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视频
研讨会的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主持。张帆首先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她指出,中国的犹太研究与纳粹大屠杀研究已有近40年的学术传统,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即将迎来80周年之际,新时代的中国学者如何赓续研究传统,发掘研究史料,革新研究方法,及如何运用新视角构建犹太人流亡上海的历史与记忆,是中国当代研究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她期待本次研讨会能成为专家学者深入交流的平台,助力凝聚学术共同体,以全球史视野和跨学科方法,推进犹太来华研究与中国学界的大屠杀研究。
张帆教授致辞
杨成教授致辞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莅临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研讨会主题“重绘记忆图景”中的“重绘”蕴含三重深意,即“重绘”的主体、时代背景及目的均发生了变化。如今犹太难民的记忆已从亲历者的直接叙述,逐渐转变为其后代的“后记忆”书写。在当下反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讲述来华犹太难民的故事面临新的挑战与阻力。越来越多的幸存者及后裔开始从“世界主义”视角,呼吁弘扬全球人道主义精神。在此意义上,“重绘”纳粹大屠杀记忆与来华犹太难民记忆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承历史,避免悲剧重演,更重要的是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陈俭馆长致辞
新书推介与圆桌对谈由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胡文婷主持。各位专家学者就各自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及学术见解进行深入交流与分享。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宋立宏认为,当前国内学界的上海犹太难民研究不应将眼光局限于该群体在上海的经历,而应拓展至犹太难民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全面观照其来华前后的遭遇,梳理个体性与整体性之间的关系,以更宽广的历史维度解读犹太难民的生命轨迹。同时,他提出要对现有命题进行重新思考,强调国内学界应加强对史料,尤其是口述历史和一手资料档案的重视与搜集。
专家学者发言
研讨会的首场青年论坛由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尹兰曦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宋立宏评议,共四位学者发表演讲。
第二场青年论坛由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朱伟芳主持,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炜评议,以下四位学者依次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副教授王刊以《当代德国历史音乐学中流亡研究的走向与反思》为题,在德国当代文化史的背景下,梳理与解析德国历史音乐学界流亡研究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发展历程。报告以德、法文化学理论“文化迁变”和“交织史”为切入,探讨了相关理论在德国最新研究成果《流亡音乐家在上海》一书中的实践之道,挖掘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的意义启示。
厦门大学历史文化与遗产学院助理教授黄肖昱的报告《被隐匿的上海记忆——在维也纳发现何凤山与罗生特》在跨国史视域下,分析中奥两国对何凤山与罗生特历史记忆的建构变迁。何凤山作为1930年代的民国政府驻维也纳总领事馆总领事,向奥地利犹太人发放了数千张“生命签证”;罗生特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从维也纳流亡至上海后,成为新四军的军医。但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二者均未进入中奥两国的公众视野,直至奥地利“受害者”记忆的解构和中国与以色列建交,他们与上海犹太人的故事才被逐步发掘与纪念,成为中国融入国际反法西斯叙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历史记忆。
重庆大学德语系讲师陈丽竹所作报告题目为《苏珊·万托赫的抗战叙事与女性书写》。奥地利共产党员、犹太作家苏珊·万托赫的小说《难路》取材于作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亡中国时的见闻,描绘了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师生西迁办学的艰难岁月。作为女性作家,性别共同体意识使万托赫的写作超越了阶级立场主导的政治话语,探向被遮掩的父权规则的渊薮,照亮历史叙述场外勤劳坚忍的中国女性。作者将她们的进步与传统、身体与灵魂的苦难统摄到“苦难—解放”的叙事程式下,将女性的反抗导入革命斗争的话语体系中,帮助女性完成革命状态下的自我认识与形象重构。
华东理工大学德语系讲师陈雨田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犹太德语作家笔下的中国与世界想象》作为报告题目。她的研究对象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版的德语中国游记,其中包括埃贡·埃尔文·基希、莉莉·克贝尔、阿图尔·霍利切尔和里夏德·卡茨等奥地利犹太德语作家。他们以多元的文化身份与超越民族主义的独特视角,借助“新闻报道式”的真实笔调描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构建了多维立体的中国形象,不仅展现了他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切和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也表达了其世界主义的政治与文化理想。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炜对上述四个研究报告给予了详尽点评。刘炜表达了对王刊从事流亡音乐研究后续成果的殷切期望,强调流亡音乐家的生存境遇与文化生活同样值得学术界深入挖掘。刘炜认为黄肖昱和陈丽竹的两组发言构成了有趣的互文,流亡至中国的代表性人物——何凤山与罗生特及奥地利作家苏珊·万托赫的经历极具差异,为流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视角。犹太左翼作家关于中国叙事与想象的探讨,根植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东方现实的独特解读,构建了一种理想化的左翼叙事框架,用以描绘城市工人阶级的崛起与斗争,为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提供独特视角。刘炜就陈雨田提出的关于如何定义“犹太”概念及犹太身份界定的问题,给予学术回应,为评议环节画上圆满句号。
第二场青年论坛
第三场青年论坛
与会嘉宾合影
媒体报道
“重绘记忆图景:犹太流亡历史与中国叙事”学术研讨会受到各界关注,文汇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对该研讨会进行了详细报道,以下为部分媒体报道的摘编:
文汇报
https://m.whb.cn/commonDetail/956990
澎 湃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2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