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高手,创新pk看哪班?

文摘   2024-10-14 21:59   北京  

C2026届初二年级“塔吊模型称重”PK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10月,是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创新月。2024年10月11日,C2026届初二年级,在科技中心各位老师的协助下,成功举办“塔吊模型称重”PK赛。通过塔吊模型的搭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比赛现场惊心动魄、掌声不断,让我们一起看看热烈的场面吧!

1

PART.ONE

齐心协力  碰撞思维火花

本次塔吊模型称重比赛,

要求同学们利用

4X6X500毫米桐木条6根;

2X2X500毫米桐木条6根;

502粘胶几种材料,

设计制作出一个可独自站立的塔吊。

吊臂高度大于30厘米;

从底座边缘伸展长度大于30厘米。

在比赛过程中,

首先检查塔吊结构,

是否能独自站立、

尺寸是否符合标准、

测量结构自重。

其次进行承重测试。

吊篮悬挂在吊臂30厘米处,

向吊篮内添加钩码,

直至塔吊模型不能再承重为止,

每组限时三分钟,

以承重比为评定标准。

凭借着扎实的科学知识

和无限的创造力,

在各位老师的协助下,

同学们精心设计并制作出了

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塔吊模型。

这些模型,不仅展现了学生们,

对物理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更体现了他们

在工程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

2

PART.TWO

扣人心悬  同台挑战时刻

等待比赛开始前,

有的选手在和同伴一起,

对塔吊模型进行最后的检查;

有的选手和同伴讨论,

怎样才能做到最大承重比。

随着科技中心常树岩老师一声:

“比赛开始!”

台上的8组同学,

开始全神贯注地将钩码放进吊篮内。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自信,

在专业测量老师的帮助下,

选手们更是对自己的塔吊模型充满信心。

屏幕上实时更新选手们的比赛成绩,

可以说场面紧张又刺激,

这既是对选手们的模型进行检验,

更是考验了同学们的心态。

每一次钩码成功放进吊篮内,

都引来现场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哇,超过1000g了,好厉害呀!”

“哎呀,怎么断了,好可惜啊!”

观赛的老师和同学们,

也跟随着数据的变动紧张起来,

不断鼓掌和加油。

很快比赛进入到了尾声,

成绩也被揭晓。

最终,7班纪承佑和蓝子青,

以自重29g、

承重1450g、承重比100;

14班常诚和王伯元,

以自重27g、承重1350g、

承重比100的成绩并列第一。

常老师也对比赛进行总结,

他肯定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同时也用两组成绩向同学们说明,

虽然承重比相同,

但只因为自重相差2g,

就需要多承担100g的重量,

所以一个小塔吊蕴藏大智慧。

3

PART.THREE

小小木棍  撑起大大能量

科技节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

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此次塔吊称重比赛,

不仅考验了同学们的

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准备过程中,

同学们分工合作,

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同时,也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

科学的魅力和力量。

初二7班 蓝子青:

这次科技节比赛中,

我们小组获得了第一名。

我和小组同学利用国庆假期

查阅了大量资料,

绘制各种设计图,

确定了基本方案。

然后通过不断测试和测量,

我们确定了各个部分的用料比例,

最后经过小心翼翼的裁剪,

雕琢和组装粘合,

制作出了一个结实的塔吊。

在第一次做个塔吊被检测,

发现横梁短了1厘米之后,

我们没有灰心丧气,

而是迅速调整状态,

在最后一个晚上奋战到深夜。

根据先前的经验,

以及跟科技社团同学交流的结果,

进一步改进方案,

并且充分利用杠杆平衡原理,

用很轻的材料,

就使塔吊稳稳的站在桌上。

通过这次比赛,

我们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善于思考和应用,

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次比赛,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团队合作和坚持奋斗的力量。

我们的好成绩,

离不开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努力,

也离不开其他组同学的无私交流,

更离不开老师与同学的

帮助与支持,感谢大家!

初二14班 王伯元:

制作塔吊模型,

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制作过程可谓是难如登天,

但我们也井然有序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首先我们设计了

几张塔吊模型的设计图纸,

再根据图纸来进行组装,

组装的过程中,

要切割木条或粘贴木条,

我们干劲十足。

组装完毕后再去进行测试,

重量和高度经过不懈努力,

我们终于组装完成了

所有塔吊模型。

看着这些木塔吊,

我感受到同学们

无限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在制作过程中,

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

更锻炼了动手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

科技节上的这些木塔吊,

让我明白,

即使是最普通的材料,

也能在智慧与努力下,

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它们激励着我,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美好!

初二15班 汤超轶:

在科技节的比赛中,

我和组员先是设计出几版草稿,

再综合每一稿的优点,

设计出最优方案。

比赛前还专门去找老师改进优化。

可在制作时无论材料的分配

还是对于宽高重量的控制,

都与设想的有所差异,

这也是比赛的一大难题。

15班的同学们花了好几个晚上

聚在一起讨论、制作,

总是最晚离开木工教室。

在赛场上,一声“比赛开始”,

我小心翼翼地

把配重压在塔底座上,

往吊篮里加钩码,一个、两个......

看着盛满了钩码的吊篮,

和屹立不到的塔吊,

成就感涌上心头。

参加学校科技节的塔吊承重比赛,

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

增强了实践能力,

更让我明白了

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我不会忘记台下同班同学的掌声,

更不会忘记那些

不仅充满欢声笑语,

还碰撞出思维火花的夜晚。

活动最后,副年级组长许姊琪,

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许老师从创新、合作、实践几个方面,

对同学的表现给予高度称赞和表扬。

本次活动圆满完成,

再次感谢科技中心各位老师

对同学们的耐心指导,

以及对活动的大力支持,

希望一个小模型,

能点燃同学对物理知识的热爱,

更能激发同学们的

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相信在未来,

同学们能继续在

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为推动科技进步,

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往期推荐

传统佳节,在八一赏趣味文创!

文/ 衣冬旭 蓝子青

     王伯元 汤超轶

图/ 申澍嘉

推荐/ 于洋

编/ 心静

审/ 左秋洁 李凌


欢迎关注北京市八一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

请长按二维码识别



你的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北京市八一学校
品质八一,品质人生。继往开来,开拓无前。
 最新文章