甚至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拼图方式。

可是我们看不惯这种“不按套路来”的做法。

我们的思维早被固定死了,看到孩子不走“标准路线”,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样不对”。

孩子的小脑袋在拼图时,可能是在进行“跳跃式思考”,试图发现更多可能性。

我们用“死板”的标准去限制他,不小心让他放弃了自己独特的创意。

这种“破坏性”的教育方式,恰恰也是我们大人的发散性思维早就“凉凉”了的体现。

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是天生自带的。

做家长的,也不用说帮忙训练,好好保护,就已经成功了一大步。

1,

不给孩子套死框架,允许他们“乱想”

别急着纠正孩子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孩子问:“如果我能变成一只鸟,那我是不是可以飞到月亮?”

千万别告诉他:“月亮离得那么远,飞不上去。”

种思维方式会无形中打击孩子的好奇心。

正确的做法是激发孩子继续思考:“嗯,那你飞到月亮之后想做什么呢?”

这样不仅能保护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还能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

2,

鼓励孩子试错,让他们敢于冒险

发散性思维离不开“试错”这一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的思维很“跳跃”,他们可能尝试一些“奇怪”的做法。

比如把玩具车当做飞机来玩。

这时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你这是在浪费玩具!”

而是鼓励孩子:“嘿,试试看,车子变飞机能不能飞得更远?”

孩子通过这种反复的试验,不断打破思维的边界,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3,

提供丰富的多元体验,拓宽思维视野

孩子的思维不应局限于“课本”里的内容,要给他们更多元的生活体验。

带他们去看动物,去参加艺术活动,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

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看古代的陶瓷,或者带他去看现代的艺术展。

孩子的思维像海绵一样,需要吸收各种各样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

4,

创造自由的探索空间,别总是干预

别把孩子的每一秒钟都安排得满满的,给他们留一些“空白时间”。

这个时候,孩子可以随意地去发呆,去探索,去思考一些看似“无聊”的问题。

让他们有空间去自由地玩耍,去玩“没有规则”的游戏,去发明一款新型游戏,去随便组合积木,看看能建出什么奇怪的造型。

无拘无束的创造活动,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核心。

05

总而言之,拥有发散性思维,不是说一定能改变世界,而是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能更早想到一条与众不同的出路。

在任何一个时代,能够想到新赛道的人,都能成为一个行业佼佼者。

牛人如乔布斯、马云,虽然借了时代的势,但也是在时代的浪潮中一眼发现与众不同的机遇~

普通人如李子柒,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在短视频里靠着创新冲出不可复制的价值。

咱们成年人想改变思维模式十分艰难,但是孩子天生自带的能力,还是尽量救一救~

在思维里先植入高端玩法,任世界怎么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完)

点个“赞”+“在看”,随手“分享”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这几日冷得手脚冰凉,同事说,你有个健身男友暖暖,怕啥……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小楼聊心理
主要聊点有用有趣的心理学,偶尔研究护肤保健减肥,一个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