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战
文摘
旅游
2023-11-04 10:13
河北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的确是真理。一战《凡尔赛和约》签订后,福煦元帅正是看到背后政治逻辑潜在的危机,才道出那句神一般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政治的背后是什么呢?当然是利益。人类有史以来的争端,本质上大都属于利益之争。这种传统逻辑从一战以后开始弱化,逐渐被威尔逊主义为核心的基于普世价值观的原则所侵蚀和代替。竞争的模式也从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向商业竞争为主的和平方式过渡。冷战时代曾经一度迫在眉睫的核战,也即因此种共识而终于消弭。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峙,以一堵墙的倒掉而和平结束。那么,人类社会是否能实现大同消除对立呢?萨缪尔·亨廷顿认为:不会。这位先知预言,冷战之后,以政治经济层面划分的意识形态对立将被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对立所取代。人类未来的争端必然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亨廷顿的话言犹在耳,来自异质文明的飞机便撞进了世贸中心。记得当年网络上一位智者说过,这是一个文明不甘被另一个文明所战胜而进行的垂死挣扎。窃以为实在是诛心之论。然而这一学说却遭到了极大的误解。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复旦教授的讲座,他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解释成鼓吹和提倡文明冲突,真是错得离谱。我猜他连原著都没读过,仅凭书名做了肤浅的曲解。连威望素著的秦晖先生,也在最近讲述巴以争端历史的时候对“文明冲突”论颇有微词,大致是基于类似的误解。最近发生的哈以之战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读,是混淆了“文明”的两种词性和含义。他们反对用文明冲突论来解释最近的哈以矛盾,说这根本不是文明与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是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这里他们显然搞错了两种词性的文明。文明冲突论的“文明”是名词,是指一种人类的生存形态和成果,是中性词,不带有价值褒贬,在这里野蛮也是文明的一种形态。而“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中的“文明”其实是形容词,是褒义的,是更先进和更高级的意思。与“随地吐痰很不文明”和“恐怖袭击是野蛮行径”是一个用法。而此“文明”非彼“文明”。把这两个不同类别的概念比较,是逻辑错误。这个误解是由于方块字在用法上不够严谨。在英语里,前者是 Civilization,而后者是 Civilized。从形态上即可区别开来,二者也无法混用。但汉语中如果不在前面加上“很”,或在后面加上“的”,这两个用法就难以区分,读者就容易误解。“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中的表述就是如此。这两个形容词采用了简化形式,与名词的用法相同, 不加注意很难分辨。符合语法和逻辑的表述形式应该为“文明的…与野蛮的…”。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当然是指前者,作为名词的“文明”,是没有反义词的。“文明”的概念有多重解释,网络上有众多资源可以查阅,此处就不啰嗦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一个文明包含多种成份。衣食住行是所有文明都包含的元素,但属于文明中的外层部分。而一个文明的内核一定是信仰、宗教、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文明有没有差异?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没有太多异议。不同的文明当然是有差异的。古埃及文明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与印第安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都是可以比较文明的维度,都存在巨大的差别。亨廷顿将现存于世的文明划分为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这是以文化属性为尺度区分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形而下的衣食住行,还是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内核,文明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鸦片战争表面上是贸易冲突,本质上是代表农业文明的中国文明与代表海洋文明的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今天的哈以之战,背后的本质和基地攻击美国一样,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两种文明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深埋在基因内、完全对立而非互补的特质,是造成文明间冲突的主要原因。相比这种基础理念上的差异,衣食住行和语言上的不同,倒显得无关痛痒,比较容易接受和融合。三观和理念上的差异,则属于难移的本性,很难改变。比如西方文明的个人主义与其他文明的集体主义;当代普世文明的政教分离与某些文明内的政教合一理念,都是原则性的互斥,是无法调和的差异。古代时受限于地理障碍,文明冲突并不显著。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地理障碍的突破,技术的发展,让这些差异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造成文明之间近距离的直接交锋。文明冲突最终无可避免。从这个出发点去看,表面上的哈以之争背后有着更宏大的背景,即阿以之争,甚至是伊教与耶教之争。这种冲突在古代还属局部,只发生在阿拉伯和奥斯曼扩张时期的交界地带,比如耶路撒冷,西班牙,东欧和君士坦丁堡这些热点。而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冲突的主要动因不再是领土,而是理念和信仰,是日益式微的伊斯兰文明与强势西方文明争夺最后“生存权”的冲突;他们不甘像日本文明那样“缴械投降”,矢志于维护公元七世纪确立下来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以伊朗为代表的保守派全面回归沙利亚法;来西方后养得胖胖的中东移民在伦敦街头辱骂穿短裙的当地妇女,要他们蒙面穿黑袍;塔利班拒绝一切西方文明的事物,不仅仅是男女平等,还包括互联网,手机,可口可乐。当然,武器除外。抵抗苏修的基地战士,胜利后马上把枪口对准了昔日的盟友,前面是领土之争,后者则完全是信仰之争。这是典型的文明冲突。因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非向壁虚构的理论,而是冷冰冰的现实,是未来国际关系的本质性特质。无论你承认与否,它已经存在并困扰着世界。只要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只要有的差异无法兼容,只要全球化继续发展,冲突就无可避免。如果出于某种政治正确而对此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则必将在将来更大的冲突到来时束手无策,陷入战略被动。认同了文明之间有差异,我们再来做价值判断。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有无高下优劣之分?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文明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各文明都有各自的特色,就像萝卜和白菜一样,只有主观喜好的差别,没有客观上的优劣之分。这种貌似平等的理念二战后在西方大行其道,与肤色,人权等诸多新兴的平等理念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如果有人认为一种文明高于另一种,会面临被指为种族主义的风险。窃以为,这是另一种逻辑混乱。与实施人祭与殉葬的原始文明相比,现代文明难道不更人道吗?男女平等的世俗文明不是比塔利班的原教旨对女性的压迫奴役更为现代人所欢迎吗?唐宋时期的中原农业文明,不是比苦寒之地的游牧文明更先进吗?否则,这些北方的蛮族何至于数百年间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地要“移民”中原呢?今天,身处北上广的中国青年所处的环境难道不比新几内亚海岛上树叶蔽体,以弓箭狩猎为生的原始部落更“文明”?“骂某国是工作,住某国是生活”,身体比嘴巴更诚实的于力和陈平同志对文明的高下优劣难道不比你我这等俗人更有体会?其实,形容词“文明”和“野蛮”的存在就已经很说明问题。文明是有高下优劣之分的,世界上既有文明的文明,也有野蛮的文明。最后提一下,学者孙立平最近为亨廷顿的名著《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总结了十大预言,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现实,让人愈加佩服亨氏眼光之卓越。感兴趣的朋友访问下面的链接:
https://news.ifeng.com/c/8TjQmHBor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