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哭穷”毁孩子,但架不住现在是“真穷”,那可咋整……

情感   2024-12-03 09:40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小楼聊心理”,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微信上收到一位妈妈的私信,她说最近因为“穷”这件事很苦恼。
国庆节前,她老公被裁员了,找了两个月都没找到工作,家里的经济压力一下就上来了。
现在她一个人的工资,要供房,又要供车,还得保证家用,日子有些捉襟见肘。
上个周六,她和老公带儿子去公园玩,有人在卖遥控小汽车,好多小孩围在那里。
儿子一脸兴奋说,他也想要。
其实小汽车也不是特别贵。可前一天她和老公盘了一遍账单。房贷、车贷、生活费的数字像打游戏的血条,蹭蹭往下掉……
当时老公立即斩钉截铁拒绝:“没钱,买不起。”
儿子听了,小嘴一撅,没再说什么,但是那天晚上他就一直在那里看别的小朋友玩小汽车。
当时,她心里五味杂陈。
她不是不想满足孩子小小的要求,可生活哪有那么多“想”字当家?
日子难过,账单真实,自己还时不时感慨两句,“怎么活下去这么难。”
可问题是,孩子不懂这些,他觉得爸爸妈妈就是无所不能的“ATM”,要什么给什么。
这位妈妈说现在她特别纠结。
说实话吧,怕儿子会产生匮乏感,影响心理健康。
不说吧,又怕他以为钱像长在树上一样随时可以摘。

01
现在很多人经济压力大了,突然就变穷了起来。
物价跟开了挂一样涨,菜市场多买几根葱,感觉钱包都瘦了。
工资涨得像蜗牛在散步,发工资那天高兴不到5分钟,转眼余额已经接近负数。
孩子的需求永远在线,上学要报班,假期要出去玩,身边小朋友有的,咱家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更难的是,大人们还得演得很“无坚不摧”
孩子嚷嚷要玩具,自己心里翻滚着“这月预算又爆表”,一边努力挤出一句:再等等,下次一定买。
然而孩子根本不吃这套。
对他们来说,“下次”是个模糊概念。
下次,等于“永远不买”。
于是要么吵闹升级:你根本不爱我!
面对这种情况,大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
一种是,一味哭穷。
什么都往“家里没钱”上推。
“这个玩具太贵了买不起。”“钱都要用来交房贷,哪有多余的钱给你买这些?”
孩子听了,不但没心疼你,可能心里还会种下匮乏的小种子,觉得“我不配拥有”。
另一种是,硬撑打肿脸派。
怕孩子觉得家里不行,咬着牙也要满足他:买买买,别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掉面儿。
结果是孩子对金钱的认识直接断层,觉得花钱天经地义,家长不过是个“提款机”。
在“哭穷”和“硬撑”之间,到底应该怎么平衡?
和孩子聊钱,不是单纯说“没钱”或者“买不起”,需要帮他们建立一种健康的金钱观,
否则,
他们要么长大成“月光族”,要么天天抱怨“为啥别人家有游泳池,我们家连个浴缸都勉强”。
怎么才能既聊“穷”,又聊得孩子不矫情?
咱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掰扯掰扯。
02
孩子理解金钱的能力,跟他们的年龄直接挂钩,咱们得“量体裁衣”。
3-6岁:讲“先后顺序”,别讲“钱难赚”
对这个年纪的小朋友,你扯什么“经济压力”,他们根本不懂,甚至还会对“没钱”感到害怕。
最好的办法是,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
孩子要买新玩具,你可以说:我们先买今天需要的草莓蛋糕,玩具放到下次好吗?
这样他们的焦点就不在“没钱”上,而是“先后顺序”,既避免焦虑,也让他们明白计划的重要性。
7-12岁:介绍“预算”的概念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对数字有概念了,可以稍微跟他们聊聊,家里的花销是怎么安排的。
孩子要买贵的球鞋,你可以说:鞋子很酷,但我们家每个月都有一个预算,要存一些钱给你上兴趣班,这个月先看其他款式,下个月再说好吗?
这样既让孩子明白“钱”不是无限的,还能学会权衡取舍。
13岁以上: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规划
青少年对金钱的理解更接近成年人,完全可以拉他们进来,一起讨论家庭预算的分配。
想买最新款的游戏机?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列清单:看看家里这个月的开支,哪些可以省下来?如果我们一起努力,什么时候能攒够钱?
这样不仅能拉近亲子距离,还能让孩子明白,买东西是有计划和努力的。
03
除此之外,孩子嘴上问“为啥我们没钱买这个”,心里还想的是:“我是不是不值得拥有?”
所以啊,不管家里有没有钱,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咱们虽然过得简单,但咱们爱得很满。
方式用对了,有钱没钱都不会影响身心健康。
1,
少提“穷”,多说“选择”
大部分家长喜欢用“我们没钱”来终结孩子的需求,但这话的杀伤力太强,容易让孩子把“没钱”当成一切的答案,从而形成匮乏感。
不妨换种思路,把重点放在“选择”上。
孩子要买一大堆零食,可以说:我们挑两种最喜欢的,其他的下次再买。
孩子嚷着要买最新款游戏机,你可以跟他们一起“算账”:这台游戏机500块,够咱们去水族馆三次或者看四场电影。你觉得哪个更划算?
既不是直接拒绝,也不是满足,而是让孩子学会:钱得用在刀刃上。
这样孩子听到的不是“穷”,而是“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满足自己的需求”,既避免了负面暗示,也培养了他们的决策能力。

2,

钱从哪儿来?大风刮不来!

孩子总觉得“钱”就是父母凭空变出来的,随便打开钱包就有。
家长越是这样“神秘”处理,孩子越容易觉得钱用起来不费劲——想花就花呗!
让孩子“见证”钱是怎么来的。
你可以一边加班一边对孩子说:妈妈今天赶了一份策划,老板给发了工资,这个月多了100块呢!
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爸爸妈妈熬夜熬出来的。
除此之外,零花钱也可以下功夫。
如果孩子的零花钱来源是“谁高兴就塞两块”,他们对钱的价值永远没有概念。
可以尝试设定家务奖励,但是⚠️不能什么家务都奖励,家务奖励有三个原则。
1⃣️自己的事,绝对不给奖励。
孩子自己的衣物玩具,自己收拾,这是本职工作,不应该给奖励。
2⃣️家里的公共事务,还是不给奖励。
擦桌摆碗筷这些家庭琐事,属于“全体成员的日常KPI”。奖励反而让孩子觉得“我是在帮别人忙”。
3⃣️“超额完成任务”的家务,适当奖励。
那些超出日常范畴、确实需要孩子付出额外精力的事情,比如帮爸爸洗车、陪妈妈超市大采购后扛东西回家,这些可以设定奖励机制。
但奖励归奖励,咱也不能惯着孩子糊弄事儿,需要设定一个明确的标准。
只有达标,才能拿到奖励。用心干活换奖励,敷衍了事就一毛不给。
这样孩子每花一块钱,都有“血汗的味道”。

3,

钱是用来花的,但攒着也挺香

很多孩子眼里,零花钱就是拿来“秒花”的,今天发明天花,甚至觉得“花掉才有存在感”。
这习惯不改,长大直接进阶成“月光族”,钱包永远瘪瘪的。
试试设定“存钱奖励计划”。
如果孩子想买一辆心仪的遥控车,你可以说:这辆车200块,咱们每个月攒50块,四个月后就能买了。到时候我再奖励你一套车模配件!
孩子不仅会期待,还能明白“延迟满足”比“随手满足”更值得期待。
或者帮孩子管理零花钱。
买个存钱罐或者给他们办个“小额卡”,让他们自己记账,自己规划。
这样一来,钱就不再是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会变少”的资源。

4,

“没钱”并不等于“没幸福”

孩子对“穷”的恐惧,其实是怕“没有”,大人更需要帮他们找到金钱以外的幸福感来源。
孩子想要昂贵的生日派对,你可以告诉他:虽然我们不能办大派对,但我们可以邀请好朋友一起来家里做披萨,玩游戏。这样是不是也很开心?
通过这些小小的替代方案,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不一定和花多少钱挂钩。
此外,还可以用简单的陪伴替代大开销。
孩子要去昂贵的乐园,别硬拗成“家穷去不了”。
可以和他商量:我们去公园放风筝好不好?还可以比赛谁跑得快!
用快乐替代消费,用陪伴填满孩子的情感账户。

5,

把家庭财务打造成孩子的课堂

家里真的经济紧张,不用演得云淡风轻,更不用瞒着孩子假装一切都好。
年龄小的直接告诉他们:现在打怪升级到了新阶段,咱们得省点儿力量值!
拉着孩子开个家庭小会:最近爸爸妈妈的金币有点少了,所以咱们要想办法攒点,看看哪项支出可以变成0金币任务。
年龄大一点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超市购物,告诉他们今天的预算是100块,看看他们能挑选出什么样的“组合”,还可以比一比谁的选择更划算。
这不光能化解尴尬,还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关键成员”,有参与感又有成就感,心里暗暗嘚瑟:“我也能帮家里顶大事儿了~”
04
聊“家里穷”,从来就不只是聊钱。而是⬇️
让孩子在面对有限的资源,学会选择:
我们的家虽然不富有,但我们有能力规划,有办法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可能。
用爱填满孩子的安全感:
你想要的爸妈未必都能给,但我们能给你的,是陪你一起做蛋糕,一起打枕头大战,一起用爱和笑声填满普通的日子。
帮孩子看到“有钱买不到的富足”:
朋友的陪伴、家人的温暖、挑战困难后的成就感,所有这些都比任何昂贵的玩具更持久、更珍贵。
穷,不是问题。
家不富,也不是缺憾。
只要让孩子感受到:爸妈永远爱你,咱们家有小钱包,但有大幸福。
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价值从不靠价格标签定义。
(完)
感谢你读到最后,点个“赞”+“在看”,随手“分享”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宝妈真愚蠢,又骗她们大几万”,看完这个帖,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小楼聊心理
主要聊点有用有趣的心理学,偶尔研究护肤保健减肥,一个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