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不识字

文摘   情感   2023-05-18 22:35   河北  


雍正八年,二代兼当朝庶吉士、昆山才子徐骏,被皇帝杀了。

因为他做了一首诗。

徐骏是当朝有名的才子,出身江南大家,父亲还是康熙朝的大儒,曾经官拜刑部尚书的徐乾学。当时的才子,也就是所谓的文人骚客。既为骚客,那一定是比较“骚”的。大概在某个秉烛夜读的夏日,窗外袭来的一丝凉风吹乱了徐骏面前的书页,引起了才子的“骚兴”,心有所感便赋诗一首:

莫道荧光小,犹怀照夜心。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就是这么一首自言自语、百无聊赖、无病呻吟的小“骚”诗,让徐骏惹上了杀身之祸。有爱大清的忠义之士读了以后立即在其中发掘出了“阶级斗争新动向”,说此诗有“讥讪悖乱之言”。“清”就是指大清,那“清风不识字”当然就是讽刺满清是大老粗,大字不识何必还乱翻书本、附庸风雅呢?

果然是这样居心的话便足以致命,何况有心人还可以进一步解读成当下高坐庙堂的都是蛮夷无知之人,根本不配做华夏的主人。这就无异于上纲到否定大清合法性的高度了。所以徐骏非死不可。

敝国实在是盛产“文字狱”的国度,读过些史书的人大概不难理解。笔者还没见过星球上哪一个国家有过如此之长的“文字狱”历史,有过如此之多的“文字狱”案例。当代很多人以为清朝的“文字狱”最烈,甚至于扼杀了中国产生“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可能性。这要么出于历史文盲的无知,要么就是推卸责任于外人的劣根性发作,和中国男人所谓“红颜祸水”是一样没种的遁词。难道你们真不知道“焚书坑儒”么?

清朝的“文字狱”起码还有文字做为罪证,而历史上最高明的“文字狱”连文字都莫须有。“大成至圣先师”就很擅于搞这种“无字之狱”。当一朝权在手做了大司寇之后,孔二先生便把令来行,杀了当年和他抢生源的竞争者兼政敌,法家的少正卯。由于吃相太难看,连学生都看不过去,质问他说没什么罪证就把人家给杀了不太合适吧?“大成至圣先师”虽然很不高兴,但不愧是天下第一“师”,立即曰出了五条杀人的理由:“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不可不诛也。” 

翻成白话文就是说,人有五大罪恶,甚至比盗窃还恶了不知道多少。第一,知识渊博但居心险恶;第二,举止乖张又顽冥不化;第三,利用诡辩来为谎言辩护;第四,用旁征博引来散布歪理学说;第五,用花言巧语来宣扬谬误;谁要是摊上其中一条,就足以让你老师我这样的正人君子得而诛之。而少正卯五毒俱全,你说我不杀他行吗?

这“无字之狱”的水平如何?老子看你不顺眼就可以办了你,还需要文字么?相比之下,清朝的什么“清风案”,“明史案”都突森破,突奶义乌了吧? 这“无字之狱”的心法传到后世,终于在汉武大帝那里臻于化境,发明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腹诽之罪”。“你嘴上没反,心里早反了,不要以为朕不知道。来人呐,推出去,斩了。”

手段高吧?效率高吧?再比之下,大清还要搜罗文字才能锻炼成狱,简直就是退化,对祖师爷的侮辱。以后别在高谈什么清朝的“文字狱”最盛的话了,免得被方家耻笑。

回头再看这“清风案”,看起来祸根还在“骚”之一字。倘若文人不那么“骚”,也不至于因言获罪,引火上身。但是“骚”似乎是读书人的天赋秉性,三千年血的教训之下,仍然是“骚”性难改,总是有人以“骚”试法,执“骚”不悟。

与“骚”相对的是“忠”,有多少“骚客”就有多少“忠义”,也算是历久而弥新。他们就像天网一般地疏而不漏,不放过任何对君上的不敬。今日偶遇一图,如果属实的话,连真理报都难逃法眼,好像是应了一句成语,叫。。。作什么自缚来着?



战史评论
与军事爱好者一起回顾和分析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战争、战役以及武器装备信息。由多位资深战史专家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