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实 | 祝宏俊:东地中海视域下的迈锡尼政治文明

文摘   2024-11-04 21:50   上海  

2024年10月25日下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系主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祝宏俊教授应邀在我校全球文明史文献中心作讲座,主题为“东地中海视域下的迈锡尼政治文明”,讲座由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欢主持。

祝宏俊指出,国内希腊史研究多集中在古风和古典时期,而对迈锡尼文明这一早期阶段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在“爱琴学”这一跨区域、跨文化的学科领域,中国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迈锡尼文明作为爱琴海地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理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这一时期,有助于充实希腊史研究框架,使其涵盖更全面的文明发展阶段。

自19世纪起,西方学界倾向于将古希腊史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起源,将希腊古风和古典时期视为“自由民主”的发源时段,而迈锡尼文明则常被视为近东体制的模仿。西方学界还提出“黑暗时代”概念,将迈锡尼与古风时期割裂,认为迈锡尼文明消亡后社会陷入停滞。考古证据显示,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这一时期未完全停滞,表明迈锡尼文明与古风时期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一重新解读逐步引起了对“黑暗时代”术语的反思,将迈锡尼与古风时期联系起来。

迈锡尼的政治体系多层次而松散,以贵族制为主导,与近东、埃及的中央集权体制存在显著差异。考古材料表明,迈锡尼建筑布局以庭院为中心,形成多建筑群落,未表现出明显的集权特征。瓦纳克斯(Wanax)虽为重要领袖,但并非绝对统治者。其军事下属或平行职位拉瓦格塔斯(Lawagetas)负责军事事务,显示出迈锡尼权力结构多元且未实现集权。地方贵族通过礼仪、宴会等活动维系权威,形成松散联盟。这种贵族制模式是古风时期贵族政治的早期样板。

迈锡尼的经济组织同样具有地方性。宫殿经济依靠契约模式管理区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保障了地方贵族的独立性。宫殿主要承担存储物资和物产管理职能,而非集权的政治中心。迈锡尼的贵族通过这种方式维持区域自治,建立起松散的经济结构,这一模式在希腊的城邦制中延续下来。

讲座中还探讨了迈锡尼文明与埃及的跨文化联系。考古材料表明,迈锡尼与埃及墓葬和遗址中均发现了带有对方风格的器物和装饰品,例如埃及风格的陶器、希腊风格的武器等,显示迈锡尼贵族对埃及文化的吸收。这种物质文化交流不仅限于器物,也可能涉及人员往来。埃及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的文献中记载了希腊地名和希腊人形象,表明希腊人可能作为外交人员、商人甚至雇佣军前往埃及。东地中海的港口城市成为希腊和埃及贵族间的交流纽带,迈锡尼贵族在与埃及文化互动中吸收了礼仪、象征符号等元素,可能影响了其宗教与社会结构。

迈锡尼的多神崇拜和地方性宗教制度也在与埃及的跨文化互动中获得发展。瓦纳克斯虽是重要的宗教领袖,但地方贵族保有地方神祇祭祀权,在宗教事务中有自主性。迈锡尼的多神崇拜在东地中海的共享象征图案如斯芬克斯造型中有所反映,展现出多元信仰的文化融合,并进一步强化了贵族阶层的宗教权威。这一崇拜模式在古风时期的希腊城邦中延续下来,成为城邦社会结构的基础。

迈锡尼的贵族制度及其与东地中海文化的广泛互动展现出高度的开放性。通过地方贵族政治和跨文化交流,迈锡尼形成了松散的权力结构,为后来的城邦制度奠定了基础。迈锡尼文明作为青铜时代的重要阶段,展现了希腊政治制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为理解希腊历史的连续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讲座结束后,祝宏俊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了人文学科方法论、希腊与埃及文明早期互动等问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传播学院的汪世超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张泓玮博士等专家学者也出席了讲座并参与讨论。

撰稿 | 杨雨锴,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2024级硕士生。
排版 | 郑亚欣
审核 | 刘卓炜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推送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最新研究资讯,发布讲座信息及线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