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可怕,我遗传了我妈的阴阳怪气。”

情感   2024-11-23 09:30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小楼聊心理”,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周五,和办公室的小伙伴们闲聊,一位90后宝妈和我说了她最近的苦恼。
她说,自己好像在复制妈妈的育儿方式,想改,却不知道怎么改。
她妈妈是典型的刀子嘴,说点什么都要刺她几句。
小时候,她穿着短裤摔在一堆碎石子上,锋利的石头全嵌进膝盖,满腿是血。
妈妈看到后,一边急得翻箱倒柜找药棉,一边骂得劈头盖脸:“你走路就不能长点眼睛吗?活该摔!下次长记性了吧?”
当时她心里委屈得要死,不小心摔倒,怎么就成了我的错?
长大后才明白,妈妈其实急得手抖,却只能用骂人的方式来掩饰手足无措。
刚毕业那会,她买了一个特别喜欢的胸针,一百多的小玩意儿,拿回家跟妈妈分享:“妈,你看这个好看吧?最近特别流行!”
结果妈妈直接回了一句:“骗钱的东西买得倒挺多,能不能别这么傻!”
当时她就像被泼了冷水,胸针在手里瞬间不香了。
后来工作几年想转行,遇到了难题,想征求妈妈的意见,问她:“妈,你觉得是这样做好不好?”
得到的回复,依然不离其宗:“这还用问?自己没长脑子吗?”
然后干脆一锤定音:“不这样还能怎样?”
等她离开家时,妈妈又非要拿钱往她包包里塞。

小时候,她觉得妈妈在嫌她笨、不够好。
长大后慢慢发现,她不是嫌弃自己,而是习惯了用这种“怼人”的方式掩盖心里的关心。
就算说得再难听,行动上还是会帮助她。
但表达方式太“硬”,听的人完全感受不到那份爱,只觉得刺耳难受。
她觉得恐怖的是,这种“正话反说”的模式,被她悄悄复制到自己的生活里。
上个月,她老公在修坏掉的门锁,折腾了半天没修好,让她拿手机帮忙查一下。
当时她在干别的事,压根没抬头,随口怼了句:“你怎么这么废呢,修个锁都搞不定?”
她老公一下就怒了:“不愿意就算了,能不能好好说话?”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刚刚的话有点伤人。
类似的事还有。
前几天,她儿子写作业,字歪歪扭扭,她心里急得不行,脱口而出:“你看看你这字,跟狗爬似的!平时是不是都不好好练字?”
结果孩子把笔一扔,气呼呼道:“我不写了!你老说我不好!”
听了孩子的话,她像被人点醒了一样,脑海里突然回放小时候的自己。
小时候她最受不了的,就是妈明明担心自己,却总用这些扎人的话来表达。
可现在,自己似乎成了另一个妈妈。
她说,正话反说这件事就像讨人厌的传家宝,自己没想继承,有一天突然会发现自己悄悄接了班。
这种说话方式,出现在很多家庭的相处模式中,但因为过于常见,都没被重视,然后在潜移默化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01
“你东西是不是长腿了?”
“自己没长脑子吗?”
“我看你是存心气我!”
这些句子基本是爱“正话反说”家长的标准语录。
我们父母那代人,从小被教育“含蓄”,直白表达感情被视为矫情或软弱。
夸你一句“真棒”,对他们来说可能太难了,吐槽两句反而更顺手。
有些父母则觉得,自己是家里的“权威”,讲话得有力度,才能让孩子听话。
所以,哪怕是为你好,也非要加点批评的味道。
有些怕你走弯路,怕你不够好,怕你受伤。于是把这份焦虑装进了“刺”里,一边伤人一边伤己。

正话反说,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第一是,影响安全感。
小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区分“爸妈是在开玩笑”还是“爸妈真不喜欢我”。
大人随口一句,可能会在他心里埋下“我不够好”的种子,影响他长大后的自我价值感。
而他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些刺,其实是爱没说出口的模样。
其次是,容易在家里制造“低气压”。
开头说的那位同事。
说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打翻碗,或者把饭洒了出来,妈妈会非常凶,这让她每次吃饭都小心翼翼。
在家里,她和姐姐都像踩着雷区走路,生怕一不小心就惹妈妈不开心。
所以从小到大,她都不爱黏着妈妈。
后来有一次,妈妈喝多了,倾诉自己心里的委屈,觉得“女儿怎么都不理解她”。
最后是遗传。
小时候你被爸妈“怼”大的,你可能觉得心里不爽,但潜意识里,你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
等到自己成了家,对着老公和孩子时,不知不觉也用上了同样的“阴阳怪气”。
有些人觉得孩子被怼多了会免疫,但他们学会的不是如何面对,而是如何复制。
等到下一代,他们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孩子,把你最讨厌的表达方式一代代延续下去。
所以,很多人嘴上喊着“不想变成爸妈那样”,却发现自己和他们越来越像。

02
虽然会遗传,但正话反说本质还是情绪在搞事,遗传的是一种应对情绪的表现模式。
心里明明关心,嘴上偏偏像带着刺儿,背后的核心问题是,情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
直接表达爱呢,怕掉价。
直接表达需求呢,怕被拒绝。
于是干脆拐着弯儿扎人。
问题是,对方不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谁能猜透那些“绕着弯儿的爱”。
来,先自测一下,
如果觉得下面这些话自己经常说,那就往下看解决办法。
孩子晚回家,你怒道:“不想回来就别回来!”(其实是担心安全。)
老公问你晚上吃什么,你冷笑:“干脆别吃饭了!”(其实是希望他能记得分担家务。)
孩子不听话,你吼:“你再这样下去废了!”(其实是怕他不成才。)
发现没?这些话的情感是“隐形”的,暴露出来的只有怨气。
对方听了会怎么想?
“哦,我被讨厌了。”
甚至还会觉得你在否定他们。
你的关心一转弯就变成攻击力十足的语言炮弹。
很多人正话反说,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情绪根本没地方发泄。
比如,你忙得脚不沾地,结果孩子要辅导,老公要撒娇,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怼回去:
“我一个人能干这么多吗?”
这话让人听着只会不爽,而不是更理解你。
核心点在哪?
你需要的是支持,却用“怨气”表达了委屈。

要改变?

先让情绪“消毒”。

改正话反说不容易,毕竟大家都习惯了把怨气当成语言的“底料”。
但不改不行。
因为怨气这锅底料,熬久了只会熬苦。
怎么改呢?
1,
承认你的情绪
觉得委屈、累、无助时,别用怨气绑架你的爱。
你可以跟老公说:“今天很累,你必须帮我。”
别直接开怼:“什么事都不干,嫁给你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2,
练习直接表达
不舒服就说不舒服,想要就说想要,爱就说爱。
别绕弯子,爱会被稀释,怨会被放大。
跟孩子说:“我很担心你这么晚回来会出事,希望以后早点。”
别阴阳怪气:“别回来了,你外面住得更开心!”
3,
换位思考
当你听到正话反说,试着问自己,“他/她是不是真的这么想?”
这能帮你先接住对方的情绪,再做更有效的回应。

03
正话反说,看似是一种无心之举,实际上是代代相传的“家庭遗产”。
它承载着爱,却裹挟着怨气.
它想传递关心,却总扎人心。
我们一边抱怨父母不会好好说话,一边又在不经意间复制这种沟通模式,把刺带到爱人和孩子身上。
但还好,意识到问题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爱其实可以更柔软一点,更直接一点。
下一次,当你想脱口而出一句“没长脑子吗”,停下来想一想,换成一句“需要我帮忙吗?” 
试试看,不是只有“硬”才有分量,真正让关系走近的,是温暖和理解。
毕竟,爱,不需要绕弯子。
(完)
感谢你读到最后,点个“赞”+“在看”,随手“分享”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如何气死骂你的人,我有一个保证奏效的实操办法…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小楼聊心理
主要聊点有用有趣的心理学,偶尔研究护肤保健减肥,一个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